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新聞 > 軍民攜手固邊守防,從此山不再高路不再長

軍民攜手固邊守防,從此山不再高路不再長

邊陲,國之屏障,社稷大事。兵強邊固才能國泰民安,守衛邊關就是守衛家園。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我們的軍隊是人民軍隊,我們的國防是全民國防。」戍邊衛國、強軍興軍既是軍隊的主責主業,也是全民的共同擔當,需要「犁劍和鳴」。

裝點此關山,今朝更好看。走馬西藏綿長崎嶇的邊防一線,我們欣喜地看到,西藏邊境地區廣大幹部群眾充分發揮軍民團結的傳統優勢,緊跟時代發展步伐,調整擁軍支邊模式,著力提升邊防建設的質量和效益,以新氣象、新作為譜寫新時代的軍民戍邊新篇章。

自古邊疆穩,則國泰民安。邊防穩固不斷推動地方經濟社會發展,而駐地經濟繁榮也帶動了部隊全面建設發展,促進了官兵物質文化生活的改善。今天,在「犁劍和鳴」不斷向深度廣度拓展過程中,一幅軍民守望相助,攜手共建美好家園的新畫卷,正在我們眼前徐徐展開。

西藏崗巴縣歐魯(藏語意:小孩子)向巡邏歸來的邊防戰士獻上一杯酥油茶。宋小理攝

共築長城,共享安寧。西藏廣大幹部群眾緊跟時代發展,調整擁軍支邊模式,形成軍民攜手固邊守防、共為「長城」添新磚的社會風尚——

犁劍和鳴,心手相牽固「長城」

寒冬臘月,記者走訪西藏日喀則軍分區漫漫邊防線,只見邊防公路更寬更長,雲中頻響汽笛聲,驅車巡邏不再是夢;邊防哨樓越建越好,哨所常聞鍵盤聲,信息管邊成現實……

樹高有根,水長有源。「邊防要發展,人民是靠山。」正在邊防哨所蹲點的西藏軍區政治工作部副主任昂旺深有感觸地說:「駐地黨政領導帶頭擁軍支邊,各族群眾熱忱投身邊防建設,夯實了邊防建設基礎。」

山不再高路不再長

「那是一條神奇的天路,把人間的溫暖送到邊疆,從此山不再高,路不再漫長,各族兒女歡聚一堂……」今天,聽著歌曲《天路》的動人旋律,邊防官兵不勝感慨。

過去邊境執勤,攀高山、越叢林、翻雪山,官兵們只能靠徒步、騎馬,有些艱險路段,巡邏一個來回要用上十餘天時間。如今,越野車沿著一條條邊防公路行駛,「日行千里」不在話下。

在邊境線上,有一座鐫刻著「西藏軍區邊防車行巡邏道」的石碑,落款為「西藏自治區邊防委員會」,石碑上鮮艷的五角星格外醒目。

自治區公路局拉(薩)林(芝)公路養護點工人王丁山說,在西藏邊防,他參建過好多條這樣的公路。

王丁山是位「天路二代」。這些年,他接過父親的班,從林芝轉戰日喀則,從山南奔赴那曲,為的是讓邊防官兵巡邏提速。

一部滿是「撞痕」的裝載機,見證了王丁山涉險開路的難忘歷程。一天晚上,當地政府通知護路工向日喀則進發。王丁山聽說是「修建邊防公路」,一下來了勁頭,二話沒說「說走就走」。百餘天里,他始終堅守在搶險保通最前沿。

相比遠道而來的工人,駐地群眾參建邊防公路的熱情同樣高漲。某旅藏族上等兵晉美怎麼也想不到,他隨單位到邊關築橋修路時,竟遇到父親駕駛家裡的貨車正在幫助部隊搶運沙石,母親也在鋪路隊伍中揮鍬鏟土……

藏族群眾的家國情懷,在此有了生動詮釋。

「全家擁軍」可以說是全民支邊的一個縮影。在日喀則邊境地區,只要部隊需要,藏鄉車隊隨時做好「參軍」準備。當地被譽為「運輸大王」的藏族民兵扎西,聽說部隊修路運力不足,他的上百台運輸車火速增援。

南來的,北往的,在施工一線都是好樣的!各參建地方力量密切配合,主動承擔最險路段的修築任務。

汽笛聲聲,鏟凸填凹,天塹變通途。西藏軍區邊防處參謀趙詩錦說,去年春末以來,日喀則市已累計派出120名機械操作手、78台工程機械參與邊防公路修築任務,加之藏鄉私家車隊的積极參与,支邊大軍匯成滾滾鐵流。

「我們都是農奴後代,以前主要靠放牧耕地為生,日子過得十分艱辛。」扎西道出新時代高原幹部群眾的心聲:「我們在黨的好政策下擺脫貧困、學到技能,逐步過上了幸福生活,深知富國強邊的重要性。」

乃堆拉哨所兩名新戰士在山巔哨位執勤。羅凱攝

「光明禮品」抵山巔

與「天路」並駕齊驅的,是一段穿雲破霧的「電力天路」,它將光明源源不斷送抵山巔哨所。

西藏軍區保障部助理員羅小平手指天空,意味深長地說:頭頂的「電力五線譜」,軍地合奏;曠野中的「科技二維碼」,各方掃描……

詩意般的語言,講述的卻是驚心動魄的歷險記——最新完工的這條輸電線路所涉區域,在地圖上呈醬紫色,海拔高差超過1500米,涵蓋峽谷、密林等多種地貌,是絕對意義上的「生命禁區」。

「只要有利於穩邊固防,再險也要把線架進去!」多少年來,雲中哨所官兵點蠟燭、酥油燈照明,用柴油發電機發電的故事,被當地電力部門人員看在眼中、急在心頭,他們決心讓邊防哨所通上市電,給哨所官兵送上一份「光明禮品」。

西藏軍區保障部領導與國家電網西藏日喀則供電公司負責人一拍即合,雙方組成聯合小組,著眼管邊控邊需求,破解邊防部隊用電難題。

原本,這段「電力天路」不在年初的建設計劃之中,但地方政府特事特辦,臨時追加大電網接通建設項目。用他們的話說:「邊防建設的需要就是建設導向,一定要把錢用在強軍固邊上。」

為使電力建設與戰備建設同頻共振,去年仲秋,軍地雙方在實地勘察的基礎上繪製供電路線圖,對線路設置、箱變位置、供應保障等難題一一進行深入調研分析,確保電力建設有序推進。

「有戰士駐防的點位都要覆蓋,不能落下任何一個哨點。」日喀則電力公司本著全哨保障的原則,高標準落實建設計劃。駐守山坳中的一個哨點,原本不在供電線路上,電力公司專門鋪設分支線路,於去年9月4日順利完工。哨所有了長明電,邊境執勤手段現代化程度隨之水漲船高。

那些日子,只要你抬頭仰望,總能看到一個個「飛人」爬桿架線,冒著生命危險緊張施工,只為邊防哨卡早日結束「限時供電」「看天蓄電」的歷史。

一路架線,全程播火。施工人員除了架線保通外,還沿途開展專業技能培訓,對邊防哨兵進行面對面教學、手把手幫帶,培養了一批電工骨幹,也為管邊控邊提供了強有力的電力和技術支撐。

崗巴縣摩托快反民兵巡邏隊冒著嚴寒巡線。宋小理攝

清冽飲水潤心田

「如果你在巡邏路上精疲力竭、嗓子幹得快要冒煙,那麼馬上喝一罐『勇瑪』飲料,不僅解渴,而且能夠迅速消除疲勞。」這句話不是廣告,而是邊防軍人牌傑在踏雪巡邊時的真實感受。

官兵們普遍認同的這款飲料,就是當地企業針對雪域高原執勤巡邏的特殊需要專門生產的。

近年來,西藏地方各級積極調整擁軍支邊策略,協力為邊防官兵解難題、送溫暖。

為讓邊防官兵喝上放心水,地方防疫部門定期派人檢測水質,依據礦物質含量區分飲用和洗漱水源,嚴把官兵用水「入口關」。多家企業還依據礦物質含量,就地取材研製出具有抗疲勞、抗缺氧功效的飲用品,滿足官兵需求。

滿足生活需要,更滿足執勤作戰和體能需要。在全民支邊行動中,西藏兩家企業特地將一箱箱特色功能飲品運到哨點,讓官兵們根據體能所需選擇飲用,保障他們完成好巡邏執勤任務。

去年入冬以來,河水結冰,飲水困難,地方政府緊急動員支邊,速解官兵燃眉之急。同以往男女老少「背水上哨」有所不同,滿載貨物的卡車駛上新修邊路,將一箱箱純凈水送到一線。官兵們說,這個封山期,我們再也不為用水發愁了。

駐地藏族群眾洛桑說,以前,他給哨所背過井水、河水,後來聽說「地表水質成分雜」的消息,也很揪心。如今,他在一家生產純凈水的企業上班,心中的「石頭」也落了地。

「做人應當懂得感恩!哨所官兵需要多少水,我們就送多少,什麼時候需要,我們就什麼時候送到……」洛桑說:「沒有金珠瑪米在邊防站崗放哨,我們哪能安心上班,安享太平!」

「人民群眾滿腔赤誠支邊,我們要還各族群眾一片祥和的天空。」在海拔4600多米的詹娘舍哨所,上哨宣講黨的十九大精神的西藏軍區群工處幹事陳誠說,作為新時代邊防軍人,為祖國站好崗、放好哨、守好邊,就是對各族群眾擁軍支邊的最好報答!

(特約記者晏良)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解放軍報融媒體 的精彩文章:

海軍第二十八批護航編隊組織多課目實戰化訓練

TAG:解放軍報融媒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