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走美國「自由路」 憶崢嶸歲月稠

走美國「自由路」 憶崢嶸歲月稠

「全世界都在注視著美國。我們為了爭取自由所作的崇高奮鬥已引發了一種人心上的革命。」

——1784年美國國會議員暨憲法簽署人亞歷山大·漢密爾頓

2017年新年首日,在波士頓唐人街吃完粵式早茶,漫步在貫穿波士頓市中心的、沿途遍布美國獨立歷史遺迹的紅色「自由之路」(the Freedom Trail)上,思考著這趟美國東部之行(美國歷史三角區、華盛頓、費城、紐約、波士頓)的主題。

美國人民200多年前從殖民地爭取自由、獨立最終走向文明、繁榮的壯懷激烈的歷史就發生在美國東部這片熱土上,可歌可泣、感人至深,「自由之路」不正是這趟探尋美國獨立、自由的歷史之旅的主題么?!

一、「五月花號」開啟「自由之路」

近400年前從英國出發尋找自由的清教徒(Puritan)造就了波士頓。1620年,一批因受宗教迫害的英國清教徒乘坐五月花號(Mayflower)帆船經過艱難的航行來到馬薩諸塞州附近,在查爾斯河(Charles River)入海口的南部建立了定居點,因為他們中有許多人來自英國林肯郡(Lincoln County)的波士頓鎮,便把定居點用故鄉的名字命名。直到18世紀中葉波士頓一直是北美洲的第一大城市。

「五月花號」是一艘殖民運輸船,由於航行太過艱苦,帆船迷失了航向,偏離了預定軌跡,引起了成員內部的不滿。當時船上有104人,其中36名為被英國迫害而逃到荷蘭萊頓的清教徒,其餘人為倫敦和南安普頓的普通移民,這些移民不滿於清教徒的領導,聲稱上岸後要自行其事。在這種情況下,清教徒們倡導建立一個所有乘客必須遵守的規章,以穩住秩序。之後他們航行一段後上岸,建立了新英格蘭地區(現美國東北角的6個州)第一個殖民點普利茅斯。

《美國讀本》,開卷就是《五月花號公約》,在數百篇「感動過一個國家的文字」當中,它是當之無愧的第一篇。1620年11月11日,「五月花」號帆船在茫茫大海上顛簸、飄蕩了66天之後,很快就要在陌生的新大陸靠岸前夕,他們在船上籤署了這份共同契約,在上面簽名的有41名成年男子,他們幾乎都是虔誠的教徒,其中一部分正是懷著尋找宗教自由的夢想,在強烈的精神信仰驅動下,才登上這一前途未卜的航程的,他們因此被叫做「天路客」。他們在上帝面前共同立誓簽約,「自願結成一個民眾自治團體」,並保證遵守和服從將來頒布的對他們全體人「最適合、最方便的法律、法規、條令、憲章和公職」。

《五月花號公約》翻譯成中文,不過三百多字。然而,在整個人類文明史上,它的意義幾乎可以與英國的《大憲章》、美國的《獨立宣言》、法國的《人權宣言》等文獻相媲美。我有時候想,美國幾百年的根基就建立在這短短的幾百字之上,信仰、自願、自治、法律、法規……這些關鍵詞幾乎涵蓋了美國立國的基本原則,今天美國總統宣誓就職時依然是手按聖經,向全體公民保證遵從和信守憲法與法律。

1773年,波士頓居民為反對英國政府徵收高額茶葉稅的「茶葉政策」,登上了東印度公司的三條茶船,把價值1.8萬英鎊的茶葉倒入海中,這就是著名的「波士頓傾茶事件」。你看,就為了要多賣點茶葉,英國人就損失了一整個美國!多出來的茶葉為什麼非要賣掉不可呢?去庫存其實很簡單,按我大中華的智慧:煮茶葉蛋吶!多吃茶葉蛋,有利於維護國家的統一和穩定……因為「波士頓傾茶事件」,才為以後的美國獨立戰爭的爆發埋下了導火索。波士頓對於美國人來說是國家歷史的誕生之地……

「自由之路」是一條用紅色地磚標出來的步行道,全長約4公里,沿途貫穿波士頓市中心的16處重要歷史古迹。「自由之路」的概念最初由波士頓記者威廉·斯科菲爾德於1951年提出,目的是為了讓遊客可以通過步行的方式,逐步了解美國從英國獨立的歷史。

踏上自由之路,就像打開美國歷史書一樣,沿途的遺迹會讓人親身感受那些年歲里人們一步步邁向自由的艱辛。我們就是沿著這樣一條路走了一整天,低頭尋跡紅色地磚,仰頭探尋美國歷史,這是一條帶領著美國人民走向自由解放的「自由之路」!

「自由之路」之起點—波士頓公共公園(Boston Common),1634年建成。

州議會大廈Massachusetts State House。

公園街教堂Park Street Church,建於1809年,其尖頂高達217英尺(66米),在1810至1846年間,是美國最高的建築,至今在波士頓的幾個街區都可見到。因1812年第二次獨立戰爭期間曾有火藥存放在此,它又被稱為「硫磺石角」。創建者大部分是老南聚會所的成員,1831年美國國歌第一次在這裡唱響。

老市政廳Old City Hall。

老南聚會所Old South Meeting Hse。這裡是十八世紀清教徒做禮拜聚會的場所,美國獨立革命戰爭時期最大的建築物,同時也是波士頓茶會(Boston Tea Party)成立的地方。當時一群熱血沸騰的民眾就是從這裡出發,走到港口去傾倒了342箱茶葉,引燃了美國獨立戰爭的導火索。

法尼爾廳Faneuil Hall。這座建築,由富商彼得·法尼爾(Peter Faneuil)興建作為市場之用,獨立戰爭爆發前,波士頓市民經常在這裡集會,討論獨立與自由等重大問題,因而獲得「自由的搖籃」之別稱。

老北教堂Old North Church。這是波士頓最古老的教堂,官方名字是Christ Church,建於1723年,典型的喬治亞式建築。1775年4月,英軍計劃襲擊位於波士頓郊外康可特(Concord)的彈藥庫,事情被保羅·里維爾(Paul Revere)獲悉,請教士Robert Newman在教堂58米高的尖塔上掛上了兩盞燈示警,自己連夜騎馬前往康可特和萊剋星頓(Lexington)方面報信,這一仗揭開了美國獨立戰爭的序幕。現在教堂前的騎馬銅像即為保羅·里維爾。

邦克山紀念碑Bunker Hill Monument,「自由之路」的最後一站。1775年4月在這裡打響了美國獨立戰爭的第一槍。這個高221英尺的紀念碑,主要是為了紀念這場戰爭中不幸陣亡的愛國戰士。它的外觀像極了華盛頓的方尖碑,只是不及它那麼高、那麼尖。

波士頓(Boston)是殖民地時期英國總督府所在地、美國歷史最悠久的大城市,也是美國獨立革命的起源地。它以豐富的文化古迹與完善的都市規劃著稱,在自然景觀、都市建設、藝術文化、音樂戲劇、教育與醫學研究等方面引領風騷,世界知名的哈佛大學、麻省理工學院等知名學府的存在更讓其散發著令人難以忽視的文化氣息。

靜靜的查爾斯河,似乎還在訴說……

二、尋根美國歷史三角區

美國的誕生地就位於弗吉尼亞州內的小小三角區——美國歷史三角區( America"s Historic Triangle)。對於正宗的美國人來說,這裡是美國魂的代表,這裡是尋根之地。這片由三個小鎮組成的區域滿載著美國人的驕傲:威廉斯堡(Williamsberg)是曾經的殖民地首府,在被修復的舊街區里,還能隱約感受到曾經的繁華;詹姆斯敦(Jamestown)是17世紀追尋自由的英國移民最初的定居點;約克敦(Yorktown)是獨立戰爭勝利的地方。

英國殖民時期的國旗——「米條旗」(大聯邦旗Grand Union Flag),故此美國又俗稱為「米國」。

英國在美洲的第一個殖民地:弗吉尼亞。1587年,英國著名的探險家沃爾特·雷利爵士(Sir Walter Raleigh)於北美洲東岸探索期間,抵達於現今的弗吉尼亞州(與北卡羅來納州的部分地區),建立弗吉尼亞,作為當時英國海外的第一個殖民地,以歌頌當時的英國女王伊麗莎白一世(歷史著名的童貞女王,而弗吉尼亞的英文Virginia有處女地之意)。可惜後來這塊殖民地失去了聯繫,找不見了,史稱「失蹤的殖民地」。

隨後,1607年英國在弗吉尼亞州沿海的詹姆斯敦建立起北美第一個永久殖民地,所以該州有「老自治領州」的別名。這比「五月花號」移民要早13年,本來「五月花號」也是要來這裡的,只是由於偏航才誤打誤撞地到了波士頓迫不得已開闢了新殖民地,由於他們大部分是虔誠的清教徒,是懷著尋找宗教自由的夢想,在強烈的精神信仰驅動下才來到這一前途未卜的不毛之地的,所以其精神更符合美國的精神及主流價值觀,課本、媒體主要宣傳「五月花號」移民及公約,而不會著重宣傳更早的這裡功利性的殖民及對印第安人掠奪屠殺的原罪。

威廉斯堡殖民地(Colonial Williamsberg)。威廉斯堡原名為Bushwick Shore, 始建於1661年。至140年後, 為紀念一個著名的工兵 Colonel Jonathan Williams, 該地被重新命名為Williamsburgh。但第一任市長上任後將「h」去掉,成為如今的Williamsburg。在1699年就成為當時全美13個殖民地(即獨立後最初13個州)中最富裕發達的弗吉尼亞的首府,同波士頓、紐約和費城並列為當時全美的政治、社會和文化中心。

1774年弗吉尼亞議員建議召開第一屆大陸會議。1775年弗吉尼亞人喬治·華盛頓(開國三傑之一,第一任總統)出任北美13個殖民地起義軍總司令。1776年7月4日第二屆大陸會議通過弗吉尼亞代表托馬斯·傑斐遜(開國三傑之一,後任第三任總統)參與起草的《獨立宣言》。1781年10月19日英軍在該州約克敦向美法聯軍投降,獨立戰爭結束。1783年訂立巴黎條約,英國承認美國獨立。1788年6月26日該州批准聯邦憲法,成為第10個加入聯邦的州。

17世紀末到18世紀末,這裡曾經是英國最富有的殖民地政府首府,小鎮經歷了輝煌、被遺忘、再被修復的過程。大財閥約翰·D·洛克菲勒(John D. Rockefeller)的捐助使人們能夠有機會再次重溫那段歷史。在89.1萬平方米的廣闊面積里可以重溫曾經的貿易模式,村民自住的民居也建成了18世紀的風格,和曾經的殖民建築結合在一起,真假難辨。

三、自由鍾與《獨立宣言》

「宣示率土之濱所有人民的自由(Proclaim LIBERTY throughout all the Land unto all the inhabitants thereof)」

——自由鐘上的銘文選自《聖經》利未記第25章第10節

自由鍾Liberty Bell,美國革命的標誌。它象徵獲得的自由,同時提醒我們還有尚未實現的自由……

美國人民企求全世界的人都矚目於他們,因為他們期望受到國際輿論的評斷,他們迫不及待地想證明幾項政府基本原則的實際性:

·唯有自由獨立的國家,才能確保全民的福祉;

·合法公平的政府憑藉的是明文的憲法,而非領導者一時的好惡;

·政府之任何權力均由受治理的人民所賦予,人民隨時可要求還政於民;

·政府的權力,必須極謹慎地由中央、州和地方來劃分、制衡和分享。

獨立宮Independence Hall。《獨立宣言》首頁:「人生而平等。」「人人擁有生命、自由和追求幸福的權利。」

在這當時還深深倚重歐洲歷史的費城,美國的革命先賢創製了美國政府最重要的三項文獻,他們把上述的基本原則融入了這些文獻之中,就在獨立宮的會議廳里,他們於公元1776年表決通過了獨立宣言;在同一年內並提議了第一部國家憲法(北美合眾國章程);更於1787年起草了美國目前的憲法。這三項文獻的珍版複印本,連同據稱曾用來簽署宣言和正本的寫字桌Syng Inkstand,均在此處展示。

獨立市政廳City Hall。

費城(Philadelphia)是美利堅合眾國的誕生地、《獨立宣言》的簽署地,先後兩次召開大陸會議之地,喬治·華盛頓就是在這裡被推舉為大陸軍總司令的,並率先升起了美國國旗;開國元勛們也是在這裡起草了劃時代的美國憲法。獨立戰爭勝利後,費城曾作為美國的首都達10年之久,時至今日,那些象徵美國獨立自由的珍貴古迹仍保存得完好如初,並為遊人緬懷歷史提供了一個最佳的地點。參觀費城,有一種古樸的、厚重的歷史感。

四、兼顧南北:遷都華盛頓

1789年,美國聯邦政府正式成立,華盛頓當選為首任總統。當國會在紐約召開第一次會議時,建都選址問題引起激烈爭吵,南北兩方的議員都想把首都設在本方境內。國會最後達成妥協,由總統華盛頓選定南北方的天然分界線——波托馬克河畔作為首都地址,並聘請參加過獨立戰爭的法國工程師皮埃爾·朗方主持首都的總體規劃和設計。1800年,美國首都從費城遷到華盛頓。

1799年,華盛頓總統與世長辭,為了表示對華盛頓總統的敬意,國會決定以他的名字為首都命名。由於「入選地域」地跨馬里蘭和弗吉尼亞兩州,於是國會請馬里蘭州再讓地178平方公里,弗吉尼亞州讓地31平方公里,組成「華盛頓哥倫比亞特區」。

壯觀的華盛頓紀念碑Washington Monument,華盛頓哥倫比亞特區的地標。

希臘神廟般的林肯紀念堂Lincoln Memorial,紀念第十六任總統亞伯拉罕·林肯對美國作出的貢獻——解放黑奴和維護美國統一。1963年8月,25萬人在此集會,著名的民權運動領袖黑人牧師馬丁·路德·金髮表了《I have a dream》的著名演說。

貴為美國的首都,與紐約等光怪陸離的超級都市相比,華盛頓(Washington DC)似乎有些太過低調,所幸的是,低調並不能掩蓋華盛頓自身的鋒芒,這座城市以它的人文氣質閃耀世界。

五、讓美國再次偉大

「自由照耀世界」的自由女神(Statue of Liberty),美國的象徵,表達美國人民爭取民主、自由的崇高理想。她是法國在1876年贈送給美國獨立100周年的禮物,位於世界之都紐約市(City of New York)曼哈頓海港內自由島的哈德遜河口附近。

美國在1776年獨立戰爭中藉法國一臂之力(美法同盟),背離、棄絕英國,走向獨立。美法以「義」相權,美英以「利」相需,獨立革命後美國面臨義、利之辨,終了以「見利忘義」收場,1800年廢止與法盟約,與英委蛇。1812年,美英之戰,俗稱第二次獨立戰爭(War of 1812),美國勝利,為美國提供了真正獨立的契機,讓美國人拾回自信與自尊,從此擺脫歐洲干預,致力國家發展,美國邁入歷史新紀元。

1944年7月,為了從大英帝國手中接過霸權地位,由羅斯福總統推動建立了三個世界體系,一個是政治體系——聯合國,一個是貨幣金融體系——布雷頓森林體系,一個是貿易體系——關貿總協定,也就是後來的WTO,奠定了美國在全世界的霸主地位。美國的歷史雖短,對於世界的影響力卻至今無人能及。

新時代,新格局,新挑戰。願照耀世界的自由女神照耀著美國在自由之路上繼續新的「長征」,並護佑美國再次偉大!

友情徵稿:攝影遊記、旅行感悟

1. 圖片:15~20張「會講故事」的照片,且圍繞要表達的主題;

2. 文字:字數300左右,表述圖片內容和故事,記敘、散文、詩歌形式不限(含文章標題、作者筆名及個人微信號);

喜歡請點贊、分享朋友圈,謝謝!

The more we share, the more we have.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遊俠客旅行攝影網 的精彩文章:

TAG:遊俠客旅行攝影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