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日本天皇家族兩千年史:從萬世一繫到《人間宣言》

日本天皇家族兩千年史:從萬世一繫到《人間宣言》

原標題:日本天皇家族兩千年史:從萬世一繫到《人間宣言》



71年前的今天,1946年1月1日,由盟軍總司令部草擬初稿,後由總理大臣幣原喜重郎以此稿為基礎起草《人間宣言》發表。


「朕和諸等國民是在一起的,希望和你們同甘苦,共進退;朕和諸等國民之間的紐帶,是依靠互相信賴互相敬愛所形成,並非是單靠神話傳說而生出,而說朕是神,日本民族有比其他民族更優越的素質,擁有能擴張統治世界的命運,這種架空事實的觀念,也是無根據的。」1946年1月1日,日本昭和天皇裕仁發布的皇室詔書中所言。裕仁用這道詔書打破了天皇家族自己創造並竭力維持了上千年的「天皇是神的子孫」的神話,這就是著名的《人間宣言》。《人間宣言》是裕仁在麥克阿瑟的「建議」下發布的,否定日本人「擁有能擴張統治世界的命運」。


日本的近代天皇制是在明治維新的過程中建立起來的,明治時代之前,天皇家族在日本政治中的影響微乎其微,以至於外國人和日本打交道時只知道有德川幕府(被外國人稱為「大君」),不知有天皇朝廷。明治維新的目的是要將日本建成近代化君主立憲制國家,必須賦予天皇統治足夠的合法性和權威性,天皇因而被全面「包裝」,這種「包裝」的手法在大化改新時就曾用過一次,那就是把天皇說成神。


作為神的天皇被定位為日本近代國民精神的核心,近代日本的對外擴張也和天皇的神格化有著深刻的聯繫。徹底清除日本的軍國主義是美國戰後對日處置的主要目的之一,因此,美國首先要清除日本軍人視對外擴張為其使命和把為天皇戰死視為光榮的思想,這些思想支柱就是「天皇是神,日本是神國,為國而死也將化身為神」,這種思想還物化為一組「三位一體」的精神象徵,即身居東京皇居的天皇(現世神),從參軍時就被灌輸的《軍人敕諭》(符號化的天皇象徵),以及為國戰死後進入的靖國神社(身後寄託)。


天皇家族的神話之旅


天皇神話的核心是「萬世一系」,既然天皇是神的子孫,那麼,他們必須是「萬世一系」才能保持神的血統純一,可裕仁天皇自己就曾說過,若論及天皇家血統,可能近衛家(日本最高級貴族,二戰時的日本首相近衛文麿就出自這一家族)比他自己的家族還要純。



天皇是大和國君主的稱號,大和國則是日本中部的一個氏族部落聯盟,天皇家和其他強大的氏族,如物部氏、大伴氏等的地位相差無幾。公元500年以後,日本在中國的影響下開始迅速封建化,國家權力也開始集中,天皇家逐漸脫穎而出,為了確立自己的統治合法性,天皇家開始編製「天皇是神的子孫」這一皇家神話,這一工作的主要執行者就是聖德太子。


在聖德太子的推動下,大和國開始系統整理自己的神話和古代歷史,《古事記》《日本書紀》就在這個階段成書。從這些書中,我們可以很容易看出日本天皇制創立時期的一些特點。首先,這些神話把現世統治者和創世諸神直接聯繫在一起,在世界各國神話體系中,這樣的做法是非常罕見的,不難看出天皇家目的之明確。更進一步說,他們不滿足於「君權神授」,而是要證明天皇就是神,這樣的簡單粗暴也體現出了天皇家對於強化自己權力的需求是怎樣的迫切。


由於急於求成,或者是客觀條件迫使天皇家儘快完成神話編製工作,這些書籍的編纂顯得過於倉促,甚至漏洞百出。在書中出現了很多先代天皇,也出現了很多神,不同的天皇或者天皇族人與不同的神發生了各種各樣的聯繫,這就讓天皇家系顯得零落錯亂,比如說第一代天皇神武天皇是高天原統治者、太陽神天照大神的直系子孫,這也是天皇家族是天照大神子孫的由來。可在另外的一則故事中,又說須佐之男命(一位武勇的神)斬殺了八岐大蛇,從大蛇尾部得到了「草薙劍」,「草薙劍」後來被第12代天皇景行天皇的二兒子日本武尊得到,此後成了天皇家「三神器」之一。那麼問題來了,天照大神的子孫得到的神器怎麼會是從另一個神那裡繼承的呢?為了解決類似的問題,這些書籍的作者乾脆把所有的神也都編進了一個家族(《古事記》里雖然有800萬神,可絕大部分都是沒名沒姓的,有名有姓的神基本上都是一個家族的),結果須佐之男命被編成了天照大神的弟弟。日本上古時代是多神教和自然崇拜國家,不同的地區信奉不同的神,這樣把所有的神都編成一家人,讓天照大神統領眾神也正好對應了在現實中天皇家族統領全國各大氏族。


聖德太子選定天照大神


日本上古的歷史在中國史籍中偶有記載,大都是日本國君來中國討封,比如《宋書·倭國志》中就記載了倭王武上書稱自己「東征毛人五十五國,西服眾夷六十六國,渡平海北九十五國」,也就是征服了整個日本,還跨海北征,佔領了朝鮮半島部分地區。當時南朝宋順帝也給了倭王武「使持節、都督倭新羅任那加羅秦韓慕韓六國諸軍事、安東大將軍、倭王」的封號,這個倭王武據日本學者研究,就是第21代雄略天皇。

這種情況與中國党項族的西夏王朝非常類似,西夏的拓跋家族在建國前的很長一段時間都向宋朝稱臣並討取封號,並使用在唐代時獲賜的漢姓「李」,直到元昊時代,西夏羽翼漸豐才自立為帝,與中原王朝比肩而立。大和國在很長時間內只是部落首領,國力有限,地位也不鞏固,到了聖德太子攝政時代才開始謀求稱帝。



天皇家為什麼選中了天照大神作為自己的祖先呢?這主要是天照大神在日本民間有著廣泛的信仰基礎,同時,天照大神又很容易被納入到皇家神話之中。不止天皇家看到了天照大神的利用價值,很多宗教在傳入日本時都採取了「攀附」天照大神的方法,佛教說天照大神其實就是盧舍那(即大日如來),道教則稱天照大神就是「太一」,基督教傳入日本後,把天照大神和耶和華說成了一個人,各大外來宗教都是靠天照大神和本教最高神「合體」的方式進入日本,天照大神的「可塑性」可見一斑。


儘管沒有達到完美無缺的程度,但聖德太子畢竟完成了神化天皇家族的任務。不過,想繼續讓天皇家保持這樣的神聖性,還必須改變其原始、混亂的繼承方式,建立穩定有序的繼承法,最優方案當然是像中國一樣確立嫡長子繼承製。這個任務落到了主導「大化改新」的天智天皇身上,但天智天皇連自己嫡子的繼承權都保不住。


天皇家族談「三角戀」


天智天皇主政時期,他的弟弟大海人皇子被視為皇位的有力繼承人,大海人皇子曾長期參與樞機並表現出雄韜大略,被立為「東宮」,可他和天智天皇的關係並不融洽,特別是他們之間還有著一段深入骨髓的「情仇」。


大海人皇子娶了著名的歌人額田王,不久之後,天智天皇卻把額田王納入後宮成為妃子,大海人皇子不能忘情,陪天智天皇遊獵時對同行伴駕的額田王擺袖傳情。額田王怕人看見不便,為了制止他,吟了一首詩:「馳騁茜紫野,往來圍禁場,豈不虞人睹,君袖乃爾揚」,大海人皇子作詩答道:「紫茜同妹艷,能不鍾我心,奈何他人婦,思慕難自禁。」本來歷史記載應該會隱晦掉這段皇家「穢史」,可這兩首詩都被收入了日本著名詩歌集《萬葉集》中,讓這個三角情感故事流傳至今。


天智天皇為打破天皇家兄終弟及的傳統,準備傳位於自己的兒子大友皇子。臨終前,他召見大海人皇子,以皇位相許,大海人皇子深知自己這位兄長乃是誅殺了權臣蘇我入鹿等人的一代梟雄,此時讓位可能暗藏殺機,因此選擇了以退為進,推舉大友皇子繼位,自己則申請出家,退回吉野宮。


天智天皇死後,大海人皇子立刻動員了東海道、東山道等地的軍隊,分兵攻打大友皇子據守的近江、大和兩國。公元672年7月22日,雙方決戰於瀨田川橋,第二天,大海人皇子就攻陷了大友皇子的大津宮,大友皇子自殺。大友皇子由於生母出身不高,一直不被皇室承認為天皇,直到明治維新以後,才被追謚為弘文天皇。殺死大友皇子奪位成功的大海人皇子就成了天武天皇,他登上皇位後繼續推行改革政策,鞏固了「大化改新」的成果。後世將天智天皇和天武天皇都視為天皇中最有作為的典範,可天皇家建立嫡長子繼承製的努力卻在他們兩人的明爭暗鬥中剛一開始就失敗了。


權臣操縱下的皇位繼承

此後,天皇家很少再有改善繼承製的行動,繼承上的混亂也一直伴隨著這個家族。這一方面是因為制度不健全以及天皇家族自身的原因,另一方面,天皇權力並不能完全凌駕於貴族之上,使得皇位繼承往往受制於權臣。日本歷史上佔據統治地位的大貴族往往利用干涉皇位繼承實現自己的目的,攝政時代的「關白」藤原道長把自己的3個女兒都送入皇宮做皇后,結果出現了先後4個天皇都是他外孫的現象,藤原道長寫下「此世即吾世,如月滿無缺」的詩句,如此志得意滿,堪比乾隆皇帝自詡「十全老人」了。



日本古代文學最高傑作《源氏物語》的成書也與藤原道長有關。他把自己年僅8歲的女兒彰子送入宮中做皇后,又擔心天皇不喜歡彰子(天皇不可能對一個8歲的女孩產生愛情,這是可想而知的),因此他讓紫式部入宮服侍彰子,主要就是讓紫式部寫一部動人的小說,吸引天皇每天來彰子宮中閱讀,希望能讓天皇對彰子日久生情,這部每天更新的小說就是後來的《源氏物語》。


古代權臣為了干涉天皇家事無所不用其極,就連現在的自民黨也對皇室的繼承法指手畫腳,比如小泉純一郎擔任首相期間就曾推動支持天皇家族女性繼承的立法運動,現在當權的安倍晉三等實力人物則是堅決反對女性繼承的。雙方的意見不同,原因就在於小泉希望皇太子德仁的長女愛子繼任天皇,安倍他們則與皇太子的弟弟秋筱宮文仁親王交好,希望他能繼承天皇之位。


從武家領袖到風雅文士


史學界普遍把「大化改新」看作一場成功的改革,因為它推動日本迅速完成了封建化,但這場對國家來說非常成功的改革卻並沒能實現它的發起者天皇家族的初衷,即讓天皇家族的統治權力得到鞏固。天皇家族能在部落聯盟時代獲得領導地位,最主要的原因就是這一家族能征慣戰,上面提到的雄略天皇就是一例,無論他在日本的稱號「雄略」還是在中國的名字「武」,都體現著他的武勇,征服「毛人」、「西夷」也確實符合成為部落聯邦軍事首領的要求。《古事記》等神話也特別突出天皇家的武勇,比如日本武尊不但武力超群,在年輕時還是一個使用武力時不計後果的莽撞青年,當景行天皇讓他去勸誡太子的時候,他將自己哥哥的頭和四肢折斷,將屍體裹在席子里扔到了田野上,天皇因其殘暴而將日本武尊逐出都城。此後他東征西討,並得到「草雉劍」這一上古神器。日本武尊由於英年早逝而未能繼承皇位,他武勇的「基因」卻被後世天皇繼承。


「大化改新」之後,天皇家開始逐漸變成了舞文弄墨的「風雅之士」,天皇和皇子們每天流連於文藝和風流之事,完全失去了「天下布武」的能力。如果只是流於風雅,天皇家族還可以保持其神聖性,糟糕的是,天皇家屢屢曝出令世人瞠目結舌的風流韻事,乃至於實際統治日本的大貴族們頻頻出手,整頓皇室紀律,比如德川家康,他起初為了謀求政治利益只是恫嚇皇室和朝廷貴族,但是當京都朝廷上演了一次「真人版《源氏物語》」(朝廷重臣和天皇嬪妃通姦)之後,他重罰了朝臣,流放了天皇的妃子,並頒發了天皇和朝臣必須遵守的法令——《禁中並公家諸法度》。


說到天皇家私生活之放蕩就必須提孝謙天皇,這位女天皇曾經和一位給自己治病的和尚通姦,她對這個和尚萬分榮寵,竟封他為「法王」,總覽朝政,地位僅次於她自己。這個和尚法名「道鏡」,他後來竟然圖謀篡取天皇之位而被朝內的貴族聯手除掉,這一事件史稱「道鏡之亂」。


從「萬世一系」到「兩統迭立」


因天皇家的不斷衰落,大貴族開始侵奪天皇手中的權力,「大化改新」功臣中臣鐮足的後裔藤原氏逐步佔據了主導朝政的地位,他們長期世襲「關白」之職,以攝政為由霸佔政權。天皇家族自然不能坐視權力旁落,為了對抗藤原攝政,白河天皇於1086年退位,成為「太上天皇」,也稱「上皇」。藤原家族為天皇的攝政,但找不到理由再為太上皇攝政,於是,白河上皇繞開了藤原氏的控制,在自己的居所設立朝廷百官,招募武士作為武力支柱,由此開創了日本政治史上的「院政時代」。


「院政」讓天皇家重新回到了政治舞台的中心,也開啟了天皇家內部的混亂,有些天皇退位成為上皇,有些天皇則遁入佛門,成為「太上法皇」,也稱「法皇」,有時,同時存在著天皇、上皇和法皇。皇室內部充滿了爭鬥,再加上皇室和攝政之間的固有矛盾,以及正在逐步壯大的武士集團與貴族集團的矛盾,「院政時代」成了一個各種勢力混戰的大動蕩時代。


天皇家族經常利用甚至挑撥各大勢力間的矛盾,這一時期最著名的天皇是統治長達37年之久的後白河天皇,他以名聲、官位為誘餌,不斷挑動武士自相殘殺,自己穩坐中心坐收漁利,源為朝、木曾義仲、源義經和平氏一族都被他毀掉了,開創了幕府時代的源賴朝罵他是「日本第一號大天狗」。


上皇、法皇的出現讓天皇家的首領從一個人變成了兩個甚至三個人,導致了天皇家的內部分裂。最終導致天皇家從一系變成了兩系。


第89代後深草天皇4歲即位,由其父親後嵯峨上皇執掌院政,他因病而遵照父命將天皇之位讓與弟弟龜山天皇,自己出家,法號「持明院」。但後深草天皇對皇位旁落感到不滿,他尋求幕府支持,在幕府執權(鎌倉幕府的實際支配者)北條泰時裁定下,後深草天皇和龜山天皇都是合法皇位繼承人,皇位將由兩位天皇后裔輪流繼承,後深草天皇系統也被稱為「持明院統」,龜山天皇系統就是「大覺寺統」,兩大天皇家系輪流坐莊史稱「兩統迭立」。


把一個家族分成多個支系,是武士集團為了限制天皇及其朝臣的力量使出的手段。這個時期,不只天皇家被拆成了兩個系統,攝政藤原家也被拆成了五個分家,也就是近衛、九條、鷹司、二條、一條。


武士掌權之後,天皇家族屢屢蒙羞,除了上面所說的受制於幕府被迫將「萬世一系」拆分成「一家兩系」,還因捲入源平之戰丟失了三神器中的「草薙劍」。1185年,源平兩家在壇浦決戰,平家全軍覆沒,戰敗的平清盛之妻平時子懷抱年僅8歲的安德天皇投海自盡。據說,當時「草薙劍」被安德天皇隨身攜帶,也因此落入海底。


「建武中興」天皇家賠光老本


蒙古入侵動搖了鎌倉幕府的基礎,也讓天皇家看到了從武士手中奪回政權的希望,出身「大覺寺統」的後醍醐天皇希望能在自己手中實現皇室的「中興」,同時,他又不希望自己的皇位被「持明院統」繼承,因此他秘密發旨要求武士聚集在他的旗下推翻幕府執權北條高時,可由於走漏了風聲,在付諸行動之前,這場「天皇造反」就被鎮壓了,後醍醐被流放到了隱歧島。後醍醐造反沒有成功,但卻成了所有對鎌倉幕府心懷不滿的人起事的信號,日本中部的武士聚集在楠木正成旗下開始倒幕,從關東率軍征討倒幕軍的足利尊氏倒戈一擊,攻陷了京都的六波羅探題(鎌倉幕府在京都的六波羅地方所設的行政機關首領)府,迎接後醍醐回到了京都,關東的新田義貞則攻陷鎌倉,鎌倉幕府和北條氏同時覆滅了。


消滅鎌倉幕府後,後醍醐天皇大力推行恢復天皇統治的政策,他改年號為「建武」,希望能建立中國東漢光武帝那樣的中興,這場改革史稱「建武中興」。可是,「建武中興」只是後醍醐一個人的中興夢,所有當初支持他打敗鎌倉幕府的人都沒有在其中得到自己想要的東西,農民的捐稅比鎌倉時代還要高,武士們渴望的封地和官職也落空了,天皇要恢復舊制度,武士們還成了貴族的走卒。

武士中最為不滿的當屬足利尊氏,他被天皇賜名「尊」,但他想要的不是虛名,而是征夷大將軍的官職,可後醍醐卻把這個官職給了自己的兒子護良親王。終於,足利尊氏決定起兵反對後醍醐天皇,在打敗後醍醐天皇后,他擁立了「持明院統」的光嚴天皇,後醍醐天皇逃亡到吉野山中自建朝廷,日本歷史由此進入了「南北朝時期」,天皇家也從「兩統迭立」變成了北朝「持明院統」和南朝「大覺寺統」的對立。


鎌倉幕府滅亡後,日本各地的武士集團爭鬥不斷,兩大皇統的對立又給這些衝突提供了理由,可足利幕府一統天下終究是大勢所趨,混戰的局面並不可能延續太久,南朝的勢力開始衰弱,足利幕府接受了南朝恢復「兩統迭立」傳統的條件,南朝的後龜山天皇因此向北朝交還了象徵皇權的三神器。可足利幕府並不准備信守承諾,此後皇位一直在「持明院統」延續,「兩統迭立」再也沒有恢復。「建武中興」不僅讓天皇家族的名譽受到打擊,為害更大也更為久遠的是,後醍醐天皇為了恢復「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的古制,於1321年將天皇家族的私產全部充入國庫,結果,在他被逐出京都後,這些財產都被沒收了,天皇家淪為了一文不名的落魄貴族,從此開始只能靠著武士領主們的施捨過日子了。


南北朝對立還給天皇家留下了一個難解的問題,那就是長期延續的「持明院統」是足利尊氏私行廢立推上皇位的,南朝天皇一直持有的神器也是被設計騙到北朝的,再加上還有傳說交給北朝的神器是偽造的(「草雉劍」也早已遺失),那麼,北朝天皇就成了不具合法性的「偽天皇」,這在極端強調「正統性」的日本皇家敘事中是個無法規避的硬傷。


戰國時代的「漢獻帝」


儘管經歷著日消月損,天皇家以及天皇朝廷畢竟還保留著一定的影響力,1467年爆發的「應仁之亂」徹底毀滅了天皇家僅存的一點權威。


「應仁之亂」發生在京都地區,長達10年的混戰把半個京都城夷為平地,天皇家族淪落到了比東漢末年漢獻帝還要凄涼萬倍的境地。內戰期間,天皇家所剩無幾的經濟來源被完全切斷,原本朝廷的儀式活動被迫暫停,后土御門天皇也逃難到當時將軍足利義政的室町第,一住就是10年。


內戰同樣導致足利幕府的勢力一落千丈,這更加劇了仰賴幕府的天皇家的悲劇,后土御門曾多次表示退位的意願,幕府再三拒絕天皇讓位的請求,其實是擔心營建上皇宮邸和舉行皇位繼承儀式會給亂世的財政帶來困窘。后土御門天皇去世後,幕府遲遲不肯支付大葬費,天皇遺骸竟在宮中放置了整整43天,都還無力下葬。


后土御門天皇的兒子後柏原天皇境況更加悲慘,他即位時發生了若狹守護武田元信、武田元度父子被國人土豪攻殺事件,5年後管領細川政元又被養子細川澄之暗殺,畿內之亂達到極點,天皇的即位大典便無人問津了。直到第22年,已經58歲的天皇才勉強辦了一個即位典禮。1526年,後柏原天皇病逝,又辦不起葬禮,遺體被放置在泉涌寺腐爛之後才入土為安。


戰國時代後期,織田信長和豐臣秀吉先後控制京都,為了利用天皇,他們在經濟上採取了扶助天皇家的政策,這才讓天皇家得以安頓。


德川幕府建立後,德川家康一方面繼續為天皇家提供經濟支持,另一方面又極力加強對天皇朝廷的控制,天皇已經與被軟禁在京都無異,再加上日本的經濟和政治中心已經從京都及其周邊地區轉移到了關東,天皇也就從政治舞台的中心徹底消失了。


儘管如此,德川幕府仍一直對天皇家不放心。1687年,靈元天皇退位成為上皇,他以輔政為名掌握實權,歷史上上皇主政對抗武士的先例眾多,德川幕府自然不能坐視不理,於是,幕府加大了對朝廷的干涉力度,最終迫使上皇停止了院政。

德川幕府對待天皇已經毫無恭敬可言,1734年,幕府向中御門天皇獻上了一張進口琴,暗諷他應該退位,第二年中御門天皇就讓位給長子詔仁親王。竟被自己的臣子德川家隨意擺布,天皇家可以說已經是顏面無存了。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史事挖掘機 的精彩文章:

朱元璋宴請群臣,只上了四菜一湯,官員看後驚出一身冷汗

TAG:史事挖掘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