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探索 > 引力波是如何從理論中發現的?

引力波是如何從理論中發現的?

1932年,愛因斯坦離開了歐洲,去新澤西州新建成的普林斯頓高等研究院。途中,他在牛津大學做了短暫的停留,並在基督教堂學院做了個研究報告。遠離危機重重的中歐,他重新開始求解他的方程組。1935年,他得到了一個年輕的研究助理納森·羅森(1909年至1995年),幫他進行數學計算。在隨後的兩年里,羅森和愛因斯坦合作撰寫了許多理論物理學領域的著名論文。

引力波是如何從理論中發現的?

1936年,愛因斯坦和羅森發現了愛因斯坦方程組的一類新的解。它描述了一個膨脹的圓柱狀宇宙,在這個宇宙里,所有的事情在隨時間變化的同時,也沿著空間中的某一個方向變化。這種模型簡化了紛繁複雜的愛因斯坦方程組,使人們得以找到一個精確解。這種宇宙有一個令人驚訝的新特點,這是之前從愛因斯坦方程組裡找到的其他宇宙模型中從來沒有過的。這種宇宙的空間中傳播著一種波,所到之處的空間紛紛掀起漣漪。這有點像給卡斯納的宇宙(在不同方向上以不同的速率膨脹)增添了一些波,它們從對稱軸向外傳播,就像捲紙鬆開時向外一層層剝去。

引力波是如何從理論中發現的?

對愛因斯坦和與他同時期的人來說,這種宇宙的最有趣之處是存在引力波。愛因斯坦一羅森宇宙不包含物質,因此任何波動都會掀起空間幾何的漣漪,並隨時間傳播開去。這種引力波的想法曾經風行了一段時間,也引起了一些爭議。但是,有些人認為這只不過是在「紙上談波」,它們並不對應空間中任何真實存在的起伏,是愛因斯坦方程組在特殊的坐標系下產生的結果。有些人則認為這是真實存在的波,如果一束波朝你襲來,它會對你產生影響(沿著一個方向拉伸你,並沿垂直的方向擠壓你,就像潮汐力)。

引力波是如何從理論中發現的?

很快,愛因斯坦和羅森意識到,這個解是一個絕佳的理論檢驗對象,要平息這場爭論並不需要藉助任何不確定的推演,也不需要數值計算。值得注意的是,他們首先得到的結論是,這種柱狀波並非「真實存在」,它只不過是他們選擇的坐標系的產物。他們說,這就像是一個地理學家的地球儀,所有的經線都在極點處相交。對不懂的人來說,這可能說明地球上的那個地方大事不妙,但事實上什麼事都沒發生。在地圖的極點處,你將其換成別的坐標系,事物就變平常了。想像一下,你把經線表示成歪歪扭扭的線,對不懂的人來說,這些線意味著地球上有一些東西在不斷波動——肯定又是你錯了。然而,要小心了,如果你看的是一幅等高線圖,你會發現許多複雜的波浪線看起來非常類似。在這種情況下,如果你斷定這些線並不對應地球上任何「真實存在」的東西,你就錯了。愛因斯坦和羅森當時面臨的問題,便是他們應該把這些曲率波歸為像等高線一樣的「真實存在」,還是像歪歪扭扭的經線一樣的人造概念。

1936年夏初,他們向美國的頂級物理學期刊《物理評論》寄送了自己的論文。文中聲稱,他們的新宇宙學模型中的引力波並非真實存在。6月1日,他們的文章被簽收了,之後就像其他投稿一樣,被編輯寄給另一個科學家進行評估。7月23日,論文的審稿意見回來了,並寄給了愛因斯坦,按照慣例,沒有透露審稿人的姓名。現在我們知道,給編輯提供審稿意見的不是別人,正是霍華德·羅伯特遜(1903年至1961年),一位對廣義相對論技術細節了如指掌的美國科學家。他不相信文章的結論,並一針見血地指出作者在文中得出錯誤結論的地方。他認為,這個宇宙模型中的引力波是真實存在的,並要求作者考慮他的這個意見。

在說到愛因斯坦的回應之前,需要特別提一下,愛因斯坦以前所有的論文都發表在歐洲期刊上,當時歐洲並沒有像這樣對論文進行同行評議的傳統。歐洲期刊要麼看作者的名氣大不大,要麼看有沒有功成名就的科學家做介紹人,要麼編輯親自審稿。拒絕一個功成名就的作者的投稿相當不禮貌,這種事極少發生。結果,由於不理解美國的審稿機制,愛因斯坦在聽說編輯把他的文章寄給了另一個科學家的事後很沮喪。他給《物理評論》的編輯約翰·塔特回信說:

引力波是如何從理論中發現的?

「我們(羅森先生和我)已經向您寄去了我們的稿件用於發表,並沒有授權您在付印之前給別的專家審閱。我認為沒有必要回應您那位匿名專家的意見(本來就是錯誤的)。鑒於此,我寧願選擇在別的地方發表這篇文章。」

很快,愛因斯坦將這篇文章投到了《富蘭克林研究所雜誌》,以前他在那兒發表過一篇論文。

過了幾個月,愛因斯坦仍然相信自己的新宇宙模型不包含真實的引力波。後來,一切都改變了,因為愛因斯坦與羅伯特遜交上了朋友——就是在《物理評論》匿名給愛因斯坦審稿,並對文章結論提出質疑的那個羅伯特遜。羅伯特遜說服了愛因斯坦,讓他相信相比他和羅森得到的結果,另一種解的形式更清楚,毫無疑問,其中存在的柱狀引力波是真實的。那個時候,愛因斯坦和羅森的論文已經被《富蘭克林研究所雜誌》接受了。不過,愛因斯坦在收到校樣稿時,有機會在結論中做了一個保全面子的改動。他增加了一段備註,「感謝我的同事羅伯特遜教授在澄清原文中的錯誤時給予的親切幫助」。

他們剛投了稿,納森·羅森就前往蘇聯的基輔大學工作了。他是在報紙上讀到愛因斯坦發表了新論文這個新聞時,才聽說了後面發生的事。羅森並沒有被愛因斯坦和羅伯特遜的觀點說服,不相信引力波真實存在,隨後就獨自發表了一篇文章,仍然堅持以前那個結論。直到20世紀70年代,幾乎所有的物理學家都已經相信引力波的真實性了。

引力波是如何從理論中發現的?

1957年,愛因斯坦去世兩年後,在北卡羅來納大學教堂山分校的會議上,理查德.費曼(1918年至1988年)提出的一個簡單觀點成為對羅森的關鍵反駁。

引力波是如何從理論中發現的?

費曼證明,如果引力波垂直經過一根粗糙的棍子,附著在棍子表面的水珠(由於存在摩擦力,它們被稱作「黏性水珠」)會前後移動。水珠在棍子的粗糙表面移動時會導致摩擦生熱,就像你摩擦自己的雙手取暖一樣。溫度升高說明引力波就是熱源,因而必然攜帶能量。所以,引力波並不只是紙上談兵。

費曼的「黏性水珠」之說化解了所有對引力波真實性的質疑。引力波就像潮汐力,如果一束引力波垂直穿過一頁紙,就會沿著一個方向拉伸它,而在垂直的方向擠壓它——正方形會變成長方形,圓形會變成橢圓形。

關於這個故事還有件有趣的軼事。費曼好像看不上教堂山會議的議程,註冊時使用了假名,於是「黏性水珠」之說是匿名發表的。在他的回憶錄《別鬧了,費曼先生》中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宇宙小百科 的精彩文章:

藉助陽光前進的太陽帆能投入到宇宙旅行中嗎?

TAG:宇宙小百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