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別演了,你這個「戲精」

別演了,你這個「戲精」

長大後,發現生活中哪兒來那麼多男二男三,已經到了大女當婚的階段,哪兒有那麼多的糾結和互相折騰。真正虐你千百遍的還是生活。

2017年如果選年度辭彙的話,我會選「戲精」。家長群里的戲精、辦簽證時的戲精、舞台上「戲精的誕生」,真是「該配合你的演出我視而不見,在逼一個最愛你的人即興表演。」

就像有人看完電影《前任3:再見前任》,在影院痛哭到不能自已,悲痛就快要壓垮前排椅背,淚水溢滿鎖骨窩,泛濫了影院深紅色的地毯。

自我沉浸也就算了,看完還要紛紛把前任從黑名單里放出來,思前想後在深夜發出一句「你過得好嗎?」大晚上的,不好好睡覺,這不是擾亂公序良俗嗎?

可有些人就是不行,強行給自己加戲,走到哪兒都是舞台,沒有電視劇腳本,就不知道該咋生活。

電視劇里主角把辭職信甩在上司臉上,他工作遇到不舒心也裸辭,忘了每月8000元的房貸;電視劇里情侶吵架要自殺,她鬧分手了也上吊,還以為踢完凳子就剛好有個他趕到。

說到談戀愛,廣大男女情竇初開第一參考,莫過於瓊瑤阿姨的電視劇。除了貢獻吵架常用語「你無情你殘酷你無理取鬧」以外,還有「你只不過是失去一條腿,而紫菱呢,她失去了整個愛情」這樣驚世駭俗的三觀。

她作品裡的女主角們,可以階段性地被打倒,可以有所失去,但肉身一定要光芒萬丈,要登上成功的巔峰再來緬懷失去的愛情。

瓊瑤阿姨自己也是戲如人生的理論實踐者。據說,她每天都要問90歲的丈夫平鑫濤三個問題,「你好不好,有沒有哪裡不舒服,愛不愛我?」但人家已是失智的重病人,無法給她想要的答案,還管她叫「媽」,瓊瑤受不了了:「我的心一沉,在心裡大叫:『鑫濤!不可以!我還沒準備好,你不許忘掉我!如果你忘掉了我,我立刻哭死去!』」

我能理解,搞文學創作的人,很多天性「抓馬」。人家活在自己的世界裡,邏輯自洽,那別人也沒什麼可指摘的。但作為普通人,被電視劇教唆,是不是顯得有點蠢了?

人家說,傻白甜的少女總是幻想自己就是那個多愁善感的灰姑娘,認為總有個白馬王子在世界的某個地方等著自己,夢想著自己尋尋覓覓,拒絕生活中的男二男三,最後會與男主角一見鍾情,愛得死去活來頗多坎坷波折。

長大後,發現生活中哪兒來那麼多男二男三,已經到了大女當婚的階段,哪兒有那麼多的糾結和互相折騰。真正虐你千百遍的是生活,真正讓你憂慮的是買什麼房子,換什麼工作,朋友圈如何維繫,老人如何安排,孩子上什麼幼兒園,上什麼小學和初中,如何教育。夫妻之間像互相咬合的齒輪一樣,越來越熟悉地配合著運轉家庭內外的關係。哪有那麼多要死要活肝腦塗地?

通常情況下,人類獲取知識的途徑是實踐——一是親身體驗的實踐,二是已經轉化為書本知識的他人實踐。後者是非虛構性的,但總有人把「源於生活,高於生活」的藝術創作當作人生坐標,衡量自己過得好不好。遇到問題,也習慣從影視劇說找答案。當把太多情緒投入劇情,會消解很多嚴肅討論的空間和自我思考的能力。

有人在微博上說,他發現了一個普遍現象,當討論某種社會問題或者現實問題的時候,會有很多人用電影、電視劇劇情或者娛樂秀內容作為支持觀點的論據。也就是說,他們把劇情當做事實來使用,無法區分劇情和事實之間的區別。

《紅樓夢》里寶釵有句勸林黛玉的話:「看了雜書,移了性情,就不好了。」

瓊瑤就是個特別篤定的人,她曾說:「回顧我的一生,我的所作所為,有對有錯。我的遭遇和經歷,有的是天意,有的是人為,不管怎樣,都充滿了戲劇化,使我至今深信, 『人生如戲』。」

但有位「渾身是戲的人」唱得好:「簡單點,說話的方式簡單點,遞進的情緒請省略,你又不是個演員,別設計那些情節。」

難道,拿《三國演義》還真能治國嗎?(來源:冰點周刊)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愛濟南 的精彩文章:

老濟南曾有個「鬼市」 買者一不殺價二不嫌貨!

TAG:愛濟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