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新聞 > 「混亂」的背後,是讓人更像人

「混亂」的背後,是讓人更像人

我們都迷戀整潔有序。我們相信整理術、收納方法、日程表和任務清單會給我們帶來整齊的辦公桌、清爽的生活環境,以及明確的成功方向。

但是,你因此更成功了嗎?答案並不像我們用直覺推斷出的那樣。

蒂姆·哈福德——狂銷150萬冊的《卧底經濟學》的作者,他的新書《混亂》告訴我們:

學會擁抱混亂,才能激發真正的創造力;不去努力計劃成功,會更成功。

這本書的英文版在2016年一上市就大獲好評,特別是著名經濟學家、也可能是目前世界上讀書最多的人之一泰勒·科文說,這是蒂姆最好也是最深刻的一本書。作為蒂姆作品的忠實讀者,我也在英文版出版後的第一時間看完了該書,我對這個評價深有同感。

泰勒·科文

表面上看,《混亂》是在講一個問題,那就是混亂常常被人們忽略。

但仔細讀下來,你就會發現它是在用百科全書的方式提供給人類一種認識世界的反向思維方式,這種思維是發散的,是深藏不露的,常識主導下的傳統觀念都被《混亂》一一顛覆了。

下面,我們來看看《混亂》都講了什麼。

1

如果只看書名,這本書大概說的是,如果一個人桌子上的物品擺放整齊,文檔歸類整理,生活井井有條,他可能就沒有什麼創造力。

反過來說,大人物的桌面一向都很混亂,似乎混亂和邋遢的風格更能激發創造力,做事反而可能更有效率。

這點認識,我25年前就有。這可配不上「深刻」二字。蒂姆到底說了什麼「深刻」的東西呢?

過去這十幾年,關於做事的學問,各種研究、文章和書籍等的主流思想,都是在強調笨功夫。

比如下面這些思想:

專註力、自控力、習慣的力量、任務列表工作法、極簡式生活……

這些思想都很好,但是你也不得不承認,它們都有點機械化的特徵,似乎比較適合做「學習」和「執行任務」之類的事情。那些大師級的藝術家和科學家,乃至任何一個領域的決策者,在以上這些功夫之外,肯定還有一點別的東西。

蒂姆這本書,關注的就是這點「別的東西」。這個「別的東西」背後的哲學,可就完全不一樣了,但是它並不神秘,也是可以研究、可以學習的,這就是我們一定要讀一讀這本書的原因所在。

2014年,倫敦地鐵工人爆發了一次大罷工,導致全城270個地鐵站關閉了171個,大部分乘客都使用了跟平時不一樣的乘車路線上班。

2014年,倫敦地鐵工人大罷工導致民眾出行困難。

有意思的是,罷工結束之後,並不是所有人都恢復了原有的上班路線。大約有5%的乘客繼續留在了新發現的路線上!

換句話說,因為這次罷工的震動,反而給了這些人一個發現更好路線的機會。蒂姆把這種震動叫作「任意的震動」(arbitrary shock)——沒有精心布局,沒有特定方向,就這麼隨機地、簡單粗暴地給你震動一下。這對你來說可能就是一個非常好的創新機會。

「任意的震動」是什麼呢?就是你在這個山頭已經到了最高點,去無可去了,這時候來個震動,把你震到另外一個地方。運氣不好的話你可能去了一處谷底,運氣好的話也許你就被震到了一座更高的山的山腳下。

如果你已經練得特別善於爬山,這不就是個特別好的機會嗎?所以分心也好,任意的震動也罷,其實就是給創造過程來一點不確定性。而真正的創新者,不但不怕不確定性,還時刻歡迎甚至主動增加一點不確定性。

2

為了不分心,我們總在按照輕重緩急為自己羅列工作計劃,但往往計劃趕不上變化。

為此,蒂姆總結了一套「多項目工作法」,結果反而更高效,而且他本人就是這麼做的。

你應該同時有好幾個不同的項目在進行,比如幾個科研項目、幾個寫作項目,甚至包括幾項家務。每個項目有自己的存檔處,有什麼新想法就加進去,哪個項目能做就做,暫時不能做就放著。哪壺開了提哪壺。

如果你是一個企業的首席執行官,想要開發凝聚力的話,我可以給你提供一個方案。

首先,你應該把員工分成若干個小團隊,每個團隊中的人具有天然的相似性:都是一個大學畢業的,都是一個地方的老鄉,都是愛在Linux 平台用VIM 編輯器寫程序的程序員。

其次,你應該讓各個團隊在公司內部展開競爭。「上海幫」的存在,會給「北京幫」帶來更大的工作幹勁。

最後,你應該時不時搞一個全公司範圍內的集體行動—不是出去吃喝玩樂,而是共同解決一個大問題。這樣在各個小團隊的凝聚力之外,你還可以收穫全公司的凝聚力。

數學家不需要什麼小團隊的長期合作,見面就可以立即討論數學問題,你是什麼性格我根本不在乎,工作完成,「輕輕地我走了,正如我輕輕地來,不帶走一片雲彩」。

更重要的是,對數學家來說,你的想法跟我越不一樣,咱倆就越有合作價值。創造性是任意的震動,是不同想法的連接。如果長期廝混在一起,一個人想什麼另一個人馬上知道,那還有什麼可合作的?

有一種隊伍講求多樣性,追求所謂「搭橋式的社會資本」(bridging social capital),就如同數學家之間互相合作。

這種隊伍適合沒有固定套路、要求集思廣益、講究創造性的工作——一個外來的新鮮思想更可貴,人們想要的是靈感刺激。對這種隊伍來說,凝聚力反而有害。

工作中「統一思想」不是一句很好的格言。好的格言應該是「千人之諾諾,不如一士之諤諤」!

清華老校長梅貽琦有句名言,大意是說大學之所以叫大學,不是因為裡面有大樓,而是因為裡面有大師。大師並不需要漂亮的大樓。近代大學裡產生了最多創新成果、培養了最多大師的一個大樓,應該是麻省理工學院20號樓了。這個樓除了面積大,基本上沒有什麼設計。

麻省理工學院

所謂促進創新的辦公室,其實無非兩點:

一是它在設計上要能促進不同部門的交流;

二是它要給員工充分的自主權。

自主權比交流機會更重要。如果員工對辦公環境沒有自主權,一切設計和風格全是老闆定的且不能更改,那麼不管這個風格是極簡還是混亂,你都是在「刻意地創新」,而不是真的創新。

一個人的辦公區是什麼樣的,根本不重要,重要的是他想讓它是什麼樣就可以讓它是什麼樣。

3

亞馬遜搞Kindle和電子書,搞第三方市場,搞雲計算,使用的打法是:看到機會不顧一切先進去再說,以不符合成本的低價搶佔市場,然後再面對根本吃不下來的流量、資金流斷裂的危險和各種技術問題。

隆美爾最初決定深入敵後的時候,是否想過如果被包圍應該怎麼辦?很可能他沒仔細想過,因為戰場形勢瞬息萬變,事先做什麼計劃都沒用。

那他為什麼就敢這麼干呢?

他的秘訣是快速機動。他知道對手做什麼事情都比他慢,他相信自己一定能隨機應變,他欺負別人一本正經的決策和行動方法不好使。 隆美爾的每一個動作,都能讓局勢更混亂,而混亂對他有利。

軍事家隆美爾

特朗普在共和黨初選中痛擊傑布·布希等建制派的時候,有人給蒂姆發了個簡訊:「特朗普就是在用隆美爾的方法對付他們」。

特朗普有個能力,他總能即興發揮,現場出現問題現場轉移。

貝佐斯搞商業和隆美爾打仗都有這種能力,而商業巨頭和建制派政客缺少這種能力。馬爾科·盧比奧是共和黨建制派最中意的候選人,但他沒有這種能力。

在2016年2月美國總統大選的初選辯論中,有人嘲諷盧比奧沒有自己的思想,只會背台詞,盧比奧的反擊是當場把之前剛剛說過的一大段台詞又說了一遍!然後又說了一遍,後來再說了一遍。從此,人們送給盧比奧一個外號:盧機器人(RuBot)。

馬爾科·盧比奧

臉譜網現在允許用戶對朋友圈轉發的新聞做出點贊以外的動作表情,包括哈哈、憤怒、傷心、愛,總共好幾個。這是讓我們的表達更人性化嗎?

根本不是,這是把人的情緒標準化,以便更好地對新聞投放效果做出大數據分析。

與其說這些思想是工作方法,不如說這些其實是人性—作為一個人,身處這個充滿機械化、標準化、規則化的現代世界,你對自己的生活方式有一個什麼樣的選擇。具體來說,就是你是選擇循規蹈矩,還是選擇自由獨立。

整潔的背後是循規蹈矩,是把人機械化;混亂的背後是自由獨立,是讓人更像人。

我們先來做個小測試。假設現在有兩個年輕人,一個叫小明,一個叫小強。他們不是什麼大人物,就是你我身邊的普通人。

他們的做事風格很不一樣:小明的辦公桌非常整潔,各種文件分門別類歸放整齊,連電子郵件都整理到各個目錄標籤下;小強的桌面堆著一摞摞文件,從來不分類,也從不整理電子郵件。

小明有個非常好的日程表系統,上面除了每天的日程,還有自己制訂的詳細的工作和學習計劃;小強的日程表上只有日程提醒。

現在的問題是:第一,你認為誰的效率更高,誰的生活更好?第二,你想當小明,還是小強?

答案非常明確:你應該做小強。

為什麼?答案就在本書中。

《混亂——如何成為失控時代的掌控者》

蒂姆·哈福德著

中信出版社出版

《卧底經濟學》暢銷150萬冊後

《金融時報》極受歡迎的卧底經濟學家——蒂姆·哈福潛伏5年

奉上洞察複雜世界的獨到思維!

跨界!燒腦!

還原混亂失控的9個重要場景

藝術創作、團隊合作、危機公關、即興演講……

教你迎接多變世界的9個關鍵姿勢

適應混亂、應對混亂、利用混亂、擺脫混亂……

活動規則:

歡迎小夥伴們暢所欲言,跟小編分享您對本文的感想。

留言點贊數統計截止時間:2018年1月22日上午9點。點贊數前20的小夥伴將獲贈《混亂——如何成為失控時代的掌控者》一本。因後台留言展示上限是100條,所以部分留言無法放出,敬請諒解~獲獎名單將在本文下方置頂留言中公布~~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參考消息 的精彩文章:

俄媒:俄S-400海運途中遇風暴受損 將推遲運抵中國

TAG:參考消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