給青春期的一封信
致青春期的我
親愛的青春期的我:
你好!
這是我寫給你的第一封信。過去這四個月,我明顯感覺到,你已悄無聲息地入侵了我的生活。
那一天,因朋友偶然的「疏遠」,我衝動地做出「冷戰」決定。那一天,我與父母談興正濃時,一個突如其來的電話打斷了我的傾訴。父母接起了電話——這僅僅是一個正常的舉動,我卻徑自落淚,對父母隨後的呼喚置若罔聞。其間,無數疑問在我心中徘徊:父母是不是不夠重視我?是不是已經對我產生了厭棄?那一天,當家長會上自己與朋友講話音量太大被同學批評時,我怒髮衝冠,憤憤然向老師「投訴」。老師忙碌之中仍然抽出時間,耐心聽我宣洩心中的不滿……
↑↑↑ 網路圖片
時間一長,所謂「青春期綜合症」逐漸在我身上得到印證:自尊心極強,情緒波動,喜怒無常。友情、師生之情,乃至親情,在這個青春期的我眼裡,搖搖欲墜,幾乎隨時要倒塌了。你的到來,並不像書中所描述的是「學習與成長的黃金時期」,而更像一場心靈的颶風。
我身處其中,
卻控制不了自己。
我憎恨你的不請自來,又無力將你驅逐出境。我能做的,只有適應你的存在。
想清楚後,我開始鼓起勇氣,嘗試著做出改變:一筆一划寫下道歉信,向「冷戰」中的朋友提出和好的請求;鄭重地向父母傳達了「對不起」的訊息,反省自己的過錯;向老師表達了感謝,並做出「不讓老師煩心」的承諾……
我數次生起退縮的念頭,懼怕人們的反應,或是不願承認自己的過失。然而儘管恐懼,我還是認為自己應擔起這責任。
↑↑↑ 網路圖片
當朋友欣喜地與我握手言和,父母欣慰地擁抱我,老師臉上浮現出笑意時,那種巨大的成就感和滿足感瞬時填滿了我的胸腔。我明白,我為之興奮的,不僅是感情的縫合,更是自己戰勝了過去那個懦弱、不知改變的自己。
這,
或許即是書中所說的「成長」吧。
這種成長,是你——我曾痛恨的那個青春期的自己,帶來的。
人的青春期僅為生命中的一小段。你,似乎只是過客,但又遠遠不止是過客。你的身影會逐漸淡去,但你所給予我的挫折與成長,會深深根植在我的身體。
此致
安好
另一個我:
李艾暘
2018年1月1日
給暘暘的一封信
親愛的青春期的暘暘:
那天,你哭著告訴我,因為名額有限,你沒有獲得參加某次市級比賽的資格,而你最好的朋友參加了。你氣呼呼地找老師理論,老師說你玻璃心。
↑↑↑ 網路圖片
一路上,你一直在哭著說,我聽。
我忍住了要做點兒什麼的強烈衝動,沒有責備你,儘管這樣可以顯得我是個通情達理的媽媽;我沒有立即與老師溝通,試圖解決你所面臨的困難,儘管這樣可以讓我顯得是個「好」家長。
我只是,陪著你。
我知道最近一段時間,於你而言是非常艱難的時期。
這個人生中很關鍵的階段,不同的心理學家對其有不同的定義。派克說,這個時期是繪製心靈地圖的關鍵階段。艾里森克認為,這個時期是自我整合、打破重建的階段。皮亞傑認為,這個時期青少年會進行創造性的思考。柯德伯格認為,這個時期屬於道德規範的習慣期,需遵守他人命令,實現社會期望。
簡單說,這個時期就是青春期。
無緣競賽只是你青春期面對的諸多煩惱中的一小件,還有很多事情會讓你感到困擾:你生出比較,當成績更好的孩子被眾星捧月,尤其是爸媽把別人家的孩子掛在嘴邊時,你甚至想跟「別人家的孩子」絕交;你有了秘密,偶爾寫一回的日記藏得嚴嚴實實;你產生負擔,有點弄不清楚努力學習到底是你的主觀願望還是父母意志,進而懷疑無條件的愛是否真正存在……
這些問題讓你在情緒上大開大闔,大起大落。
而你似乎並不需要媽媽的介入,當我忍不住建議時,你會打斷:媽媽,我不需要你的解決方案,我只是想說出來。
我想,媽媽牽著你走的階段已經結束了,現在我只能陪著你、看著你走了。
我失落、也開心。派克在《少有人走過的路》中提到,每個人都要不斷繪製、完善自己的心靈地圖,如果說你青春期前的心靈地圖是我告訴你繪就的,那幅圖上還有很多我的意志好惡在其中,那麼現在你需要獨立畫出屬於你自己的地圖。
你遇到的困難對我也是巨大的考驗,我想有所行動,又擔心剝奪你自我成長的樂趣、擔心侵入你的領地、擔心損害你作為人的完整性。
我選擇了相信你。
我袖手旁觀、無為而治。
終於,我在煎熬中等來了你的蛻變。
兩天後,你告訴我,你還會有很多其他的比賽可以參與;你認識到,把老師當媽媽耍小性子不合適,因為老師需要管理全班的孩子;你還說,能夠主動原諒別人的人,是最強大的。
信任是多麼明智的選擇,你小小的身體中蘊藏著多麼大的力量啊。
真好,成長不就是在痛苦撕裂、固有觀念打破後的重整重建嗎?真正有意義的人生不就是每次成長的集合嗎?
願你珍視每一天,珍視為你的人生奠定基調的青春期的每一天。
我會一直陪伴你。
媽媽
2018年1月9日
作者:李艾暘 楊立波
編輯:伍 婷
二審:歐陽冰
終審:俞鴻鈞
【聲明:內容原創,部分圖片來源於網路整理,如需轉載請聯繫常德晚報公眾微信號,經後方同意授權後,可以轉載並請標明出處】
關於我們
GIF


TAG:常德晚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