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余翔:關於安慶歷史文化街區聯片保護性開發的建議

余翔:關於安慶歷史文化街區聯片保護性開發的建議

關於安慶歷史文化街區聯片保護性開發的建議

余翔

為更好地實現安慶歷史文化街區「古今相融、主客相融、商旅相融」的保護性開發目標,今年6月份以來,安慶民進成立了以市政協副主席、市民進主委洪愛敏為組長的歷史文化街區開發性保護調研組,進入了深入的調研:查閱了眾多史料;召開了「安慶民進對口聯繫暨歷史文化街區聯片保護性開發工作座談會」,與市文廣新局、市名城辦、市規劃局、市國土局、迎江區政府、大觀區政府的有關領導和專家進行了深入的交流與座談,參與了市政協組織的歷史文化街區連片保護利用界別協商活動。現就調研中所了解到的情況,借鑒外地成功經驗提幾點建議如下:

一、審慎地修復「任家坡45—59號」

根據曾國藩、趙烈文、李鴻章、張文虎、莫友芝等時人的文字記載以及任家坡東殿壁間發現有太平天國壁畫,目前我們能夠認定:「清節堂」曾經是曾國藩幕府,「任家坡」不僅居住過太平天國將領也曾是內軍械所舊址。

(安慶太平天國英王府壁畫標識)

任家坡、清節堂等址不僅誕生諸多在我國具有重大歷史意義的標誌事件,也是數十位太平天國將領慷慨悲歌的地方,更是歷史人物陳玉成、曾國藩、李鴻章、容閎等數百名人匯聚的地方,他們參與了太平天國運動,拉開了中國近代工業文明的序幕,也促進了中國洋務運動以及軍事工業現代化的發展。所以,應該對其加以保護。

鑒於清節堂建築已於1987年拆除,改建成「清節堂商場」。而「任家坡45—59號」雖然一百多年來,幾易房主,又經多次改建,但主體建築輪廓未變,為坐北面南磚木抬梁式建築,佔地14000多平方米,現存建築面積3636平方米。甃建四組建築,前構「正殿」,後築「後殿」,兩側設「偏殿」,周環住宅、花園,組成一座格局堂皇、氣勢宏偉的府邸建築群。這組建築雖然經過了多次小修小補,但還是破舊不堪。建議按照「修舊如舊」的原則儘快修復。但修復後的「任家坡45—59號」,應該作為安慶內軍械所及太平天國安慶保衛戰的展館,展出在安慶發現的內軍械所及太平天國的遺物,介紹安慶洋務運動的進程及太平天國安慶保衛戰的情況,有關「任家坡45—59號」和「清節堂」的歷史變遷過程的研究成果與有關爭議也可以在這裡展示,以求能客觀完整地展現太平天國、洋務運動在安慶發生的情形。調研組認為,作為內軍械舊址的任家坡比作為太平天國府第舊址的任家坡更具歷史價值。「任家坡45—59號」按照「安慶內軍械所及太平天國安慶保衛戰展館」打造更能體現這組建築的獨特性與原真性。市政府應上報省政府將「任家坡45—59號」全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的內容調整為「安慶內軍械所及太平天國府第」。同時應在清節堂立上「大清兩江總督幕府舊址」的保護標誌。

與此同時,我們要加大對歷史文化的挖掘與研究力度,力爭儘快還原歷史真相。

二、將修復、利用好陳獨秀故居作為人民路以南歷史文化街區連片保護性開發的重點工作

最近,在安慶活塞環廠老廠區後身,發現了一座兩層樓房,青磚黛瓦,拱門方柱,中西合璧;牆縫腳線,一磚一石,皆精工細琢。不少人主張此樓即為陳獨秀故居,原因有二:一是他們認為當年的培德巷延伸到此樓門前,陳獨秀的「培德巷1號故居」即是此樓;第二個依據來自實地採訪:「有多位八十歲左右的老人證明,他們年輕時聽長輩說陳獨秀曾居住在活塞環廠內。」此樓很精緻,是那個時代的建築精品,它蘊藏和傳遞著許多時代信息,又與探花第、清真寺、登雲坡等歷史名勝連成一片,不管陳獨秀是否居住過其都有保護價值。

大南門是陳獨秀在故鄉的主要活動地。目前地方文史學者公認陳獨秀(1879—1942)在安慶的故居有五處,包括安慶北門「後營」、大南門培德巷東口、南水關西端的「道院」、「陳家大洋房」和宣家花園。除「後營」、宣家花園外,其故居集中在大南門一片。「後營」是陳獨秀出生地和童年時代居住之所,安慶文物管理部門在健康路43號立碑「陳獨秀誕辰地遺址」;1897年左右,「後營」在建同仁醫院被拆,陳家搬至大南門培德巷東口,在這裡,陳獨秀和高曉嵐結為伉儷,次年,長子陳延年誕生。1901年前後,陳家又遷到南水關西端的「道院」,1902年,陳喬年即誕生於此地,1992年安慶市文化局掛牌保護「陳延年陳喬年讀書處」。「陳家大洋房」是陳獨秀嗣父陳昔凡於1908年建造,又稱「法月之家」。中西合璧,總面積3300平方米左右,合起來一共二十七大間。有三個大門樓,門樓上高懸魏體「寶宅」,「法月」金字;主體建築為「三天井四院,五開間六進,後二進為重檐樓房,宅前宅後均有花園。」陳獨秀的三子陳松年就誕生此屋。「陳家大洋房」在20世紀80年代擴建安慶市一水廠時被拆毀。此外,1912-1913年陳獨秀在宣家花園居住過,該處也沒保存下來。

修復、開發陳獨秀故居,對於弘揚民族文化、增強民族凝聚力、自豪感和自信心具有重要作用,也是安慶塑造愛國主義的旅遊品牌、變名人資源優勢為旅遊經濟優勢的需要。時至今日,陳獨秀故居舊址標識不準確,已破舊不堪,在一水廠已遷建的情況下,建議儘快在原址上復建陳獨秀故居,以人民路以南歷史文化街區連片保護性開發為契機,打好獨秀牌。

(安慶陳獨秀故居,位於千年宜城記憶廣場項目地,險被拆除)

三、恢復培德巷、胭脂巷、黃甲山等地名

前文說過陳獨秀有一所故居位於「培德巷」,但現在安慶的地圖上找不「培德巷」之名。「培德巷」現名為「大南門西巷」;現在的安慶地圖上也找不「胭脂巷」之名,但「胭脂巷」並不是無跡可覓,它就在任家坡東段,當年它西連任家坡,東經插燭巷與小二郎巷相連。

「胭脂巷」曾住過方宗誠後人。方宗誠(1818年-1888年),字存之,號柏堂,是晚清理學大家、桐城派的殿軍。方宗誠早年購入小二郎巷一院落,據記載同治元年二月,安徽學使馬雨農邀莫友芝到學署居住。也許就是在此時,方宗誠買下了莫氏舊居。方宗誠之子方守彝回憶,其弟「守敦生於此,守彝棲息尤久」。方守彝是1924年在安慶去世的,而方守敦生於1865年,方守彝應該在安慶生活了60年左右。方守彝(1845年-1924年),字倫叔,號清一老人。方守彝生子:方孝朗、方孝深、方孝沖、方孝遠、方孝寬,生女:方淑蘭、方孝姞、方愫悌;現代著名詩人和美學家宗白華是方淑蘭的兒子,寫出自傳體小說《胭脂巷的子孫們》的方琯德是方孝沖的兒子。方守敦(1865年-1939年),字常季,號盤君。方守敦生子:方孝旭、方孝徹、方孝岳、方孝博,生女:方令孺、方令完;方令孺是「新月派」著名女詩人和散文作家,方孝旭之子方瑋德也是新月派著名詩人,方孝嶽嶽父為近代古文名家馬其昶。方孝岳之子方管,就是在1955年「胡風反革命事件」中的風雲人物、也是著名學者的舒蕪。

因為人丁興旺,光緒年間方家買下小南門街更大的宅院,且與小二郎巷院落背靠背相連,形成一個整體;其後,方家又在胭脂巷購置了房舍,於是,時人稱方家小二郎巷——小南門居所為方家老公館,胭脂巷則被稱之為方家新公館,據《胭脂巷的子孫們》記述,方孝寬是方公館繼承者,方孝沖後來分出來居住在胭脂巷。1897年,宗白華出生於大南門方宅,並在安慶生活了8、9年。宗的小姨方令孺與他同年出生,因為有方守敦一支後又遷回桐城的記載,方令孺的出生地有桐城、安慶兩說。但方瑋德、舒蕪等都在南門方公館生活過。

陳獨秀與方宗誠等都是安慶著名人物,恢復培德巷、胭脂巷等地名有助於延續安慶文脈。

同樣的理由,也建議濱江橋、濱江苑等所恢復黃甲山的舊名,因為「黃家山頭,大有來頭」。黃甲山因黃庭堅山谷祠而命名,山谷祠因明代安慶知府胡纘宗倡議而建,後多次重修,山谷祠後黃家山頂建有皖城名亭「范黃亭」,詩人李范之曾感嘆:「亭前風景渾如畫,坐看江城兩座山」。但黃甲山聞名於世卻不是僅僅因為山谷祠,而是另外一位重量級歷史名人,晚清中興四大名臣之一的彭玉麟。彭童年、少年時期所生活的外祖父祖宅就在黃甲山。

四、啟動「人民路以南歷史文化街區」征名工作

不論是上海市的新天地、田子坊,還是成都市的錦里、文殊坊、寬窄巷子,抑或是福州的三坊七巷,保護開發工作取得成功的歷史文化街區都有一個質樸優雅的名字。我市對岸的池州市在將打造開發白沙湖之時將之更名為平天湖,也取得了特別好的效果——讓其與李白的詩作聯繫起來,凸現了該湖的特點與美麗,增添了文化的氣息。而「人民路以南歷史文化街區」作為工程項目名當然是可以的,但「人民路以南歷史文化街區」作為「文商旅融合」的景區,還應該有一個貼切響亮有文化內涵的景區名。為此,建議我市啟動「人民路以南歷史文化街區」征名,這樣不僅能讓「人民路以南歷史文化街區」獲得一個美麗的名字,更能激發市民的參與保護開發的興緻,還能取到擴大項目影響的效應。

五、加大街區的保護力度,整體策劃街區功能布局

(民國安徽第一商業街——安慶倒扒獅街)

「人民路以南歷史文化街區」是安慶市區目前保存歷史遺存最多和文化內涵最為豐富的歷史街區:區域內有迎江寺、振風塔、清節堂、任家坡、清真寺、探花第、孫中山視察安慶舊址、陳延年、陳喬年讀書處、熊范二烈士專祠、江西會館、省議會、聖公會聖救主座堂、錢牌樓等,還有徐錫麟故居(在小二郎巷)、小南門方宗誠、宗白華故居和蘇雪林故居,以及陳獨秀的眾多故居等名人故居遺址。另外其以老字號為龍頭的倒扒獅、國貨街、四牌樓、三牌樓、大小墨子巷等組成的倒扒獅商業街區,民國時有「安徽第一商業街」的美譽,活躍著一些在國內外有影響的老字號如「胡玉美」、「余良卿」、「劉麻子」、「麥隴香」,以及徽州人開辦的「老寶成」、「胡開文」,浙江人開設的「正泰昌」、「寶成」、「寶慶」等。其中倒扒獅街,因建於明萬曆(1573—1619)年間的倒扒獅牌坊而得名。牌坊由曾任山東左布政使司的劉尚志(狀元劉若宰之父)所建,是老城有文字記載最老的一條街。所以人民路以南歷史文化街區的保護應先於開發、重於開發;建議對所有的歷史建築都堅持「遷而不拆」、「落架重修」、「修舊如舊」、「功能創新」等原則。保護既要重視整體保護,又要重視活態保護;人民路以南歷史文化街區街區的美食也極為有名,包括大南門牛肉包、江毛水餃、迎江寺素齋等。這一片街區與前言後記(安徽勸業場)、御碑亭、世太史第、安徽巡撫衙門遺址、黃甲山彭玉麟故居近在咫尺,鑒於街區內的佛教文化、近現代文化、濱江風光、民族風情、美食文化、傳統商貿交互雜呈的現狀,有關方面要在認真梳理街區文化脈絡的基礎上,整體策劃街區功能布局,合理規劃主客行蹤路線,遵循「點、線、面」相結合的原則,通過空間重塑、品質滲透的手段,留住城市的肌理,並讓各功能組團相對集中又相互聯繫。要加強基礎設施建設,如完善交通疏解、立面整飭、路面重鋪、管網下地、亮化美化、文物梳理、消防完善等措施。要個性打造宜城生活街區,鼓勵恢復下店上居、前店後居的傳統模式,薈萃安慶小吃、安慶百年老店,讓遊客體驗民國時期安慶的城市風情,並引進與文化產業相關的文創、非遺等人員,形成精品文化休閑業態和街區內市井文化生活相對照的意趣,使「人民路以南歷史文化街區」呈現出傳統與時尚和諧、懷舊情懷與舒適享受並舉,浪漫休閑與文化探訪交融的獨特的、雅緻的環境氣質。

總之,我們建議在認真梳理安慶文脈的基礎上,對人民路以南歷史文化街區以「工匠精神」,按照外在景觀與內在文化、歷史遺存與現代生活品質相統一的構想加以打造,使之成為安慶市「全域旅遊」的核心區。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安慶崛起 的精彩文章:

TAG:安慶崛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