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錢幣學的基礎知識,您都知道嗎?

錢幣學的基礎知識,您都知道嗎?

春秋戰國----從稱量貨幣到鑄形貨幣

中國歷史真正意義上的錢幣出現於春秋中期以後。

春秋之前,普天之下皆為封國。對大大小小的封國而言,下對上為貢獻,上對下為賞賜,平等的諸侯國之間則為禮尚往來。諸侯國內,只有貴族、家奴或家佣。一切行為皆以貴族的意志而實行,以貴族的需要而勞作,按貴族的命令而分配,完全不需要所謂交換中介的貨幣,也不存在等價交換一說。春秋以後,隨著諸侯間傾軋與兼并戰爭的增多,自由平民階層逐漸形成,依靠自我勞動為生的自由民,不得不通過商品交換來出售有餘、買進不足。在這樣的背景下,市場逐步形成。大約在春秋後期(一說春秋中期),隨著集市貿易日趨頻繁,為滿足人們日常經濟活動的需要,相應的具有固定形狀和重量的青銅鑄幣應運而生。應該說,鑄形貨幣是青銅稱量貨幣發展的必然結果,試想,如果每次交換活動都需要用天平去稱量交換中介,這種買賣是何等的不便。

鏟形貨幣--空首布

最早的鑄幣是鏟形貨幣「錢」,後世稱「空首布」。它是農耕地區的國家仿照當時常用農具「錢」而鑄造的、具有統一形狀和相對固定重量的交換中介。過去有種說法,認為最初的交換中介就是實用的農具「錢」,「空首布」是農具「錢」在經濟交換活動使用中逐步退化而來的。事實上,這種可能性是很小的,原因有二:一方面,根據侯馬鑄銅遺址的考古發現,至遲春秋中期已有較大規模鑄造「空首布」,如果在其之前還有一個實用農具的逐漸使用退化期,這個年代該至少上推到春秋初期,而當時平民的買賣交換是用不起那麼大的青銅塊(農具錢)的;另一方面,歷年來的出土實物中,也沒有發現空首布之前逐步退化的農具錢與空首布同出的現象,如果真有存在的話,必定難免。這就像唐宋時期的錢幣窖藏中經常可見漢代五銖錢的情況相似。

館藏聳肩空首部

仿形於刀削的刀幣

差不多與此同時或稍後,漁獵地區鑄造了仿形於刀削的刀幣。大約至戰國中期後,韓、趙、魏、秦及燕、齊等國鑄造了方便流通的圜錢,而楚國則鑄行蟻鼻錢(鬼臉錢)。這些應該說無所謂仿形於何物了,因為到戰國中期,頻繁的集市交易和民間買賣應該使人們懂得鑄造什麼樣的錢幣便於流通和使用。過去,人們認為圜錢源自紡輪或玉璧,蟻鼻錢源自銅仿貝,現在看這些說法都過於牽強。

館藏圓孔、方孔圜錢

館藏保德銅仿貝、蟻鼻錢

事實上,許多地方都是圜錢和布幣、刀幣同時使用,秦國則是圓孔的圜錢和方孔的半兩同時使用。秦錢紀重,三晉地區也出土有各類紀重的釿布,這些都說明青銅鑄幣與青銅稱量貨幣的淵源關係,而非以往人們所認為的青銅鑄幣源於青銅農具和工具的蛻變。至於蟻鼻錢與銅仿貝,就更談不上有何淵源了:一方面,客觀上兩者形態差別很大;更主要的是,目前發現的銅仿貝多出土于山西保德、河南安陽地區,與楚境相去甚遠,鑄行蟻鼻錢的楚國至今未有銅仿貝出土,更沒有發現銅仿貝與蟻鼻錢同出的現象。

館藏尖首刀幣系列

中國古代錢幣的衰落和紙幣的產生

錢幣衰落之原因

原料缺乏明代朝廷從朱元璋起大都不贊成礦業開發,認為坑冶「利於官者少,損於民者多」。所以,明代鑄錢曾大量從日本進口銅料,俗稱「洋銅」。但至康熙年,日本之資源憂患意識漸濃,遂限制銅料出口。至乾隆五年,清廷不得不開發滇銅(東川銅礦)以資鑄錢,由此開啟滇銅京運之舉。滇銅京運,路途遙遠而艱險,漕運官民留下了不少艱辛而感人的詩歌。但咸豐以後,隨著太平天國席捲大江南北,滇銅京運也難以為繼,基本停止。

財力不濟清道光、咸豐以後,內憂外患接踵而至,「鴉片戰爭」、「太平天國」、雲南「回變」,沉重打擊了清王朝;清政府入不敷出,財力不濟,為救時用而鑄造大錢。於是,各種大錢層出不窮,乃至重量懸殊,類似後鑄當百大錢小於前期當五十錢等輕重倒置的現象屢見。

白銀貨幣地位的上升自明中期白銀取得本位貨幣地位之後,銅錢在中國民眾經濟生活中的地位就逐漸下降。清代後期的社會經濟領域實際上是白銀的天下,各地都有自己的銀爐,大額支付及日常買賣均普遍使用銀兩。

館藏明清五十兩銀錠

紙幣的廣泛流通紙幣自元以後成為不可兌付的鈔,元明清三代都曾發行使用。紙幣的廣泛流通,也進一步削弱了銅錢的地位。

機制幣的傳入鴉片戰爭之後,隨著中外貿易的不斷擴大,人們越來越意識到機制銀元的便利,光緒十年(1884)吉林即開始試製機制銀元,但未獲准行用;光緒十五年(1889),清政府正式批准兩廣總督張之洞在廣東設局鑄造「光緒元寶」銀幣。但傳統鑄造幣與機制幣在有些地方有交叉,如雲南在民國四年還鑄造過「民國通寶」,而廣東等沿海地區也有機制的方孔錢。

館藏清代光緒元寶主」庫平五錢「

紙幣的誕生與傳播

紙幣又是中華民族的一大創造,其作用和意義不亞於「四大發明」。

中國古代長期以銅錢為流通貨幣,但在四川,由於道路交通阻隔,經常處在「自我封閉」狀態或割據狀態,且銅資源匱乏,因此自漢代就曾行用鐵錢。《後漢書·公孫述傳》載,建武六年(公元30年),「[公孫]述廢銅錢,置鐵官錢,百姓錢貨不行。蜀中童謠曰:『黃牛白腹,五銖當復。』好事者竊言,王莽稱『黃』,述自號『白』。五銖錢漢貨也,言天下當並還劉氏」。公孫述鑄鐵錢,雖然是一地諸侯的短暫之舉,但其意義重大,它開了鐵錢為正用貨幣的先河,也開了蜀地行鐵錢的先河,後代蜀地行鐵錢與之不無關係。

鐵錢由於價廉值輕,因此分量重而購買力低,即所謂「輕重失當」。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到宋代,當人們拿不動沉重的鐵錢去購物的時候,貨幣領域內的創新之舉——「紙幣」就應運而生了。《文獻通考·錢幣考二》記載:「蜀用鐵錢,其大者以二十五斤為一千,其中者以十三斤為一千」,而一匹羅要賣到兩萬個錢,有二百六十斤重。如此「值輕量重」,對行旅、交易極為不便,非常不利於經濟的發展。所以,紙幣首先誕生於經濟相對落後的四川,而不是其他經濟發達地區,原因即在於此。同理,紙幣也不可能誕生在以金銀貨幣為主的西方早期文明地區。

元朝立國之後,因礦業不興,銅資源匱乏,全面推行紙幣——鈔,並隨著其西征和貿易,把紙幣帶向西方,走向世界。

館藏元代」至元通行寶鈔「

(來源:上元文化)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集郵之家 的精彩文章:

J19中國人民偉大的無產階級革命家朱德同志逝世一周年郵票賞析

TAG:集郵之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