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死的大秦帝國
有三部電視劇可以看作是秦國崛起之三部曲:
第一部是「大秦帝國」,表現的是秦孝公時期的商鞅變法;第二部是「羋月傳」表現的是秦國兩個時期的發展,即秦惠文王時期繼承商鞅變法的成果,繼續發展的時期 ,一個是秦惠文王死後,經過秦武王短暫的三年,昭襄王即位後,在母親宣太后主政 下內政外交的快速發展時期;第三部是「大秦帝國之崛起」,重點表現秦昭襄王主政後完成了秦國最後一統天下的準備,已經是秦一統天下蓄勢待發的時期。
電視劇當然不能代替歷史學習,但是可以幫助大眾了解一些歷史的基本脈絡,比如這三部電視劇最起碼可以讓你明白秦國崛起不是偶然的,有著必然崛起的內在邏輯和外部條件。
一方崛起,六方衰敗,一消一長,國力的增長是成倍數的。有的國君在這個過程中真的是把「豬一般的對手」表現到了極致。
比如魏惠王對商鞅的態度,商鞅本來是衛國人,所以人稱衛鞅,商鞅處在衛國衰落的時期,所以學成後轉而侍奉魏國國相公叔痤,任中庶子。公叔痤病重時向魏惠王推薦商鞅,說:「衛鞅年輕有才,可以擔任國相治理國家,主公如果不用商鞅,一定要殺掉他,不要讓他投奔別國。」魏惠王認為公叔痤已經病糊塗了,語無倫次,於是既沒有用商鞅,也沒有殺商鞅。
商鞅在魏國得不到重用,聽聞秦孝公的求賢令,便攜帶李悝的《法經》投奔秦國,商鞅先以帝道、王道之術說孝公,孝公聽後直打瞌睡,沒有興趣,商鞅再以霸道之術說孝公,孝公聽後改變態度,但並沒有重用商鞅。商鞅最後與秦孝公暢談富國強兵之策,孝公聽後大喜,兩人暢談幾日後毫無倦意。
如果是一般人,也許聽一次沒有被打動,就會斥之千里,但是秦孝公給了商鞅幾次機會,同時也給自己了解商鞅的機會。其實很多決斷如果允許都需要慢一點,秦孝公的做法顯然是謹慎從容的態度,這裡面透著政治家的智慧。
當然我們知道商鞅的變法是成功的,是使秦國在國力上迅速提升,並形擁有與山東之國抗衡的資本。
秦孝公死後,即位的惠文王要殺他,當然不僅僅是積怨,有著複雜的政治原因。諷刺的是,商鞅出逃,無奈之中首選往魏,到了魏國邊境,因為商鞅曾生擒公子卬,入境遭拒。如果魏惠王能站在國家的立場上接納商鞅,而不僅僅是一個憤怒的哥哥,那麼魏國是不是還有機會崛起呢?
其實魏惠王又豈止失去商鞅呢?魏國因重視人才而興,也因錯失人才而敗。孫臏乃兵聖之後,本來是留在魏國做將軍的,卻只因龐涓一人之言落得殘疾,最後出逃到齊國;張儀足智多謀,也被魏惠王拱手讓人。齊威王把治國輔政的檀子當成無價之寶,而他卻把一顆超級大的夜明珠當作國寶,兩相對比,優絀易見。
戰國時期,眾多的諸侯國之中,秦國底子最潮,當然不是「潮流」之「潮」,而是起點最低。要是追溯其立國源頭,簡直就是草根逆襲成功的範例,只是這個過程太過漫長,有600多年之久。但是一個家族契而不舍奮鬥600餘年,歷史以一個大一統的帝國來回報,而且成為此後2000多年帝國範例,也該是功德圓滿了。統治時間長短有什麼關係,「我」就是要做出示範,你們都是跟我學的——霸氣十足!
張明揚的《天命與劍》中重新論述了秦滅六國的歷史意義,充分闡述了秦滅六國對中華民族從文化到版圖上的意義。「羅輯思維」也用一期節目來講「秦滅六國這樣的大事兒要做三遍」,也就是說秦始皇的首創製度一定不可能一次性完成並鞏固下來,與舊力量的糾纏中,必然會暴露其脆弱的一面。事實上秦國是滅亡了,但秦國的制度被漢高祖柔和地、有選擇地繼承了,這個不徹底的繼承所潛伏的漏洞,終於在漢景帝時期以「七王之亂」的形式爆發,那麼「七王之亂」之後,秦始皇所創立的郡縣制終於在漢景帝時期基本完整地實現了。
寫到這裡,呵呵,我好像忘記主題是什麼了。仔細想想,其實秦國沒有滅亡,只是秦國國君滅亡了而已。


TAG:11樓的王女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