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只屬於七里瀧的秘密,你想知道嗎?

只屬於七里瀧的秘密,你想知道嗎?

原標題:只屬於七里瀧的秘密,你想知道嗎?



村史沿革】·基本概況

富春江鎮


橫山村


橫山村全景


橫山村,俗稱七里瀧,屬桐廬縣富春江鎮。東臨富春江,南臨嚴子陵釣台,西與孝門村相接,北與七里瀧村相連。舊屬孝泉鄉,1958年屬蔣家埠大隊(耕作區),1960年屬清渚生產隊,1961年由清渚分出後建立橫山大隊,1984年建立橫山村委會。


橫山村面積2.5平方千米,耕地面積18.33公頃,林地面積4020畝。下轄盛家、橫山、化坪山、宅前、庄頭五個自然村,至2016年底,有503戶1273人。


橫山是個逐富春江而居的村子,沿江一帶土質肥沃,但由於地勢低洼,農田每年都要遭洪水淹沒,只能種高粱、玉米、粟米等高桿作物。故昔時有:有女不嫁橫山人,吃的番薯六穀,走的爛糊刮瘩(指道路泥濘,難以行走)。1958年因興建富春江水電站成為工地後,人口聚增,遂於1959年7月置鎮,並從電站名而稱富春江鎮,成為富江鎮政治、經濟與文化的中心。故而橫山村可稱得上是桐廬最具活力的村子。

小村溯源

富春江鎮


橫山村



化坪山

橫山,三面環路,交通方便。村西南多低山,為南北走向,中有低山東西走向,橫亘村旁,名橫山,村以山名。民國《桐廬縣誌》中曾稱之為黃山,宋朝時曾有馬、楊、胡等姓居住,至明中期,馬楊二姓衰落;明末清初,有方、吳、胡、張、姚等姓陸續從外地遷此居住;橫山胡姓,清末曾出過個一個橫山五個自然村有史以來唯一有功名的讀書人秀才胡彧文。


庄頭三面環山,杭新公路七里瀧支線從村南經過。村中以徐姓為主,北宋靖康年間村中曾出過一位徐姓員外,後來又出過神鏢手徐林、徐達兄弟倆。


宅前聚落於椅子山麓,杭新公路七里瀧支線從村北經過。北宋靖康年間,椅子山前徐家村出一員外,將村東北邊住宅前,稱為宅前。清乾隆年間朱姓遷此定居。


化坪山聚落於化坪山北麓,依山坡建房,呈東、西長條形,杭新公路至七里瀧段從村旁經過,以山名村。清同治年間,黃氏自平陽縣前遷此居住。後劉姓、王姓、季姓等遷入。據查,化坪山劉氏家族系漢高祖劉邦後代,光緒年間從溫州遷此。盛家聚落於揚帆路南,村居呈南北帶子形。清康熙年間,畢浦盛姓三家遷往石埠頭,後被洪水沖毀,再移至今址,村名沿用。


東家塢聚落於羊角山南面,群山環抱。董姓居地,村處塢中,故名,後諧音東家塢。清光緒年間,董姓兩家自溫州遷此定居成村。


沙洪山聚落於椅子山東南沙洪山麓,呈半圓形。因村位於沙洪山麓,故名。清光緒年間,劉、游二姓氏自溫州遷此定居成村。


蘆家棚聚落於春江路以北,呈圓形。昔因蘆姓在此搭茅棚居住,故名。

七里瀧—富春江小三峽

富春江鎮


橫山村


富春江小三峽


七里瀧為水名,又稱富春江小三峽,位於富春江鎮至建德梅城一段河道,全長24公里,由龍門峽、子陵峽、子胥峽組成,為富春江上風光最美的一段,沿途有梅城古鎮、雙塔凌雲、子胥野渡、葫蘆飛瀑、七里揚帆、嚴子陵釣台等名勝古迹。南朝吳均對七里瀧兩岸風景的描寫:「夾岸高山,皆生寒樹,負勢兢上,互相軒邈;爭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響;好鳥相鳴,嚶嚶成韻。蟬則千轉不窮,猿則百叫無絕……」故有「欲游小山峽,不用到長江」之妙喻。


據《辭海》記載:「七里瀧,一稱七里灘、七里瀨。在桐廬縣南十五公里。因兩岸山巒夾峙,水流湍急,連亘七里,故名。七里瀧又名長江小山峽,水流湍急,行船難以牽挽,快慢要看風力。舟楫從下游上行需等待東風,東風一起,千帆競發,長灘瞬息而過,彷彿僅七里;倘若無風,得靠人工拉縴,路途遙遙,彷彿七十里遠。故民間有「有風七里,無風七十里」之說。「七里揚帆」由此得名,為古時「嚴陵八景」之一。


1968年富春江水電站建成,大壩在瀧口橫鎖江流,以「奇山異水,天下獨絕」聞名的富春江小山峽成了「人行明鏡中,鳥度屏風裡」的平湖。整個七里瀧成了富春江水庫的一部分,水流湍急的子陵灘也沉了庫底,昔日小三峽的風光,驚險全無。船行其間,「兩岸畫山相對出,一脈秀水迤邐來」。如今的富春江小三峽與嚴子陵釣台、江南龍門灣,成為百里富春江水色最佳、景色最美、最讓人留連忘返的旅遊勝地。

古黃山渡

富春江鎮


橫山村



嚴子陵釣台渡船碼頭

古黃山渡,位於橫山村嚴子陵釣台渡船碼頭。據民國《桐廬縣誌》記載,黃山渡由騎門頭過蘆茨埠。騎門頭就是今橫山村釣台路盡頭的釣台渡船碼頭處。舊時,孝泉鄉、鐘山鄉以及建德欽堂鄉的人到蘆茨、浦江,都從黃山渡過渡到對岸然後再往前趕;到蘭溪,到金華,則要從黃山渡上船經七里瀧再轉蘭溪江向前而行。無論是上到梅城,還是下到杭州,黃山渡是回來的必經之地。因而,那些沿富春江水路上下的士子、遷徙的官員、過境的商賈,那些到釣台尋幽探勝的鴻儒雅士和黃山渡都有著不解之緣。特別是那些文人騷客為七里瀧留下了千古詩篇。

六合同春堂

富春江鎮


橫山村



橫山老屋


橫山祠堂,又稱「六合同春」堂,位於橫山村中心。南宋末年,由馬、楊、胡三姓同建,面積240平方米。到了明朝,馬、楊兩姓衰落,姚、吳、方、柯、王姓先後遷入。清初,由胡、姚、吳、方、柯、王六姓將祠堂重修,並改名為「六合同春」,意為六姓同修,六姓和睦同處之意。祠堂是六姓村民祭拜祖先、商議族中大事等重要活動場所。解放後,祠堂一度成為村民政治文化活動中心,最後則成了生產隊堆放農具肥料的地方。至1998年,祠堂已處於半坍塌狀態。當時,橫山村正打算建造老年活動室,於是行將祠堂全部拆除,結果從祠堂上廳正中牆上發現了兩塊主牌(靈牌),一塊為胡姓,另一塊為方姓,主牌上面記載祠堂建造及歷次修繕年代。老年活動室建成後,兩塊主牌被安放在活動室後牆正中上方。

【祝氏祠堂

富春江鎮


橫山村


祝氏宗祠


祝氏宗祠位於宅前村中心,坐南朝北,分上廳和下廳。據嵌立在上廳正面牆上的「陳公會碑」和「恩示永遵」石碑所立年月判斷,祠堂系清道光十一年(1831)建造。雖然祠堂門楣上沒有寫明這是祝氏祠堂,但據村中老人回憶,舊時祠堂內供奉的祝姓祖宗的主牌有數百座,直至1966年被燒毀。祠堂除供奉祝氏祖宗牌位外,祝氏家族重大活動也多在此舉行。


祠堂曾辦過宅前小學,後來又曾是橫山大隊的辦公室、碾米廠、茶廠、宅前生產隊的倉庫。1983年,上廳以8000元的價格賣給了村民祝關南。2005年,因修建宅前村老年協會,下廳被拆。


祝氏祠堂上廳因為賣給了祝關南而躲過了一場類似於下廳、類似於庄頭祠堂、橫山祠堂的大劫,再加上近年來祝關南對她的維修,故而雖經180餘年的滄桑,基本上還是保持原貌。如今祝氏祠堂已成了橫山村唯一一座古建築。

石馬的故事

富春江鎮


橫山村



橫山一直流傳著石馬的故事。

據傳,明朝時有一位將軍奉命在浙江一帶鎮守,後在七里壠的一次戰鬥中不幸身亡。將軍平時愛兵如子,愛惜百姓。他殉國後,手下將士和當地百姓在宅前為他找了一塊風水寶地。同時,又打制了兩匹石馬安放在墓前守墓。這個地方因此被稱為石馬壠。


世態炎涼,人心多變。隨著時間的流逝,將軍的墳墓經盜墓者反覆破壞後漸漸淪為平地,兩隻石馬也遭遇不幸:其中一隻不知哪朝哪代慘遭雷劈;另外一隻雖然躲過了雷劈,但在上世紀的文化大革命中又被那些破四舊者們以革命的名義砸斷了四腳。


上世紀七十年代中期,盛家村在改大寨田時,將石馬壠那隻殘存的石馬埋在了地下。石馬的故事,知曉的人本來就不多,石馬被埋,石馬的故事更近乎失傳了。


2012年,橫山村杭州拉絲機廠廠長盧陽春承包了石馬壠那片山地用以開發農莊。挖塘時,意外地發現了被深埋地下的石馬。盧陽春是個有強烈文物意識的人,他讓人小心翼翼地將石馬挖出,洗去石馬身上的污泥,又砌了一座基座,將石馬重新安放在原地。當時,曾有人出數十萬元錢想買下此馬,被盧陽春婉言謝絕。


石馬備有馬鞍,刻有韁繩,顯然是作為戰馬的形像來打制的。這也說明她與墓主人的將軍身份是吻合的。石馬高約1.5米、長約2米、寬約0.65米、重約兩噸。石馬呈站立狀,昂首挺立,氣勢非凡,雖經五六百年滄桑,依然栩栩如生,不減英武之姿。

富春江鰣魚

富春江鎮


橫山村



富春江以盛產鰣魚而聞名全國。鰣魚屬溯河產卵洄游性魚類,當年與黃河鯉魚、太湖銀魚、松江鱸魚並稱為中國四大名魚。

桐廬境內的富春江因其低平的地勢、開闊的江面、適宜的水溫、洄緩的水流、清冽的水質、卵石類的沙底,最適宜鰣魚產子繁殖。以往每年五至七月,富春江水溫達到20至22度時,鰣魚即從大海進入到錢塘江然後再上溯到子陵灘一帶江灣產卵。產卵多在傍晚或清晨。產卵後,親魚仍游歸海中,幼魚則進入支流覓食。至九、十月間,幼魚亦洄遊歸海。故五、六月間是桐廬鰣魚的汛期,也是桐廬人捕食鰣魚的最好季節。據說當年隱居在富春江畔的嚴子陵曾在游至釣台的鰣魚唇上用硃筆點過,故一般食客都以唇上有紅點者為上品鰣魚。


鰣魚喜愛清潔,常常暢遊於清波碧浪中,鱗白如銀,形似勒魚。其魚體豐肥,肉質細嫩,脂厚味美,歷來被尊為魚中上品。早在南宋時就成了皇室的貢品,至清代康熙年間,鰣魚已被列為滿漢全席的主要菜肴。從清至民國,富春江上的漁民每年捕得的第一尾鰣魚都要送給縣令以邀賞賜。鰣魚為名貴魚類,其色白如銀,蘇東坡、何景明、鄭板橋等著名詩人曾賦詩稱鰣魚為「南國絕色之佳」。郭沫若曾讚譽「鰣魚時已過,齒頰有餘香」。


上世紀六十年末,富春江大壩築成後,鰣魚失去產卵的條件,從此很少再洄遊桐廬。隨著時間的流逝,現在,富春江鰣魚已經絕跡。鰣魚已絕,其味與鰣魚不相上下的被稱為毛鰣魚的魚,每到五六月間,桐廬市埸上還可買到,不過數量不多,價格也比較高。

富春江子陵魚

富春江鎮


橫山村



子陵魚乾


富春江嚴陵灘一帶不但產鰣魚,還產另一名魚子陵魚。子陵魚,學名普櫛暇虎魚,體形渺小如幼鰻。其味以兩眼黑點未開體形小者為佳,體形粗者則微腥。每當農曆五、六月間,捕魚者於淺灘河灣處鋪上布制網具即可頻頻得手。機會好的話,一天可捕上數十斤。捕得以後,要及時晒乾或烘乾,才能保存。


子陵魚風味與平望鶯脰湖銀魚相似,是佐酒的上等佳肴。桐廬人烹制子陵魚一般是干燒:將蒜末、薑末、辣椒同時倒入油鍋,待炒出香味後,再倒入晒乾或烘乾的魚乾及料酒,翻炒三五分鐘,即可出鍋,然後再淋上麻油就可上桌。

富春江子陵魚只產在子陵灘下,所以,人們稱之為子陵魚。自富春江水電站建成後,子陵魚便日漸稀少。不過,上世記九十年代,富春江水庫閘水時,大壩下至沙灣一帶還可捕得子陵魚。近年來,哪怕橫山人也見不到子陵魚了。

志願軍烈士劉學獻

富春江鎮


橫山村



劉學獻,原名姚關標,富春江鎮橫山村人,男,中共黨員,生於1927年。姚關標有兄弟四人,他是老二。因家裡窮,兄弟姐妹多,從小就被過繼給石塘下村的劉某為子,改名為劉學獻。


1948年12月,劉學獻參加中國人民解放軍。1950年6月,朝鮮戰爭爆發。10月,劉學獻隨部隊入朝作戰,為志願軍第26軍炮兵團3連戰士。劉學獻作戰勇猛,曾先後立二等功一次、三等功四次。1950年12月13日,劉學獻在朝鮮咸境南道新興里戰鬥中不幸光榮犧牲,遺體被就地安埋在新興里。惡噩傳到村裡後,橫山村在村祠堂為他召開了追悼會。

新四軍老兵朱潮湧

富春江鎮


橫山村


朱潮湧和老伴


朱潮湧,男,1928年3月出生於橫山村,父親朱根生,母親方根英。在四個兄弟姊妹中,他排行老四。


朱潮湧1945年2月參加新四軍,其間作為新四軍一縱隊的戰士(司令員為王必成)參加過新登戰鬥、孝豐戰鬥、荻浦戰鬥;後編入中國人民解放軍三野第二十軍,參加過蘇中戰役、兗州戰役、泰安戰役、宿北戰役、孟良崮戰役、魯南戰役、萊蕪戰役、豫東戰役、淮海戰役、渡江戰役、上海戰役;1951年隨20軍入朝,參加過抗美援朝戰爭。


朱潮湧在戰爭年代曾多次立功,1956年4月獲中華人民共和國國防部部長頒發的獨立自由獎章、解放獎章各一枚,榮獲中原解放紀念章、淮海戰役紀念章、渡江戰役紀念章、抗美援朝紀念章、紀念抗日戰爭勝利七十周年紀念章各一枚。1957年,朱潮湧隨中國人民解放軍第84野戰醫院集體轉業至鐵道部直屬南京鐵道醫學院工作,曾任南京鐵道醫學院製藥廠廠長,帶領科研人員研製出「四味解毒丸」和「參脈注射液」,並在臨床上得以推廣。


朱潮湧在白色恐怖和戰火紛飛的年代裡,為了民族的獨立和人民的解放,置個人生死於度外,為新中國的建立,奉獻了自己的青春年華;朝鮮戰爭爆發後,毅然赴朝參戰,被譽為「最可愛的人」;轉業地方以後,又為新中國的醫學事業作出了新的貢獻。朱潮湧的一生,可謂是革命的一生,戰鬥的一生,奉獻的一生。陳志凌編著的《開國將士風雲錄》收有朱潮湧的生平事迹。

單季稻改雙季稻

富春江鎮


橫山村



橫山村老書記姚志恆


桐廬是魚米之鄉,糧食作物以水稻為主。但在1957年以前,桐廬人種的都是單季稻。1957年,橫山村(當時屬紅光農業生產合作社)有兩位泥腿子領導的生產組進行了單季稻改雙季稻的大膽嘗試並取得成功。從此,桐廬的水稻種植進入到一個新時期,糧食產量得以成倍地增長,兩位泥腿子也因此被稱為桐廬縣種植雙季稻的領頭人!


兩個泥腿子,一個叫姚志恆,另一個叫朱光文,是橫山自然村人,從小就以務農為業。雖說沒有什麼文化,但因勤奮好學又都成了農業生產的行家裡手,犁、耖、耙、耘、播、插、薅、收,件件在行,土、肥、水、種、密、保、管,都有研究,在村中一向有土專家的美譽。


當時,黨和政府號召廣大農民大力發展農業生產,作為生產骨幹的姚志恆和朱光文,覺得一季水稻從播種到收割最多不過四五個月時間,而一年有12個月,除了最冷的二三個月,其他時間都適合水稻生長,為什麼不能種雙季呢?


1957年的元月,正是天寒地凍的日子。他們就將半畝育苗秧田預先翻耕好,到了二月五日(農曆正月初六),就在秧田裡播下了谷種。為防春寒凍壞種子,姚、朱兩人帶著組員從山上劈來茅草,打成草簾(那時沒有塑料薄膜)。到了晚上,就將草簾蓋在秧田上;第二天上午八九點太陽出來,再將草簾掀開,又及時地給秧苗施肥排水。經過精心管理,早稻育苗終於取得成功。姚志恆和朱光文兩個生產組成功地種植雙季稻,而且都取得了畝產(雙季)超千斤的可喜成績。


橫山村雙季稻種植試驗成功的消息一出,頓時轟動全縣。縣委書記李雲亭率領全縣四十餘名機關幹部,騎著自行車浩浩蕩蕩地來到試驗田裡參觀驗收。《桐廬日報》頭版頭條予以報道,浙江人民廣播電台連續三天廣播。此年冬天,嚴陵區政府在橫山祠堂召開了「橫山兩個生產組單季改雙季,實現千斤畝,在桐廬打響第一炮」的表彰大會,並向兩個生產組頒發了「衛星紅旗」。第二年,雙季稻種植在桐廬全面鋪開,桐廬縣的糧食生產從此上了一個新台階。

富春江越劇團

富春江鎮


橫山村



劇團部分演職員(從左到右) 張愛珍 孫鳳仙 李杏秀 楊永寧


1958年8月,由中國水利水電第十二工程局負責修建的富春江水電站正式破土動工。不到一個月時間,2萬餘名幹部職工及其家屬等,從全國各地來到七里瀧工地(主要在橫山村範圍)修建電站。除少數幹部實行的是一班制外,極大部分都是三班倒。為安定職工人心,豐富職工八小時以外的生活,工程局領導向時任桐廬縣委書記李雲亭提出,希望調桐廬民藝越劇團到七里瀧為工地建設服務。9月底,以孔愛卿為團長、孫鳳仙為副團長的由60餘名演職員組成的桐廬民藝越劇團正式奉命來到七里瀧建設工地,改稱富春江越劇團,由水電十二工程局直接領導。


當時,工地建設剛剛起步,各方面的條件都非常艱苦。但為了支援工地建設,全團60餘人住的是工棚,吃的是食堂,演出在臨時搭的舞台上,直至1959年9月劇院建成。演職員們以從未有過的工作熱情、工作節奏投入到演出之中。富春江越劇團前後生存了近四年(1958.9—1962年夏),有近三年是在七里瀧工地上度過的。除了每年最熱的十天和最冷的十天外,劇團每天都要演兩場戲,白天一場,晚上一場,沒有假日。春節期間則是最忙的日子,從年三十至正月十五,每天要演三場,除了下午和晚上,上午還要加演一場。在那個娛樂節目匱乏的年代,演出場場爆滿,深受觀眾歡迎。三年中,富春江越劇團在七里瀧起碼演過近二千場戲,有傳統的《大同府》、《紅樓夢》、《打金枝》等20餘部作品;現代戲有《瓊花》、《白毛女》、《杜鵑山》等10餘部。


1960年以後,隨著各類劇團的增多和電影業的發展,富春江越劇團除繼續在工地演出外,經常抽時間到其他鄉鎮甚至其他縣市演出。歌舞的夏塘、羅山的松村、新合的引坑,杭州、嘉興各個地區以及上海的松江都留下富春江越劇團的足跡。1962年春,富春江電站停工緩建,富春江越劇團重回桐廬,改為春江越劇團。

富春江水電站

富春江鎮


橫山村



富春江水電站位於富春江上游,俗稱七里瀧的峽谷出口處,又稱七里壠水電站。該電站控制流域面積31645平方公里,占錢塘江流域總面積的67.43%。流域內年平均降雨量為1659毫米,壩址多年平均流量1000立方米每秒,多年平均徑流量361億立方米,多年平均固體徑流總量871萬餘噸。電站最大壩高47.7米,壩頂長度554.4米,主要泄洪方式為壩頂溢流,溢流壩段全長287.3米。水庫為日調節,總庫容9.2億立方米。電站以發電為主,兼有防洪減災、航運、灌溉、抗咸頂潮、水產養殖等綜合效益。


富春江水電站由中國水利水電部第十二工程局負責建造,1958年8月動工修建,1962年春因故停建,1965年10月恢復施工,1968年12月第1台機組(1號機)開始發電,至1976年12月,5台機組全部投入運行。電站總裝機容量360MW,年發電量9.23億千瓦時。


富春江水電站原屬華東電網有限公司,現轉至國網新源水電有限公司管理。水電站自建成後,曾先後獲得浙江省文明單位、首批杭州市文明示範單位、首批國家電網公司文明單位、華東電網一流水電廠、全國綠化模範單位、全國青年文明號、國家電力公司人才援藏先進單位等榮譽稱號。


橫山村在富春江水電站以及富春江水電設備總廠、十二局富春江管理處、富春江水電職工大學等單位的建設中,曾無償出讓土地八百餘畝,這在桐廬的歷史上是沒有的。不僅如此,他們還承擔了電站建設者食用蔬菜的供應。同時,還積极參加眾多電站建設的附屬工作。橫山人在富春江水電站、富春江水電設備總廠等單位的建設過程中功不可沒!

富春江水工機械廠

富春江鎮


橫山村



位於橫山村工人路一號的富春江水工機械廠簡稱水工廠,其前身為水利電力部第十二工程局所屬水工設備製造廠,成立於1970年12月。1972年12月成功設計製造了第一台6萬千瓦的低水頭水輪發電機組,並在富春江水電站一次性安裝並投入生產。


1973年5月,經水利電力部批准,工程局擴建了水工設備製造廠並更名為富春江水工機械廠。1975年12月,富春江水工機械廠自行設計製造第二台6萬千瓦的水輪發電機組,並在廣西西津水電站投產發電。二台水輪機組的成功設計、製造並投產,使得富春江水工機械廠的聲名鵲起,成了中國水電機械製造業的排頭兵。1981年12月,電力工業部水力發電總局決定,富春江水工機械廠與工程局分離,改由總局領導管理。



2005年1月,日本東芝集團與中國水利水電建設集團公司以股權轉讓的方式將富春江水工機械廠變更為東芝水電設備(杭州)有限公司,成為東芝水電在華設立的第64家合資公司。公司主要致力於水力發電設備的研究、開發、設計、製造、安裝和服務。主導產品為成套大中型水力發電設備部件及相關機械設備。至2016年,公司開發的產品曾多次榮獲國家級、部級科技進步獎。

富春江水電職工大學

富春江鎮


橫山村



富春江水電職工大學前身為十二工程局「七·二一」工人大學,創辦於1976年5月。該校第一批招收施工機械專業學生40名;除教授該專業外,學校還為工程局舉辦內燃機修理、鑄造、電工、財務等培訓班,另有校辦實驗廠供學員實習車、鉗、鉚工及內燃機修理技術。


1978年,學校增設水電工程建築專業。1979年,學校更名為電力工業部第五水電工程局職工大學。1980年始,學校與水電一局、六局、機械施工局、00619部隊實行聯合辦學,學校建立測量、建築材料、土力學和液壓傳動等實驗室。校辦實驗工廠在完成學生實習任務的同時,面向社會生產對焊機等產品,增加經濟收入,改善辦學條件。


1982年4月,學校更名為水電第十二工程局職工大學,向全國水電系統27個單位招生,建立實驗室9個。從1985年起,學校實行教師工作量制、部門崗位責任制,並相繼增設工業與民用建築專業、工程管理專業。


1987年,學校更名為水利電力部富春江職工大學。1990年5月,學校劃歸浙江省電力工業局領導和管理。2007年,富春江水電職工大學撤銷,參與合併組建浙江電力職業技術學院。

杭州拉絲機製造廠

富春江鎮


橫山村



杭州拉絲機製造廠


富春江水工機械廠是水電十二局下屬的一家大型國有企業,創辦過程中曾受到橫山村的大力支持。為幫助發展地方經濟,1974年,水工廠支援橫山村冶鐵爐一台、車床一部、衝壓機一部,派出技術骨幹若干名,正式創辦杭州拉絲機製造廠,首批18位工人,全是橫山下屬五個村的村民。由於管理科學,生產到位,當年就造出了拉絲機10餘部。三年後,生產利潤達15萬元。


從上世紀八十代始,國內建築業發展迅猛,拉絲機需求量成倍增加,杭州拉絲機製造廠的發展也進入快速道。鼎盛時,有職工200餘人,年產拉絲機3000餘部,凈利潤數百萬元,成為原機電部拉絲製繩行業設備定點企業、上海機電設計研究院技術協作單位、浙江省最具規模的拉絲設備生產產家,並通過了1SO9001國際質量管理體系認證和歐盟CE認證。


杭州拉絲機製造廠現生產春江牌猾輪式、水箱式、直線式、倒立式拉絲機,恆春牌調直切斷機、冷軋帶肋鋼筋機組、銅線鋁線拉絲機、C02氣體保護焊絲生產線等100餘種規格的產品,並獲得拉絲機國家專利10餘項,其中環保型線材除銹機、低噪音高速拉絲機深受用戶青睞。產品不但在國內暢銷,還出口到東南亞、中東、歐盟,甚至遠銷墨西哥、秘魯、委內瑞拉、宏都拉斯等北美、南美地區。

文字:朱關法


圖片:朱關法、縣檔案局


微村志


「微村志」是由桐廬縣地方志辦公室(縣委黨史研究室)創辦的一種史志編修新模式。其編纂從「微」字著手,本著「見微知著」原則,通過圖文並茂的形式、開門辦史的模式,來展現桐廬各個「美麗鄉村」的特色亮點。


歡迎各位朋友掃描下方的官方微信,加入「桐廬微村志」,讓我們一起來記錄我們村的「微村志」吧!

歡迎推薦您的鄉村!

投稿郵箱:187229246@qq.com


聯繫方式:0571-64212736


0571-64219201

編輯:陳靈超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同樂匯 的精彩文章:

20-45歲的桐廬女人注意啦!四價宮頸癌疫苗可以在桐廬打了!

TAG:同樂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