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軍情 > 美軍航母將「缺席」西太地區半個月 一但西太有事美軍只能幹瞪眼

美軍航母將「缺席」西太地區半個月 一但西太有事美軍只能幹瞪眼

1月14日,經過差不多10天的航行,美國海軍「黃蜂」號兩棲攻擊艦抵達日本佐世保港,替代過去幾年裡往來於西太平洋各個熱點地區的「好人理查德」號,成為美海軍第七艦隊兩棲力量的核心。而具備特別意義的,則是該艦將在不久後搭載同樣部署到日本的海軍陸戰隊第121戰鬥攻擊機中隊的F-35B,實現這種垂直起降四代機的首次海外海上部署。

「美國」號兩棲攻擊艦

理論上說,F-35B和平甲板船結合到一起,中國媒體來說都是十分關注的,「XX艦戰鬥力堪比輕型航母」的報道一般很順利就能出爐,如果這兩個名辭再和日本聯繫上,那麼一句「意欲何為」十有八九是免不了的。不過美國海軍因為擁有全世界規模最大、也是水準最高的航母力量,因此搭載F-35B的兩棲攻擊艦雖然噸位要大過大多數國家的輕型航母,但是大家並沒有想太多,主要還是強調其作為兩棲攻擊艦在戰鬥力上的提升。

不過還是有些細心的媒體發現了美國海軍剛剛遇到的一個「小危機」:第七艦隊的旗艦,也就是太平洋方向的「羅納德·里根」號航母於去年12月4日返回橫須賀後,就開始接受例行的維修,按照一般的情況,該艦在2018年4月份之前都將處於這一在港修理狀態;從美國西海岸出發前往亞太的「卡爾·文森」號航母1月5日剛剛出發,目前還在太平洋上向西航渡,預計要到月底才能抵達西太地區;至於其他幾艘航母里,離西太平洋最近的應該是位於波斯灣里的「羅斯福」號,也就是說在過去的半個月和未來的差不多半個月內,美國海軍在西太平洋地區沒有任何正在執行部署任務的航空母艦。

航空母艦的維護周期示意圖:上側為美軍現行的航空母艦維護周期制度,其中白色為維護保障狀態(7個月),灰色為訓練狀態(7.5個月),藍色為部署狀態(7個月),深藍色為部署後,維護保養前的戰備待命狀態(14.5個月)。也就是說每艘航空母艦在一個36月的周期內有21.5個月處於可用狀態

這意味著什麼?如果在今年年初亞太地區發生了重大的、需要美國派出航母作為表態的安全事件,比如解放軍「地動山搖」或者朝鮮半島發生重大事變。美國海軍在第一時間將沒有航母可供差遣,其最快的途徑是從波斯灣調航母,這大概需要至少2周時間;如果加班保養「里根」號,那麼至少需要等到今年3月份也就是中國過完農曆新年;就算最快的「卡爾·文森」號,抵達西太平洋也是1月下旬的事情了……只要不是把市售的兵棋推演遊戲當做真實情況,任何人都明白:如果美國想要用航母在這些事情里有所作為,這半個月到一個月的時間的滯後足夠讓黃花菜涼上兩回了。

當然,對於解放軍而言,在當下階段進行這樣的行動顯然是一場軍事冒險,對於目前的朝鮮半島,發生這樣事情的概率也是微乎其微。隨著「卡爾·文森」號逐漸抵近西太平洋,這段有潛在危險的「航母空窗期」過去了也就過去了。但是這的確說明了一個問題,在當前的條件下,即使美國海軍擁有10艘超級航母,仍然存在著在其經常活動區域里「缺勤」的可能性。這次雖然只有幾十天,雖然只是在西太平洋地區,但萬一這種缺位出現在關鍵性地點的關鍵時間,其後果對於美國而言,仍然可能是災難性的。

從這個角度上說,F-35B和兩棲攻擊艦的搭配,似乎就有了另一重意味。從載艦角度上,雖然外界也好美國國會甚至美軍自己也好,都有不少人動過讓兩棲攻擊艦搭載F-35B艦載機,成為一種承擔輔助航空作戰任務的「代用航母」。不過從「黃蜂」級的條件來看,作為「代用航空母艦」可能就顯得不太夠格。與看起來高達4萬噸的排水量不同,「黃蜂」級因為要同時運載車輛、陸戰隊員、物資、LCAC等一大堆兩棲作戰的物資,其機庫實際只有艦上兩台升降機之間的一段,大概只能裝載10架左右的F-35B,按照其運作20-24架F-35B的說法,至少一半的戰機還得系留在飛行甲板上;其為直升機群(加上最多4-6架「鷂」式)設計的彈藥庫和燃料儲備也都不足以滿足中隊F-35B長期作戰的需求。相比之下,機庫面積增加近一半、航空燃油儲備增加一倍多同時額外增加彈藥儲備的「美國」級兩棲攻擊艦在航空運作能力上就比較適合這種任務,但是代價就是取消了搭載氣墊船的巨大塢艙。

圖中左側的大塊白色部分是「黃蜂」級的機庫,而黃色的部分則是「美國」級較之多出來的機庫面積

實際上,讓兩棲攻擊艦承擔輔助航母的任務並非只有美國一家,拋開韓國這種把兩棲攻擊艦當做航母吹牛的國家,西班牙、澳大利亞的所謂「戰略投送艦」以及義大利為兩棲作戰優化過的「加富爾」號輕型航母都是這一概念的實踐者,讓中國的兩棲攻擊艦也能搭載國產艦載戰鬥機作戰也並非僅僅是軍迷「突發奇想」那麼簡單。這些方案的共同特點,就是想要「花一塊錢,辦兩件事」的經費限制與任務需求,在設計階段都試圖做到二者兼顧,而「黃蜂」級這種木已成舟之後再來兼職的艦艇在這件事情上就只能算是「湊合」了。

但即使這樣,這種搭配仍然不能小覷。理論上說,F-35B為了能夠垂直起降,在飛行性能、載彈量和航程上都做出了不小的犧牲(甚至拖累了整個F-35家族)。但作為當代第二款(也可能算是第三款)投入實用的五代戰鬥機,F-35B的空戰性能依然十分強悍,其隱身設計配合先進的機載航電設備以及空戰武器,在超視距空戰中對各種四代機甚至四代半戰機能夠形成壓倒性的優勢,至於外界爭議很久的F-35B的機動性,雖然有關它的嘴仗仍然沒有終結,但無論誰都沒有信心說,一架普通的四代機就能夠在空戰中輕鬆擊落F-35B。也正因如此,這種「代用航母」雖然只能「湊合」,卻因為誤打誤撞成為了美國第一種五代艦載機而具備了不小的威脅。

「美國」級與F-35B的組合

說到底,這種搭配的關鍵並不在於兩棲艦,而在於艦載機本身,而要將這種威脅化為無形,最關鍵的自然也是對應地消解載機本身的威脅。從這個角度上,同樣位於西太平洋的中國海軍艦載機的下一步發展就很值得關注了。當然,圍繞「殲-20上艦還是殲-31上艦」這樣的話題,相關的討論已經夠多了,比起這樣的爭論,早日將國產艦載機推進到五代機時代,才是更加緊迫的現實需求。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觀察者網軍工頻道 的精彩文章:

TAG:觀察者網軍工頻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