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虎嘯龍吟》里沒告訴你的腹黑歷史
司馬懿系列真是當今電視劇屆一股清流,寧願不秀顏值也要演技入骨,它也是繼《白夜追兇》後,我今年追的第二部國產網劇,對比上一季的《軍師聯盟》相比,《虎嘯龍吟》可謂是將腹黑進行到底,司馬家族卧薪嘗膽後的翻盤讓人大呼過癮,但得勢後的心狠手辣也令人膽寒。我尤其喜歡司馬懿在起事前對柏靈筠說的那句:「做了一輩子別人的手中刀,今天我是執刀人」,著實霸氣側漏,令人大呼過癮。
我是一個三國粉,尤其喜歡蘇軾寫的《念奴嬌·赤壁懷古》:
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
故壘西邊,人道是,三國周郎赤壁。
亂石穿空,驚濤拍岸,捲起千堆雪。
江山如畫,一時多少豪傑。
遙想公瑾當年,小喬初嫁了,雄姿英發。
羽扇綸巾,談笑間,檣櫓灰飛煙滅。
故國神遊,多情應笑我,早生華髮。
人生如夢,一尊還酹江月。
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三國是個群雄並起的年代,所謂亂世出英雄,但亂世也出奸人,在一個群雄並起的年代,不搞點爾虞我詐的勾當,隨時可能被別人給陰了。真實的歷史比電視劇更加陰險狡詐,今天,和大家聊一聊《虎嘯龍吟》這部劇里沒有告訴過你的腹黑歷史,堪稱三國版《權力的遊戲》:
司馬懿:大奸似忠陰謀家
可能是因為吳秀波的主角光環,這部劇其實美化了真實的司馬懿,給人感覺他是迫不得已反水。但凡事就怕對比,司馬懿的政治操守好不好,拿他和諸葛亮一對比就知道了。
諸葛亮處理同為輔政大臣的李嚴,開誠布公,依法行事。司馬懿處理同為輔政大臣的曹爽,暗中設計,兵變奪權。諸葛亮對李嚴,廢為平民,僅懲罰他一人,依舊重用他的兒子。司馬懿對曹爽,先是許諾平安,然而出爾反爾,屠滅曹爽三族。諸葛亮去世時,囑託的是蔣公琰、費文偉,是為國家計。司馬懿去世時,託付的是司馬師、司馬昭,是為家族計。諸葛亮子孫三代,都為蜀漢鞠躬盡瘁,死而後已。司馬懿子孫三代,終將曹魏政權過戶到自己名下。桃李不言,下自成蹊,誰忠誰奸,一目了然。
關於司馬懿是不是奸臣?有個故事最能說明這個問題。晉明帝曾向丞相王導詢問自己的祖先是如何得天下呀,王導不加隱飾地敘述了司馬懿創業時種種兇狠猜忍的手段,又說起司馬昭殺害魏帝曹髦的所作所為。晉明帝聽後大慚,把臉埋覆在床上哭著說:「如果真像您說的那樣,晉朝的社稷怎麼能長久呢?」
一個人的所作所為,連他的子孫後代都覺得羞愧,這是司馬懿一生最大的悲哀。
劇中,司馬懿和張春華感情頗深。然而在真實的歷史上的司馬懿可沒像劇中那樣糾結與張春華和柏夫人之間。
據《晉書·后妃傳上·宣穆張皇后》上記載,晚年的司馬懿,獨寵柏夫人。張春華來看他,他竟口出惡言:「老物可憎,何煩出也!」(面目可憎的老太婆,怎麼還麻煩你出來!)張春華非常生氣,聲稱要絕食自盡,張春華的兒子司馬師、司馬昭也要跟母親一起絕食,在兒子的壓力下,司馬懿去低頭道了歉,但事後他暗地裡對柏夫人說:「老物不足惜,慮困我好兒耳!」(老太婆死了沒什麼好可惜的,我擔心的是我那群好兒子啊!)
司馬師:嗜友殺妻翻盤俠
在《虎嘯龍吟》中,司馬師被塑造成了一個忠厚果毅的形象,黑鍋都被「路人皆知」的弟弟司馬昭背了去。其實在歷史上,司馬師的陰險歹毒,並不比他父親差。
正始十年(公元249年),司馬懿趁曹爽陪曹芳離洛陽至高平陵掃墳,起兵政變並控制京都。自此曹魏軍權政權落入司馬氏手中,史稱高平陵事件。
「宣帝之將誅曹爽,深謀秘策,獨與帝潛畫,文帝弗之知也,將發夕乃告之。既而使人覘之,帝寢如常,而文帝不能安席。晨會兵司馬門,鎮靜內外,置陣甚整。宣帝曰:「此子竟可也。」初,帝陰養死士三千,散在人間,至是一朝而集,眾莫知所出也。」
這次政變是司馬懿抓住稍縱即逝的機遇,拉攏同樣利益受損的曹魏高門,以司馬師私下蓄積的力量發動的政變。司馬懿發動高平陵之變,雖然誅殺了曹爽一黨八族,卻放過了夏侯玄。然而,當司馬師接手以後,依然容不下他,跟何晏一樣,夏侯玄也被司馬師夷三族。對曾經一起交遊的同道好友,司馬師是沒有一點手軟。
在《虎嘯龍吟》中,夏侯徽被司馬昭所殺,司馬師則以不知情的姿態,痛哭流涕。還反問前來質問的夏侯玄:「我和徽兒有五個孩子,我怎麼忍心殺他?」但夏侯徽的死因,史書上是有記載的。
「後(夏侯徽)知帝非魏之純臣,而後既魏氏之甥,帝深忌之。青龍二年,遂以鴆崩,時年二十四,葬峻平陵。」(《晉書·卷三十一·列傳第一》)
據《晉書》中記載,她是一個高雅博識有氣度的人,司馬師每每要干一些事情的時候,她一定會幫忙籌劃,是司馬師的賢內助。但夏侯徽後來得知司馬師不是曹魏的忠臣,司馬師也對出身曹魏家族的夏侯徽抱有深深的猜忌。於是司馬師毒死了夏侯徽,她死時年僅二十四歲(死得比曹睿還早)。司馬徽是一個政治聯婚的犧牲品,司馬師對於這位老婆也沒有什麼好感,他們夫妻的關係完全不像電視劇里那麼恩愛。
司馬師確實是司馬懿的好兒子,既接手了司馬懿的權力,也繼承了他的性格。背信棄義,嗜友殺妻,可謂是又狠又渣。
司馬昭:獨攬大權弒君者
《虎嘯龍吟》里把司馬昭黑得很慘,編劇有啥鍋都盡量往他頭上丟,這已經不是壞了,這壞到骨子裡了。實際上,論陰險狡詐,司馬昭不如他哥哥司馬師。
但司馬昭也不是心胸寬闊的君子。司馬師的死對司馬昭打擊很大,因為外敵叛亂戰事眾多,那時候應該是司馬家最危險的時期。但過了幾年,局勢未定下來後,司馬昭逐漸就膽子大了,獨攬大權。
司馬昭生性陰險和狡詐,有極度高的權力慾望。他不斷剷除異己,打擊政敵。公元260年,魏國第四代皇帝曹髦因不滿司馬昭專政,一早就知道他有篡奪帝位的野心。恨恨地說了一句千古名言。
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
年輕的曹髦知道自己即便做「傀儡「皇帝也休想當長,遲早會被司馬昭除掉,就打算鋌而走險,用突然襲擊的辦法,幹掉司馬昭。
一天,曹髦把跟隨自己的心腹大臣找來,對他們說:「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也。我不能白白忍受被推翻的恥辱,我要你們同我一道去討伐他。」
幾位大臣知道這樣做等於是飛蛾投火,都勸他暫時忍耐。在場的一個叫王經的對曹髦說:「當今大權落在司馬昭手裡,滿朝文武都是他的人;君王您力量薄弱,莽撞行動,後果不堪設想,應該慎重考慮。」曹髦不接受勸告,親自率領左右僕從、侍衛數百人去襲擊司馬昭。誰知大臣中早有人把這消息報告了司馬昭。司馬昭立即派兵阻截,把曹髦殺掉了。
鄧艾一直受司馬懿賞識,但一朝天子一朝臣,司馬昭繼任後,打擊異己,任用心腹。鄧艾滅蜀國,後因遭到鍾會的污衊和陷害,給了司馬昭剷除鄧艾的借口,鄧艾被司馬昭猜忌而被收押,最後與其子鄧忠一起被衛瓘派遣的武將田續所殺害。
司馬倫:興風作浪九公子
在《虎嘯龍吟》中,司馬倫和司馬昭一樣,也是個有鷹眼狼顧之相的「心機Boy」。在歷史上,雖然野心大,但能力比起自己的哥哥還是略遜一籌。
司馬倫是司馬懿第九子,小妾柏夫人所生。司馬懿活著的大部分時間內沒想到自家有可能改朝換代,所以只著重培養了長子司馬師來繼承家業,對次子司馬昭都只是捎帶著培養一下,剩下的七個兒子就更別提了。司馬懿對司馬倫的教育事業本不上心,加上專寵柏夫人,愛屋及烏,小時候還萌萌的司馬倫就被慣成了一個一無是處的貨色。
司馬炎篡位稱帝後,司馬倫甚至不知天高地厚,想偷司馬炎的御裘穿,事發後被廷尉判了死刑,因司馬炎特赦才撈回一條命;後來鎮守關中,施政又弄得天怒人怨,導致關中的氐族、羌族大規模起義;被召回洛陽後,靠跪舔皇后賈南風,不但沒有受罰,反而升任高官。
司馬倫仗著是皇帝近親,每次禍國殃民都逃過了法律的制裁,慢慢的就禍出癮來。他又不肯讀書,信奉五斗米道,特別容易被裝神弄鬼的人迷惑,漸漸的就想要參與皇權的競逐,成為「八王之亂」的關鍵人物。
鍾會:玩弄權術小能手
在電視劇的後期,原本給人溫文爾雅、才華橫溢印象的鐘會逐漸暴露出其腹黑殘忍的一面,連笑容都變得十分陰險,相信很多觀眾和我一樣,對他產生了一些反感。可以說劇中比較真實地還原出出鍾會這個人的本性。
作為司馬昭的心腹死黨,鍾會在平定淮南諸葛誕之亂中立下大功。在擔任司隸校尉期間,鍾會插手朝廷大小事務和官吏的任免,凡對司馬家不利者必極力除之,大名士嵇康等人的被殺,皆出於鍾會的謀劃,他因此也備受士林階層的憎恨。因為司馬昭的上台與鍾會密不可分,所以鍾會在司馬昭執政的前九年里可謂是位極人臣。
鍾會喜歡玩弄權術,其兄鍾毓對弟弟的品性了如指掌,曾私下對司馬昭講:「鍾會才智過人,但喜歡玩弄權術,我擔心他有不臣之心,請大將軍加以提防。」司馬昭的老婆也王元姬經常對司馬昭吹枕頭風說:「鍾會這傢伙才能雖然大,但野心更大,做事沒有原則,您千萬要小心,可用,但不可信用。」
果然,到公元264年,鍾會借著滅蜀的機會發動叛亂。
景元四年(263年)秋,魏國伐蜀,司馬昭命鍾會和鄧艾等人進攻蜀國。結果當鍾會兵困於劍閣勞而無功,準備撤軍之際,鄧艾卻率兵偷渡陰平,奇襲成都,竟然一舉亡蜀。鄧艾比鍾會更早一步進入成都,猶如二戰後期蘇聯最先進入柏林一樣,搶下了頭功。這名垂青史的不世之功讓心胸狹窄的鐘會深深嫉妒,鍾會借著滅蜀的機會,在降將姜維的慫恿下,滋生不臣之心,首先編造了鄧艾謀反的罪證,呈給司馬昭,司馬昭信了,將鄧艾處死。然後鍾會假借郭太后遺命,脅迫諸將隨其起兵討伐司馬昭。發動叛亂,圖謀割據四川稱王,並脅迫諸將隨其起兵討伐司馬昭。諸將多是北方人,因家眷都被扣押在洛陽,所以都不肯從命,鍾會便將他們囚禁起來準備全部處死,但又擔心無人統軍,故此猶豫不決。就在千鈞一髮之際,部將胡烈之子聞變,率部眾鼓噪各路軍士起事,擊殺鍾會、姜維,並趁機大略成都。鍾會死於景元五年(264年)正月,虛齡四十歲。


TAG:痞公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