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後主劉禪竟然是這樣的!

後主劉禪竟然是這樣的!

後主劉禪,劉備之子,字公嗣,小名阿斗,蜀漢第二位皇帝。

其實從各種端倪上不難發現,劉禪並不是被我們所知道那樣-扶不起的阿斗,此篇文章只談論劉禪的度量和頭腦,並不談及其他,下面且聽小編一一道來:

年幼的時候多遭厄難,幸得大將趙子龍兩次相救,劉備定益州後入蜀,蜀漢建立後被立為太子。劉備臨終前特意叮囑:「汝與丞相從事,事之如父。」而事實上,對於事無巨細,大權獨攬的諸葛亮,劉禪也基本上做到凡事謙讓,「以父事之」。按照常規,諸葛亮本應還政與劉禪,只做一個盡心儘力的輔臣。但是北伐前夕,諸葛亮依舊把二十二歲的劉禪當作是個孩子,特派心腹「監管」。不僅如此,在《前出師表》中,透露出對劉禪的種種不滿,象對待孩子一樣提耳面教劉禪「親閑臣,遠小人」。

而諸葛亮雖然是「鞠躬盡瘁,死而後已」,但是自劉備死後就一直代政並長期率大軍在外,犯了君臣大忌。可是蜀國眾將皆以諸葛亮為首,劉禪為了大局著想,剋制自己,並不把自己的任何不滿流露出來。諸葛亮北伐時用人失誤後很內疚,後主安慰說:「勝負兵家常事。」諸葛亮自貶三級後不久,劉禪當時知道此時還需要諸葛亮進行輔佐,不能真的一直貶三級,如果一直如此不但影響諸葛亮的權威還更彰顯自己的氣度狹隘並造成各將士對自己的不滿,等諸葛亮打了勝仗後,劉禪便及時恢復了諸葛亮的職務。

當諸葛亮死後,劉禪並沒有丟掉諸葛亮這面旗子。如此行事,既得人心,也順民意,從而保證了政局的長期穩定。劉禪深知「君臣不和,必有內變」的道理,只要自己一時不清醒,野蠻的路線鬥爭也就不可避免。青年帝王劉禪對此卻能從長遠著眼,如此得體地處理權臣問題,也當屬智慧的典範了。

後主劉禪不僅有肚量,而且很有頭腦。諸葛亮急於北伐,青年帝王劉禪頭腦非常清楚,並且規勸:「相父南征,遠涉艱難;方始回都,坐未安席;今又欲北征,恐勞神思。」儘管諸葛亮對自己的規勸與不顧,但北伐的決議一旦形成,劉禪還是全力支持諸葛亮的北伐。諸葛亮死後,劉禪馬上停止了空耗國力、勞民傷財的北伐。司馬懿率大軍征伐遼東公孫淵。劉禪唯恐蔣琬犯諸葛亮老毛病,專門下詔告誡蔣琬不要輕舉妄行。

還有魏延造反時,卻表奏楊儀造反。後主聽完魏延表奏,馬上提出疑問,曰:「魏延乃勇將,足可拒楊儀等眾,何故燒絕棧道?」後魏延叛亂被殺,後主也沒有對魏延一概否定,而是降旨曰:「既已名正其罪,仍念前功,賜棺槨葬之。」

後為了防止權臣權力太重問題,劉禪以費禕為尚書令和大將軍,主官政務,以蔣琬為大司馬,主管軍事,兩人的權力相互交叉,相互牽制,但又各有側重。蔣琬死後,劉禪「乃自攝國事」,大權獨攬,徹底解決了蜀國多年「事無巨細,咸決於丞相」的政治體制。

所以說後主劉禪並不是被我們後世知道的那樣一無是處,有度量有頭腦,但是蜀國最終是在他手中走向滅亡也是不爭的事實。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博拉古通 的精彩文章:

三國中為何身為五虎將之一的他最後是個悲劇?

TAG:博拉古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