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種「禁片」能上映就已經成功了
在很多保守的審查體制內,越是被避諱被禁止的題材,越是容易出好作品。
因為掌權者所害怕的,恰恰是那些獨立思考、勇敢反抗的聲音。
就拿印度來說,「女權」在官方最被打壓,在民間爭議最熱。
從現象級的《摔跤吧,爸爸》,到「年度十佳印度電影」《炙熱》;
以及被印度當局徹底封殺的《印度的女兒》。
都在不同程度上揭露了印度女性殘酷的生存境遇,引人深思。
而今天香玉要介紹的,依舊是一部「禁片」——
《我罩袍下的口紅》
Lipstick Under My Burkha
香玉很喜歡這個海報,女人們豎起一個大大的中指,送給這個操蛋的社會和那幫操蛋的男人。
這部在國際斬獲多項大獎的片子,在印度本土卻遭「廣電」封殺。
官方措辭是:
這部電影存在明顯的女性主導傾向,幻想超越了現實。而且充滿了連續的性愛鏡頭,侮辱性辭彙,成人色情片和一點針對社會敏感問題的刺激,因此拒絕這部影片在國內上映。
毫無疑問,審查人員肯定都是一幫「直男癌」,才會把「女性向」都列為禁片的理由。
想表達的意思是,只有男性的觀點才重要,女性根本沒有說話的份兒。
導演很不服,誓要打官司、上訴,推翻審查者過時而荒唐的性別歧視。
她在自己的文章中寫到:
我拍攝《我罩袍下的口紅》時,沒想過印度這樣一個民主國家會被這部電影嚇到。
最終,多方努力之下,影片在國內終於得以上映。
不過是否被大量刪減,香玉就不得而知了。
電影在國內曲折的上映經歷,正好呼應了影片自身所要傳達的主題:
印度女性沒有話語權。
《我罩袍下的口紅》這個題目取得頗有意味:
罩袍,即布卡,穆斯林女性在公共場合必須穿戴的服裝。
包含頭巾、長袍加面罩,把女性從頭到腳嚴嚴實實地包裹起來,只露出眼睛。
口紅,則隱喻著女性內心對於自由、美好、愛情的熱切嚮往。
然而灰暗的罩袍遮蓋得再嚴實,也無法抹殺那道紅艷色彩的存在事實。
故事的設置有點類似於張艾嘉的《20 30 40》。
從20/30/40/50四個年齡段的女性角度,縱向呈現印度女性掙扎中的生存狀態。
20
縫紉機歌手
女主A,是一位夢想成為歌手的女大學生。
能歌善舞,頗有天賦。
但在她嚴苛保守的穆斯林家庭看來,唱歌跳舞都是「丟人顯眼」的事情,是絕對不被允許的。
面對父母高壓管理的恐懼,和對外面大千世界的好奇,她開始扮演兩個角色:
在家裡,她是嚴嚴實實裹著黑色罩袍的穆斯林少女,走路要低頭,說話要輕聲;
每天都要乖乖給家裡的服裝店當下手。
在外面,她換上T恤和牛仔,披著長發、抹著口紅,儼然一個時尚的新女性。
她開始嘗試喝酒、抽煙,受邀去夜店狂歡,還交了新的男朋友。
然而沒有父母經濟的支撐,她根本無力承擔這些好奇心的成本。
於是,她開始習慣性偷竊。
30
待嫁洋娃娃
女主B,是一位性感、開放的美容師,對愛情有著無限憧憬。
她的夢想,是有一天能和攝影師男朋友一起逃離這個小鎮,開始嶄新的生活。
然而現實是,她已經被家人安排了婚事。
對方是個老實巴交的男人,收入還不錯,已經承諾給女主B的媽媽買一套房子。
人人都說,真是打著燈籠都找不著的好女婿啊!
那天,好女婿帶著女主B去看他們未來的新房,指著客廳的大電視說:
以後你的全部世界就在這個客廳
你永遠都不用再走出這棟房子了
好女婿沾沾自喜,還以為自己真是個了不起的好男人,卻壓根不知道這等於是給女主B下達了死刑命令。
她根本不想當個沒有自由的洋娃娃。
40
生育機器的妻子
女主C,是一位能幹的家庭主婦,同時在外兼職銷售員的工作。
但她的老公,只把她作為一個洩慾工具。
慾望來了就脫褲子上,不管對方願不願意。
不帶套、不親吻、不愛撫,射完就走人。
女主C已經因此生了三個孩子,流產三次,子宮嚴重感染。
醫生告訴她,以後必須戴套,再吃避孕藥就得動手術了。
結果晚上回家,丈夫看了眼避孕套罵她「不知廉恥」,丟掉後又翻身硬上。
偏偏,這個大男子主義的丈夫又是個徹頭徹尾的loser,失業在家賺不到錢,還出門偷腥搞小三。
女主C因為業績突出,被聘為講師,以後可以坐班領固定工資。
可她不敢告訴丈夫,否則肯定又少不了一頓收拾。
因為對印度男人來說,女人賺錢比自己多,是不可原諒的奇恥大辱。
可是她又怎麼甘心一輩子在流產和生育中度過。
50
泳衣老寡婦
女主D,是社區里德高望重的老寡婦。
因為要陪孫子上游泳課,她結識了帥氣的游泳教練,被對方的年輕壯碩的肉體徹底吸引。
在一番心理鬥爭之後,她偷偷報了女士游泳班。
她穿著花哨的泳衣,和教練肉貼肉地在水裡浮動,心裡一片春心蕩漾。
晚上,她又以Rosy的身份跟教練打色情電話,大膽念著黃色小說的露骨語句。
她開始自慰,穿粉色罩袍,沉浸在戀愛的美好幻想里。
可是她忘了,真實的自己是一位55歲高齡老阿姨。
追逐夢想、自由戀愛、獲得尊重、選擇人生,放在現代任何一個自由開放的國家,這些都是不可剝奪的基本權利。
但是在當今印度,女人依然不享有人權。
出嫁前被父親管,出嫁後被丈夫管,丈夫死了隨兒子,沒有兒子也得聽三叔六伯街坊鄰居的。
她們從來沒有選擇自己生活的機會。
女主A,聽父親講過最多的一句話就是:
你是這個家庭恥辱,你把我的臉都丟盡了(因為跳舞)。
女主B, 偷偷戀愛發現後也被母親又打又罵:
你真是個不要臉的東西!非敗壞了好事(嫁個有錢人)不可!
女主C,因為在外面工作而被丈夫冷嘲熱諷:
你是個女人,別學著男人穿褲子。
還有女主D,事情敗露後立刻被街坊鄰居掃地出門:
老不正經的蕩婦。
(死了丈夫的女人就不可以再有性慾這種「骯髒」的東西)
在男權至上的社會裡,一個女人如果不是賢妻良母,那就是淫娃蕩婦;如果不是貞潔烈女,那就是破鞋婊子。
而「賢妻良母」「淫娃蕩婦」「貞潔烈女」「破鞋婊子」,這些形容詞都是以男人的好惡為標準的:
是否對男人忠誠不二、是否把男人服侍得當、是否讓男人任意妄為,是否對男人百依百順……
影片的導演也指出:
印度受歡迎的電影大部分都是男性視角,女性被物化,用來滿足男性的慾望,或扮演無足輕重的附屬角色。女性角色要麼英勇純潔——像女神——要麼就是交際花,要遭到羞辱和拋棄。
只有極少的空間來切實描述普通女性。即那些會哭會笑、不完美但有意思、有慾望有夢想的女性,那些努力爭取自己的生活和身體主宰權利的女性。簡而言之,真實的女性。
女人,只能照著男人喜歡的樣子去活。
但問題是,憑什麼?
於是導演借女主A的口,喊出了對這個不公社會的不滿:
不要呼吸!
否則起伏的胸脯會吸引別人的注意力。
不準塗口紅!
否則你就是心懷不軌。
不準穿牛仔褲!
不然你就是在出醜。
我倒想問一問當權者們,到底真的會發生什麼呢?
為什麼我們的自由令你們如此恐懼?
難道我們連一點自由生存的權利都沒有嗎?
那本就是屬於我們自己的權利!
四位女性分別代表了一個女人的四個階段,也幾乎概括了絕大多數印度女性無限輪迴的人生。
或許,部分女性會在某一個階段試圖跳脫出這種束縛,但幾乎最終都全軍覆沒。
從教育、工作、婚配、家庭,印度女性在方方面面都被壓在男性之下,忍受著不公平待遇。
甚至可以說,印度女性打從娘胎里起,就已經輸在了起跑線上。
影片《印度的女兒》中的數據顯示:
印度有成千上萬的流產案例,99.99%都是女胎。
個體的力量,實在很難抵抗住整個社會一邊倒的欺凌。
而影片中更具諷刺意味的是,除了四位女主角之外,其他大部分的女性同樣扮演著「幫凶」的角色。
她們監視著其他女人是否「守婦道」,為男權壓迫女權煽風點火、添油加醋,堅決維護男權社會的絕對統治。
對於這一現實,影片中老阿姨有句台詞隱喻得很微妙:
——當燈光熄滅,我們的眼睛會自動適應黑暗。
——然後我們慢慢習慣了黑暗。
她們的眼睛已經適應黑暗太久,而忘記了光明是什麼樣子。
第一縷陽光或許刺眼,但它將帶來溫暖與生命。
喜歡這篇文章的人也喜歡 · · · · · ·


TAG:獨立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