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佛學 > 致知、誠意這兩個是一切修養工夫的基礎

致知、誠意這兩個是一切修養工夫的基礎

致知、誠意這兩個是一切修養工夫的基礎

本文摘錄自 《廿一世紀初的前言後語》

那怎麼叫「致知在格物」?研究這一段吧,「古之欲明明德於天下者,先治其國,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注意這個「意」,「欲誠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然後「物格而後知至,知至而後意誠」,反過來說了。現在我抽出中間這兩段,一正一反,一來一去,要特別注意!致知、誠意這兩個就是學習靜坐,乃至成仙成佛、健康長壽,這是一切修養功夫的基礎。

什麼叫「致知」呢?「知」就是知性。諸位都是父母、家長,總算帶過嬰兒,我們自己也做過嬰兒,當時的情況忘記了,但現在應該可以回想得起來。

我們生來就有個知性,做嬰兒的時候,肚子餓了曉得哭,冷了也曉得哭,這個知性本來存在的。這個知是思想的來源,就是說,這一知,我們普通話叫天性,沒有一個人沒有的。當我們入娘胎,變成胎兒的時候已經有了,先天就帶來的,只不過在娘胎里十個月,出生的時候把這十個月的經過忘記了。同我們現在一樣,做人幾十年,許多事情會忘掉,尤其娘胎里的經過,幾乎每個人都受不了那個痛苦的壓迫,都迷掉了。但這個知性並沒有損失,當一出娘胎的時候,臍帶一剪斷,知道冷暖與外界的刺激,就哭了,哇……受不了一哭叫,知性就起作用了。然後旁邊的大人把我們洗乾淨,用布包好,衣服穿上,餵奶,舒服一點,不哭了,都知道的。所以餓了就會哭,就要吃,這個知性是天性帶來的。

打坐怎麼樣叫得定啊?致知。剛才念過「致知在格物」,對不對?那麼什麼叫格物呢?不被外界的物質所引誘牽引,叫格物。我們的知性很容易被外界的東西所引誘的,譬如我們的身體,打起坐來酸痛、難受,身體也是個外界的物啊!

大家馬上可以做個測驗,當你坐在那裡腿子酸痛、一身難過的時候,突然你的債主拿把刀站在前面,非要你還錢不可,不還就殺了你,你立刻都不痛了,為什麼?你那個知性被嚇住了。身體的痛是物,何況身外之物啊?當然一切皆是外物了,所以「致知在格物」,就是不要被身體的感覺以及外境騙走。

「物格而後知至」,把一切外物的引誘推開,我們那個知性本來存在的嘛。你打起坐來,知性很清楚,不要另外找個知性。所以先把這個知性認清楚了,再講打坐。為什麼要打坐呢?知性要打坐,我想打坐;為什麼來學這個呢?因為我追求一個東西。這樣一來你已經上當,被物格了,不是你格物,是物格你,把你格起來了。所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後知至」,把一切的感覺、外境都推開,你那個知性清清楚楚在這裡,姑且可以叫做像一個得定的境界了。

「知止而後有定」,這時候,你那個知道一念清凈的,就是知性,一念清凈就是意誠,念念清凈,知性隨時清清明明,不被身體障礙所困擾,不被外面一切境界所困擾,也不被自己的妄想紛飛所困擾;「意誠而後心正」,什麼都不要,這個就是心正;「心正而後身修」,這樣我們身體的病痛、障礙、衰老,慢慢就會轉變過來。轉變過來以後,打坐起來當然有反應,但如果拚命只管身體的反應,就沒有格物,又被物格了。這樣聽懂了嗎?「意誠而後心正,心正而後身修」,這些都是工夫啊。要修多少時間呢?不一定的。

「身修而後家齊」,這個明天再講,裡面包括大家怎麼教孩子。

修身,正心,誠意,後世的儒家稱之為天人之道,天人合一。現在,我給大家講我們中國文化本有的儒家的道理。我幾十年都懶得講,因為幾十年來大家忘了根本,只喜歡看我寫的那些佛經之類的書。我那些書不是弘揚佛法,講佛經也不是弘揚佛法,是叫大家不要迷信,這一套我們自己本來就有的,是大家沒有搞清楚。

中國文化講修身養性,是身和心兩個方面。靜坐修心是一方面,這個要有一定的功夫才能做到;一般做不到修心的,就必須起來應用。所以這一次我們實驗學校的郭校長,與教少林功夫的王老師配合,教大家易筋經。什麼道理啊?就是修身。身的方面是合理的運動,不是強烈的,強烈運動有時候傷身體,譬如西洋的運動,跑步,跳高,打球啊,有時候比較劇烈。像中國少林武當這套內養的功夫,是修身的道理。所以有一句話「動以修身」,運動是在修身;「靜以修心」,打坐是修心;「身心兩健」,身體健康了,心理也健康了;「動靜相因」,動是靜的因,靜也是動的因,動靜互相為因果。

今天我們反省下來,要迴轉來走自己文化的舊路,就是我們中國幾千年來的傳統文化。給大家的這一篇是孔子傳給學生曾子記下來的《大學》,是《四書五經》之一。我們當年受教育,八、九歲就讀這幾部書,《大學》、《中庸》、《論語》、《孟子》,都是講內聖外用的修養之學。

前面先給大家提一點知性,至於你身體的障礙,坐起來這裡不舒服、那裡不舒服,對不起,要注意了!大家到了中年,身體都有問題,同我一樣衰老了。小孩子年輕,身體障礙小,但心理躁動不安靜;人到中年,心想安定,但身體已經不答應了。為什麼不答應呢?因為大家玩了那麼多年,吃喝玩樂,壞事也做得不少,好事卻做得不多啊,是該受一點果報了,所以會痛一下,酸一下。那就趕快做運動,再求靜坐。

先介紹《大學》這一段,大家回去要多讀《原本大學微言》。找我的人多半是看佛經的,這一本《原本大學微言》出版以後,沒有人提出來向我討論;出書到現在十幾年了,沒有一個人問過我,你就可想而知了。這是文化的根本啊,很可憐吧!問我的都是怎麼樣打坐啊、前面看到光啊、下面放個屁啊,都是這一套問題。沒有人問過我什麼是大學之道,什麼是「物格而後知至,知至而後意誠」這些內容。

歡迎訂閱【傳承網】微信號:iccwcn,傳承中華文化,分享南師智慧!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傳承網 的精彩文章:

中國紅 新年紅

TAG:傳承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