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梳理中國五千年飲茶史,我們發現了這些有趣的茶知識

梳理中國五千年飲茶史,我們發現了這些有趣的茶知識

喝茶,找茶官兒茶知識茶表演茶培訓茶友會茶商城關注

「茶者,南方之嘉木也」

唐朝茶聖陸羽在《茶經》中開篇如是說

中國茶葉博物館刊印的《茶經》(宋刻珍藏版)

「茶之為飲,發乎神農氏,聞於魯周公。」國人喝茶的習慣自古有之,只不過每一個時代人們對茶葉的飲用方式又各不相同。

今天,我們梳理了中國人五千多年的飲茶史,發現了一些有意思的知識,分享給各位茶友。有認真,有詼諧,不能全為經史考證的引用,還望各位看官自行辨識。

茶小官講茶史(一):發乎神農

口嚼生食,只為充饑

說起茶的起源,很多人想到的都是「神農嘗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荼而解之」,因為當時沒「茶」這個字,所以用的還是「荼」,這是把茶當作藥用第一次引入人類社會的。

但是,當時的人還在「茹草飲水」,溫飽還沒有解決,哪能想那麼多。「民以食為天」,「食為先」(能不能吃的問題)才是人類認識植物的第一步。茶小官覺得最初茶的用法應該是當時的人發現這種葉子沒有毒,於是就把它作為當時的一種休閑食品(就像現在的美好時光海苔)放進嘴裡嚼,以充饑。

到後來就是慢慢把茶葉當作蔬菜煮著吃(撈出茶葉,而把茶湯捨棄),《晏子春秋》記載,「晏子相景公,食脫粟之飯,炙三弋五卵茗菜而已。」人家總理請總統吃飯也就是一碗米,三碗肉和幾碟茶葉而已。據說,在今雲南基諾族仍保留有「晏子相景公套餐」--「涼拌茶菜」。

好茶一杯,精神百倍

「荼,苦菜也。」詩經《爾雅·釋草》說了,荼(茶)是一種苦菜(相比啃樹皮,這種新鮮茶葉雖然苦點,但應該還是很好吃的)。後來人發現茶雖然苦點,但是吃了它之後,哎!腰也不酸啦,腿也不疼啦,爬個小山也毫不費力了,總之倍兒有精神,於是人們就發現了茶的藥用價值。

很多歷史古籍和古醫書都記載了不少關於茶葉的藥用價值。比如《神農本草》中稱:「茶味苦,飲之使人益思,少卧,輕身,明目。」《神農食經》說「茶茗久服,令人有力悅志。」東漢華陀《食論》中稱:「飲真茶,令人少眠。」《廣雅》稱:「荊巴間採茶作餅,令人不眠。」《桐君錄》中也記述:「飲真茶,令人不眠。」梁代陶弘景《雜誌》說:「苦荼輕身換骨。」

總之,說白了就是一句話:茶喝多了,睡不著。也終於知道什麼是「茶佛一味」,那麼多和尚之所以喜歡喝茶,是利用飲茶來解除坐禪時瞌睡。

當人們發現,茶能興奮精神、能作為藥用時,茶開始從食糧中分離出來。煎茶汁治病,是飲茶的第一個階段,當時茶葉產量少,也常作為祭祀用品。

下回預告:從先秦至兩漢,茶也從藥物轉變為飲料。但你別看現在喝茶非常優雅,但在當時喝茶也有段黑歷史。茶小官說茶史,下回見。

聽茶,找茶官兒

我是茶小官

聽我講茶史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的精彩文章:

TA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