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府新區發現200多座東漢到南北朝時期崖墓
今日,記者從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獲悉,經過一年多的考古發掘,在天府新區正興鎮毗鄰錦江的一處山坡上,一個被埋在綠樹和黃土之下的大規模崖墓群被清理出來,目前考古工作人員已經完成現場清理工作。200多座東漢到南北朝時期的崖墓中,出土了陶狗、陶燈、陶俑等陶器模型,銅鏡、青銅鳥及金銀首飾等,與連續500餘年的墓葬形制、精美的墓室浮雕一起,揭開漢代至南北朝時期成都人生產生活、文化交流的一面。
記者在現場看到,整個崖墓群依山而建,部分間距密集,一眼望去,如同蜂窩一般。考古發掘現場負責人潘紹池介紹說,此次考古發掘面積超10000平方米。遺憾的是,崖墓群大多被盜墓賊「光顧」過,考古人員並未在墓中發現帶有紀年的文字記載或器物。
欣慰的是,該崖墓群墓葬形制比較齊全,年代連續。其中,東漢時期的崖墓普遍規模較大,且崖墓中分室較多,墓室前長長的墓道旁,還開鑿有排水管,防止墓室受潮。潘紹池表示,這些墓主人應該屬於當時的富裕階級。崖墓群中最大的墓葬M19,墓室內的面積就有83平方米。墓室內的葬具都是陶棺,散落在周圍的則是豬狗雞的陶器模型等生活用具。墓室內還鑿刻有模擬的灶台,反映出漢代「事死如生」的殯葬習俗。「從考古研究來看,多室墓屬於同一個家族幾代人不斷開挖形成。一般有開鑿灶龕,可以確定這個分室內安葬的是一個家庭。」以M4崖墓為例,考古工作人員在室壁右側還發現了人首蛇身的女媧、伏羲的浮雕,入口兩側的漢闕浮雕,都表達了墓主人渴望升仙的願望。相比東漢時期崖墓,南北朝時期的崖墓就顯得「小氣」多了,有些墓室僅可容下一個人。「六朝時期這些小型崖墓反映了當時戰亂頻繁,國力已大不如東漢時期強盛,民間無力厚葬親屬。」
崖墓群中出土器物豐富齊全,陶俑、陶燈等器物甚至還有青銅馬刷、搖錢樹上掉落的青銅鳥。魏晉時期銅鏡上的龍虎紋、花卉紋清晰可辨。一隻來自東漢末年的45厘米高的陶狗,身姿健美,栩栩如生的面容自帶「呆萌」氣質。鎏金青銅龍紋案腿雖然是殘件,但也能從龍紋大致辨認墓主人不凡的身份。尤其精美的是魏晉時期一尊小型青銅跪坐人像。人像高鼻深目和螺髻的髮型,西域文化特色明顯。「這尊青銅跪坐人像表明在魏晉時期,成都以絲綢之路為橋樑,展開豐富文化交流。崖墓群的出土文物是當地文物考古資料的補充,有助於我們研究當時的生產生活方式、對外文化交流。」潘紹池表示。
成都日報「錦觀」新聞客戶端 記者 李雪艷 攝影 謝明剛 編輯 曾書睿


TAG:錦觀新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