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冬日普陀看海

冬日普陀看海

清晨,從搖搖晃晃的船上下來,就抵達了聞名遐邇的普陀山。天空是無限透明的藍色,碼頭廣場上有鴿子隨意地覓食。樹木青蔥,絲毫沒有冬日凋敝的感覺。走在寬闊的道路上,心曠神怡。

在去紫竹林的路上,岸邊的礁石上有一些僧尼在吟唱著佛經,海浪輕輕拍打著礁石。不遠處,停靠著一艘小木船,陽光倒映在海面上,散發著璀璨的光芒。遠處的山巒起起伏伏,有些遠又有些近,遠山淡影應如是。

由此可以想見,兩千多年的秦朝道士在此修道煉丹是何等愜意。唐朝時,更有天竺僧人來此修行「親睹觀世音菩薩現身說法,授以七色寶石」,及至後梁貞明二年,日本高僧慧鍔從五台山迎奉觀音像乘船回國,途徑普陀蓮花洋為風浪所阻,禱而有應,此後,普陀山成為觀音菩薩的應化道場。普陀山的聲名隨著一艘艘船舶漂洋過海,遠播海內外。眾多信徒遊人慕名而來。島上香火鼎盛,寺廟林立。

法雨寺便是普陀山三寶之一。樹木葳蕤中紅牆黃瓦的古老建築矗立其中,「天華法雨」幾個字莊重醒目。寺廟中香客眾多,香爐里煙霧繚繞,每一尊佛像都栩栩如生,臉龐上滿是慈悲。曾在書中看到「菩薩為何低眉閉眼?是因為不忍見人間之苦。」傍晚時分,香客歸家,萬籟俱寂,慢行在寺廟中,想起了王維寫過眾多富有禪意的詩「禪房花木深」,大概就是此情此景。佛教文化自漢代傳入以來,就在中華大地上生根發芽,成為我們文化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古代的文人墨客從佛教中汲取無限靈感。蘇東坡與佛印大師的友情故事家喻戶曉,懷素大師更是草書大家,《西遊記》中師徒四人跋涉千里求取的是佛教真經。小時候看書聽故事,問爸爸為什麼佛祖不當王子要當和尚。爸爸說「因為佛祖要普度眾生。」普度眾生這個詞對我來說一直都是渺遠偉大,從錦衣華服都衣衫襤褸,從山珍海味到食不果腹,這些都只是外在,本質是捨棄與重生,心懷天下與身體力行。

「慈悲為懷,眾生平等」的佛教教義時至今日仍然閃爍著熠熠光輝。從山腳到佛頂山頂,有信徒一路跪拜上山,他們中有年輕人,也有年長者,有男也有女,嘴裡默默念念有詞,雙手合十,一叩一拜,充滿了虔誠的儀式感。山路上,有和尚們收拾散落的垃圾,他們對路過的行人微笑致意。廟中,身著馬甲的志願者打掃擦拭,一切都有條不紊。這一趟旅行,讓我覺得佛法既有「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的深奧,也有「手把青秧插滿田,低頭便見水中天。心地清凈方為道,退步原來是向前。」的平易近人。儘管我們接受了馬克思主義唯物的世界觀,但我們可以用辯證法的角度去看世界。傅真在《泛若不系之舟》中寫道「佛教更看重的是『方法論』,而不是『世界觀』;此外,佛陀主張四姓平等,人人皆有佛性,反對盲目的信仰,著重實際的修持與體證,強調人要依靠自己的力量、智慧和毅力來超越生死和自我。」平等,謙卑,智慧與毅力,這是佛教綿延千年的精神力量。

第二天清晨,出門時,天空中掛著殘月,將明未明。透過光禿禿的樹蔭,遠處蒙蒙亮的天空和一層有一層濃淡不一的雲朵,海天相接初則是一片暖暖的光。慢慢走近海邊,礁石上已經聚集不上看日出的人。遠處的山峰像一尊淺笑的卧佛沐浴在橙光中。海浪像仙女輕輕抖動的一批批錦緞。腦海中最先想到的卻是「半江瑟瑟半江紅。」橙光的範圍越來越大,太陽像害羞的小姑娘猶抱琵琶半遮面,冉冉升起之後,光艷動天下。整個看日出的過程中,都能想起巴金先生選錄在小學課本中的《海上日出》。太陽升起後,坐在沙灘上,百度了這篇文章,發現最是貼切不過。

「天空還是一片淺藍,很淺很淺的。轉眼間,天水相接的地方出現了一道紅霞。紅霞的範圍慢慢擴大,越來越亮。我知道太陽就要從天邊升起來了,便目不轉睛地望著那裡。

果然,過了一會兒,那裡出現了太陽的小半邊臉,紅是紅得很,卻沒有亮光。太陽像負著什麼重擔似的,慢慢地,一縱一縱地,使勁兒向上升。到了最後,它終於衝破了雲霞,完全跳出了海面,顏色真紅得可愛。一剎那間,這深紅的圓東西發出奪目的亮光,射得人眼睛發痛。它旁邊的雲也突然有了光彩。」

那些,讀過的書行過的路在某一天總會突然的跳出來有感而發。這大概就是夏多布里昂所說的「每一個人身上都拖帶著一個世界,有他所見過、愛過的一切組成的世界。」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全球大搜羅 的精彩文章:

相由心生,富貴在天,清朝十二帝的紫薇帝相(二)

TAG:全球大搜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