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砥平里之戰人海遇上火海,四個主力師被打殘,彭總一決定少犧牲萬人

砥平里之戰人海遇上火海,四個主力師被打殘,彭總一決定少犧牲萬人

史海拾記

【筆記君簡述:昨天的拾記發布之後,收到上甘嶺英雄後代的一條留言:「在抗美援朝的上甘嶺戰鬥中,據我父親說他們守的是十字架山陣地,一個連的兵力,最後只剩下了他們三個人,一個通信兵,一個衛生員,當時我父親被炮膽炸起來的灰塵給埋住了,就是這兩個戰友用雙手刨出來的,手指都刨出了血,最後他們三個人一直堅持到增援部隊趕到…」向英雄致敬。今天的筆記繼續抗美援朝的軍史故事】

上一篇提到東線反擊戰,其中砥平里之戰應該單獨拿出來說一說,從軍事教科的角度來說,這是一場經典的戰例,僅此一戰之後,志願軍只有改變過去的人海戰術,否則只是增加犧牲的人數,而美軍開始意識到強大的堡壘對於缺乏重武器的志願軍來說是一塊硬骨頭,有意識地加強這方面的構築,這對於整個朝鮮戰場的格局是有轉變的,這是從純客觀的角度來看待這場中等規模的戰鬥。

下面詳細說說這場戰鬥。

砥平里戰役發生於1951年2月13日至2月16日,位置在京畿道楊平郡砥平里。主要是防守的美軍第2步兵師23團與進攻的中國人民志願軍5個師在作戰,結果是中國人民志願軍被迫撤退。

在3天的作戰中,「17國聯軍」倚仗其武器裝備上的優勢,以猛烈的地空支援火力堅守, 統計「17國聯軍」傷亡大約在900人左右, 志願軍傷亡估計則在5000左右。

而美軍的統計戰鬥結果,志願軍4個主力師強攻2晝夜,全被打殘,傷亡超過1萬5千人,而美軍傷亡才幾百人。戰鬥到後期,美軍竟敢突出包圍圈,反擊傷亡慘重,匆忙後撤的志願軍。據美軍統計,志願軍沒來得及帶走或掩埋的戰場遺屍就有4千多具。

砥平里之戰,志願軍使用了傳統的圍點阻援戰術,這是我軍的傳統打法,在抗日戰爭、解放戰爭中經常使用,也很有效,特點就是在包圍據點裡的部隊,同時在要道上阻擊可能的援軍,等到圍點勝利,那麼敵人援軍本身也就軍心渙散,在合力追擊援軍;如果援軍較弱,有時候也先解決援軍,此時城內敵軍也會渙散,再進攻城池,總之,先吸引和殺傷有生力量。但該戰術並非百分之百奏效,例如解放戰爭的榆林戰役和四平戰役都遭到失敗,失敗的原因也很簡單,無非援軍擋不住,或者城攻不下。這對於戰事指揮官的判斷要求很高,稍有不慎,就會滿盤皆輸。

而恰恰這次志願軍遇到一位善於學習、重視實戰的美軍將領——李奇微。

說來也是巧合,如果不是李奇微來接替因車禍亡命(事故)的沃克,朝鮮戰爭的結局可能重寫,而志願軍的傷亡不會如此之大。幾十萬的華夏兒女不會犧牲在朝鮮,他是彭總的有力對手;客觀的說,要敬畏的是這個人僅僅在前線微弱的瓦斯燈下閱讀了第一和第二次戰役的記錄,立刻總結和揭示了志願軍的攻勢是「禮拜攻勢」和「月亮攻勢」的實質,然後制定了「磁性戰術」並運用這個戰術一直把志願軍打回三八線。並使志願軍無法再發動大的戰役攻勢。並不得不使用實際上只能防守的「坑道戰」。一直到簽停戰協議,這是後話,暫且不說。

現在回到砥平里之戰。

砥平里是一個盆地,在這裡防守的是一個美軍的弗里曼團外加一個法國營一個炮兵營和一個坦克中隊。總兵力約六千人。防守面積僅直徑1.5千米。也就是我們通常所說的三里路,從空中看是一個環形防禦的態勢。

而志願軍的攻擊力量是多少呢?是來自三個軍的八個團。這三個軍是第三十九、第四十、第四十二軍,都是參加了前面戰役的主力軍,特別善打硬仗。看起來,美軍像是一隻熊遇上了一群猛虎。

戰鬥是在1951年的2月13日晚上打響的,主攻的是四十軍119師的357和359兩個團。指揮員是119師徐國夫師長。後來知道當晚參加攻擊的還有其它幾支部隊,只是通訊手段落後沒有聯繫上,實際上也就等於處於混戰階段,因為敵人目標就這麼大,圍著打就是了。

戰鬥一開始,我們的戰士就以人海戰術向敵人熾烈的火力撲上去。不懼死亡地頑強突擊,無畏的獻身精神在砥平里被炮火映紅的夜空里迸發出耀眼的光芒。但從黑夜打到天亮。沒有佔領一塊敵人的主陣地,部隊傷亡比預想的要大得多。

14日敵軍的飛機鋪天蓋地而來,志願軍入朝以來,還沒有見過這麼多這麼密集的飛機。敵機在環形防禦陣地周圍整整轟炸了一個上午,下午砥平里的美軍又兵分5路在坦克的掩護下出來反衝擊。志願軍的傷亡巨大。

14日晚上,真正的決戰開始了。所有的志願軍攻擊部隊都已到齊,他們從四面八方向這個直徑僅1.5千米的環形陣地發起了前赴後繼的攻擊。

這是一場美國人的鋼鐵和中國人的血肉的較量。

在炮彈和手榴彈連續不斷爆炸的閃光中,美23團各營的前沿陣地同時出現了激戰狀態。中國士兵冒著美軍布置下的一層又一層的攔截火力毫無畏懼的衝鋒,前面的士兵倒下,後面的士兵踏著屍體前進。環形陣地內到處是躍動的中國士兵的影子,這些身影因為棉衣的緣故。看上去十分臃腫,但他們滾動前進時瞬間即逝。美軍所有的坦克和火炮用最密集的發射速度向四周噴出火焰,在中國士兵衝擊而來的每一條路上形成一面面彈雨之牆。接近午夜時候,激戰到達最高峰,與地面上流淌的鮮血相呼應的,是戰場上空大約每過五分鐘就升起的一群密集的照明彈,而由幾十條曳光彈組成的光帶,接連不斷地平行或者交叉地穿過照明彈的白光之下。美軍支援而來的夜航飛機投下了由降落傘懸掛著的更為刺眼的照明彈,長時間的如巨大燈籠一般在砥平里雙方士兵的頭頂搖蕩……

當然志願軍的落後的人海戰術並非完全沒有效果。弗里曼團的G連的陣地失守,環形陣地出現了一個較大的缺口。變成了一個凹形陣地。遺憾的是,天又一次亮了。鋪天蓋地的飛機又籠罩在志願軍的頭頂。成噸的鋼鐵又朝著華夏戰士的血肉之軀投下……

15日誌願軍的進攻勢頭頓萎。下午,停止了對砥平里的進攻。

停止對砥平里的攻擊是在志願軍基層軍官的堅決要求下決定的。

在解放軍的戰史中,下級指揮員在戰鬥中向上級指揮員提出「不打」的要求。十分罕見,這是為什麼呢?傷亡實在太大了。大到什麼程度呢,參加攻擊的八個團傷亡5000餘人。僅40軍參加攻擊的三個團就傷亡1830人,359團3營的官兵幾乎全部陣亡。營長在撤退時怎麼也不肯離開遍布他的士兵屍體的陣地,最後硬被拖下來。357團團長孟灼華在向上級彙報士兵傷亡時,因痛苦萬分而泣不成聲。相對而言,美軍的傷亡小得多,陣亡僅數百人。這就是人海戰術對火海戰術的差距。作為最高指揮官的彭德懷在接聽40軍軍長溫玉成的請求撤戰電話時,沒有暴怒,而是平靜地下達撤退命令,因為在他的腦海里可能浮現出當年抗日戰爭期間關家堖之戰的情形,那次他堅決進攻,但最終還是半途而廢,損失太大。

某種意義上說志願軍對砥平里的攻擊是失敗的,誤以為敵軍會被人海的氣勢所嚇倒而投降,但忽略了美軍強大而先進的武器裝備,以及全天候飛機支援和精確打擊的能力,實際上就是把砥平里當做一塊「磁鐵」,吸引志願軍過來進行有效的殺傷,事實證明,他們的策略是對的。好在最後時刻彭總決定撤退,否則再多萬人犧牲也不為過。

戰後,志願軍副司令員鄧華為此做了專門的檢討。此戰役對志願軍的戰略戰術產生了很大的影響,對雙方軍隊指戰員的心理和士氣也產生了非常大的影響。這是研究和描寫朝鮮戰爭不可迴避的一場戰役。

原創碼字不易,若覺得有收穫,轉發給更多人了解歷史!打賞自由,都是鼓勵,謝謝您!!若您對這段歷史有所了解,歡迎留言交流!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春哥說歷史 的精彩文章:

萬歲軍最慘烈的一戰不是松骨峰,而是另一場阻擊戰,擋住6倍之敵!

TAG:春哥說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