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身為中國人搞不懂儒家、道家、佛家?丟人丟大了,趕緊來學習下!

身為中國人搞不懂儒家、道家、佛家?丟人丟大了,趕緊來學習下!

所謂儒釋道,就是儒家、佛家和道家三家,三家在中國文化歷史中,在漫長的五千年文化長河中,所起的作用和所佔地位是非常大的。中國如果離開了儒釋道,那中國就不叫中國,或者說可能早就滅亡了,中華民族就不可能延續到今天。

中國古代文化是儒釋道三者合一。 儒學是以孔子、孟子、荀子為代表的儒家思想體系,以《大學》《論語》《中庸》《孟子》為主要經典著作。孔子是我國古代(春秋末期)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學派創始人。相傳有弟子三千,賢弟子七十二人,孔子曾帶領弟子周遊列國14年,宣揚自己的學說。

佛教是漢代從印度傳來的宗教,由釋迦牟尼創建,他出家前的名字叫喬達摩.悉達多。佛的意思是智慧、覺悟。即不僅自已覺悟,還使一切眾生覺悟,最終,智慧和功德都達到最高、最圓滿的境界。

釋迦牟尼80歲時在娑羅雙樹下逝世。火化後,他的骨灰被許多國王搶分,尊稱為「舍利」。他一生所演說的教義,被信徒們紀錄整理,形成了經、律、論三大部,就是後世所稱的「三藏」。他本人也被尊稱為「如來」(意思是「成正覺」)、「佛」(意思是「覺悟者」),奉為佛祖。

佛教是佛陀的教學和教育,是佛陀對九法界眾生至善圓滿的教育。中國孔子的教育,是講一世(一生)——從生到死的教育。佛法是三世的教育,講過去、現在、未來。

在日常生活中,我們稱呼出家人為『和尚』,其實在一個寺院里只有一位和尚。『和尚』是印度話,翻作『親教師』,就是親自教導我的老師,他若是不直接指導我,就稱他為『法師』。

和尚相當於學校校長,是主持教學政策的人,課程是他制定的,教師是他聘請的。和尚下面有三位幫助他的人,佛家稱為綱領執事,分掌三個部門:掌管教務的稱『首座』,掌管訓導的稱『維那』,掌管總務的稱『監院』。

老子是道家學說的創始人,道教是以老子的《道德經》、 莊子的《南華真經》等哲學體系即辨證法為理論體系,是道教文化的開山之作,後來由東漢末年的張天師創立道教。道教奉老子為教祖,尊稱他為「太上老君」。

全世界四大宗教:佛、道、基督、伊斯蘭教,這四大宗教裡邊沒有儒教,因為儒教確切的講應該叫儒家,因為儒家學說中並沒有一個客觀的唯心的供大家無條件崇拜的偶像,孔子也僅僅是聖人,而不是神,所以儒家只是一門思想理論學派而已,並非宗教。這一點大家應該有所區分。

儒釋道構成了中國文化的特有現象,形成了中華民族自古以來一股特有的生命洪流,或者叫文化洪流,從起頭到現在流傳了兩千多年,它所產生的巨大影響是我們無法用語言來表述的。

儒釋道都認為"心"很重要,共同點就是關於"心"的觀點。三者之間構成了中國的人生哲學:拿得起,想得開,放得下,人的方方面面的精神需求,都可以在中國哲學中得到解決。

三者之間的區別:

儒學以仁義禮智信為中心,孔子死了以後,他的弟子們根據老師生前的語錄,編撰了《論語》,開創了儒家學派。仁愛是這個學說的精髓。強調修身齊家之國平天下,仁禮安邦,三綱五常等。儒家講中庸,孔子最看重寬恕、仁愛、禮尚往來等。儒家的精神講究「拿得起」, 主張立德、立功、立言、幹事、積極有為。儒家講究靜心修鍊、修心養性。靜心,寧靜以致遠。儒家要我們承擔重任,而道家要我們舉重若輕。

佛家分為兩類:小乘佛法講究「出世」,大乘佛教講究「入世」,法門不同修為不同,但多是殊途同歸!佛家的精髓是「因緣」,即因果、報應。佛家精神是「放得下」。看破,放下。用一個字來說,就是空。所謂「凡所有像,皆是虛妄。」佛家倡導:既出世,也入世。入世,為了挽救眾生,出世則是教一切眾生,認識生命宇宙的真諦,脫離苦海,到達彼岸。

道家用樸素的陰陽觀看待世界,提倡「無為而治」,強調「想得開」。主張寧靜、淡泊、張弛有度,相互配合,各得其所。倡導:「天有天道、地有地理、人有人論、物有物性」的法則,就是說:「有天道,日月星辰是運動的,有地理,山河江海是可循環的,有人倫,就要有尊卑和長幼。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這幾句話,不僅是做人做事的法則,而且是修真證道的法則,這是千古不易的密語,是老子思想精華之所在。

儒釋道雖然有別,但共同構成中華民族優秀的傳統文化即國學。儒釋道主張人們熱愛和平,嚮往自由的美好願望。它對於穩定社會、發展生產有重要的現實意義和深遠的影響。在當今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中,利用儒釋道來化解社會矛盾,平和人的心態,指導人與人之間如何相處,不爭權奪利,不勾心鬥角,多行善積德,共同建設人類美好家園等等,都有著不可替代的積極作用。

三家之別:

儒家講天理、道家講自然、佛家講如法。

儒家講入世、道家講出世、佛家講救世。

儒家講天命、道家講道德、佛家講解脫。

儒家如小學、道家如中學、佛家如大學。

儒家如糧店、道家如藥店、佛家如百貨商店。

儒家求君子、道家求逍遙、佛家求自在。

儒家棄小人、道家棄造作、佛家棄煩惱。

儒家表現於禮、道家表現於真、佛家表現於戒。

儒家執於境、道家執於心、佛家心境雙亡。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大斌說前朝 的精彩文章:

TAG:大斌說前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