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兒子想繼承皇位,卻被爺爺奪去了,說好的嫡長子繼承製呢?

兒子想繼承皇位,卻被爺爺奪去了,說好的嫡長子繼承製呢?

兒子想繼承皇位,卻被爺爺奪去了,說好的嫡長子繼承製呢?

在漫長的封建社會和帝國時代,君王或者皇帝的地位極其尊貴,可以說生殺予奪,大權在握。

所以幾乎所有人都想當皇帝,而那少數幾個當上皇帝的人,又不得不面對一個問題,那就是皇位繼承的問題。

想當年秦始皇,首稱皇帝,之所以自稱為始皇帝,也是考慮到了皇位傳承的問題,所謂「朕為始皇帝,後世以計數,二世、三世至於萬世,傳之無窮。」。

關於皇位的繼承原則,一直有立嫡以長,或者說立嫡以賢的說法。所謂立嫡以長,就是皇帝的正妻所生的第一個兒子成為長子,理所應當成為皇位的繼承人。這方面的例子很多,一般的嫡長子都能成為王位的繼承人。

所謂立嫡以賢,就是不論兒子的出生先順序,而是要考慮他個人的能力高低。這方面最顯著的就是康熙,雍正,乾隆三位皇帝,他們三個都不是嫡長子,卻被立為王位繼承人。

然而雖然說立嫡以長和立嫡以賢是普遍的原則,然而說到底皇帝的位置能夠到誰的手裡,還是要看各方面的實力說話。

比如第一個皇帝秦始皇,雖然他想讓大公子扶蘇接繼承王位,但是等他死後,大太監趙高和丞相李斯控制了局面,扶持胡亥當了皇帝,也就是秦二世。

又比如唐高祖李淵早早的冊立大兒子李建成為太子,可是老二李世民,軍功卓著,實力強大,最終發動了玄武門之變,奪得了皇位。

所以說立嫡以長這個原則也有,很多時候是無效的。

那麼立嫡以賢的原則,也好不到哪兒去。

早在春秋戰國時代,春秋五霸之首的齊桓公,就以立嫡以賢的原則冊立了太子。然而齊桓公死後,太子的哥哥和弟弟們都不服,先後糾集各種勢力爭奪王位,最終還是在外國勢力的介入下,太子才能順利登基。

其立嫡以賢這個原則,有很大的模糊性。所以賢能不賢能,很大程度上都是主觀判斷。比如隋煬帝楊廣,當上太子之前,表現得是那麼溫良恭儉讓,而當上太子之後,凶相畢露。

無論立嫡以長,還是立嫡以賢,背後都有著各方勢力的較量。所以有時候皇位繼承就出現一些很有意思的現象。本來應當是父輩傳子輩,但是有時候會出現子輩傳父輩的異常現象。

比如唐朝中期,唐憲宗傳位於唐穆宗,唐穆宗傳位於唐敬宗,唐敬宗傳位於唐文宗,唐文宗傳位於唐武宗,唐武宗又傳位於唐宣宗。如果按照立嫡以長的原則,那麼算起來,唐宣宗應當是唐武宗的兒子,唐憲宗的玄孫。但實際上,唐玄宗是唐憲宗的兒子,是唐武宗的叔叔。本來皇位應當是唐武宗的兒子繼承,卻不想還是落到了唐宣宗手中。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唐朝 的精彩文章:

TAG:唐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