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童年記憶里的年味兒

童年記憶里的年味兒

GIF

圖片來自網路

我的童年在四季分明的中原河洛之地度過。兒時里記憶里印象最深的要屬過年了。

媽媽是土生土長的河洛人,而爸爸則是自曾祖父輩兒從安徽遷至本地的。爺爺奶奶最初說話都是濃重的淮北口音,後來在洛地久了,漸漸融入了當地的生活。奶奶說得一口流利的河洛話,但爺爺還是倔強地操著一口淮北音。

記憶里的家就在村口,四四方方的一個小院兒,簡單、樸實卻又充滿了兒時的歡聲笑語。爺爺總是帶著穿著中山裝,戴著一個深藍色的帽子,坐在院子里抽著煙斗。奶奶則是在廚房裡忙碌。我和妹妹是饞貓,最愛奶奶烙的油餅。我倆眼巴巴地守在灶台旁,用小手抓起一塊往嘴裡塞,奶奶一旁笑著說:別慌,小心燙著了。媽媽愛把屋子裡收拾整齊,深棕色的皮沙發和黑色點綴著梅花的茶几被擦得鋥亮。爸爸則是每年年底都要把堂屋裡的宗族排位擦拭一新。

01

聞到「年的味道」約莫是從奶奶開始做饅頭開始。小時候不明白為什麼過年要做那麼多的饅頭,各種各樣的饅頭,有圓饅頭、切的方饅頭、豆沙包等等。每年做豆沙包的時候,奶奶都會念叨著:你爸爸最愛吃我做的豆沙包。曾聽爸爸說過,豆沙包工序繁瑣,每次奶奶都是親自熬豆子,蒸紅薯,平日里難得吃到,只有過年才有機會。院子北面的屋子自從姑姑出嫁後一直空閑著,過年時節,就變成美食的儲藏地。一進屋子就看到白白的饅頭在竹席上一排排整齊列隊,圓饅頭上點上喜慶的紅點,像年畫兒里的胖小子。

除了做饅頭,最隆重的要屬「過油」了。「過油」是油炸各種東西的總稱,聲勢浩大,基本上全家人都要出動。要炸的有各種丸子和肉類,其次還有我們稱為焦花兒和焦片兒的零嘴兒。還有一種叫做「油菜」,是把蘿蔔絲或者其他的蔬菜混著黏糊放在油里炸。多年後吃到日料里的天婦羅後,我相信那一定是東瀛人向中原人學的。中國自古是農耕文化,食物承載了太多了家族記憶。小時候不覺得,長大後憶起童年,許多的人和事伴隨著某種味覺記憶。

02

「二十三祭灶官,二十四掃房屋.....「媽媽每年都要念叨一遍。農曆二十三,我和妹妹跟在大人後面煞有介事地行禮祭拜,懵懵懂懂間感覺「年」越來越近了。接下來的每一天都有當天的重要事情要做。爸爸每年早早地把各種鞭炮和煙花都買好,碼得整整齊齊放在北屋。我和妹妹最期待則是新年的新衣服,棉衣棉褲是媽媽親手做的,新衣裳和蝴蝶結都要買新的,連擦鼻涕的小手帕也要買新的,用別針整整齊齊地別在外套上。不到大年初一是絕對不能穿新衣的,我和妹妹每晚都把新衣試一遍,然後在媽媽的催促聲中,戀戀不捨地把新衣摺疊整齊放在柜子里。

03

一轉眼就到了年三十,原本縈繞在胸口的節日氣氛彷彿也提到了嗓子眼。爸爸把對聯、門神和福字請回家,媽媽在廚房熬一鍋漿糊,我和妹妹搬著小板凳,跟在爸爸身後忙碌起來。爸爸貼對聯,我遞漿糊,妹妹上躥下跳地幫爸爸遞小掃把。對聯上書:天增歲月人增壽,春滿人間福滿門之類的。爸爸每年都要念一遍貼對聯秘訣:對聯上面一定要對齊門框,用小掃把自上而下掃一遍就妥妥的了。另外最重要的是上下聯不能貼反,右邊貼上聯,左邊貼下聯。我和妹妹則爭著搶著貼門神,貼福字。

貼對聯的當兒,村子裡已經四處響起爆竹聲。爸爸照舊會念叨說是誰誰家,他家真早了之類的。放鞭炮這種隆重的事情一定是爸爸做的,我和妹妹躲在屋裡聽到院子里一陣噼里啪啦,偷偷探出頭,確保沒有聲響了,才一擁跑到院子里撿沒響的鞭炮。一地紅色的鞭炮紙告訴我:「年」真的來了。奶奶說放完爆竹是不能掃地了,要不然把福氣和好運氣都掃走了。

這時屋子裡,奶奶和媽媽忙碌著準備年夜飯。年夜飯上桌不能動筷子,要先恭恭敬敬地祭拜祖先,然後再給爺爺奶奶拜年,爺爺奶奶拿出早已準備好的壓歲錢。餃子是除夕年夜飯的主食,奶奶每年都會包兩個有幸運硬幣的餃子。年夜飯時,我和妹妹東挑挑西揀揀,希望能吃到有幸運硬幣的餃子,印象中好多次都是爸爸或奶奶吃到,然後笑嘻嘻地把硬幣送給我倆。

吃罷年夜飯就守在電視機前等春晚,印象中開場的主持人是倪萍和趙忠賢。最喜歡看的節目是相聲和小品,全家人最期待的是宋丹丹和本山大叔的小品和馬季的相聲。歌舞節目的時候,我和妹妹跟在爸爸後面跑到院子里放煙花。爸爸每年都買各種漂亮的煙花,在那個不富裕的年代實屬奢侈。那些燦爛的煙花成了我們不可缺少的春節記憶。除夕當然要守歲,爺爺奶奶年紀大,早早就睡下了。爸爸擔當著放凌晨爆竹的重任,是絕對要熬到最後的。我和妹妹早已困得睜不開眼,強忍著睡意等零點的鐘聲,最後在噼里啪啦的鞭炮聲和晚會的歌舞聲中沉沉睡著。

04

一睜眼已經是大年初一,我和妹妹迫不及地穿好放在枕邊的新衣,梳好小辮子。記憶中最喜歡的是除夕夜下了一場大雪,第二天小院兒換上雪白的新裝。我和妹妹穿著新衣笑著鬧著跟在爸媽身後去拜年。先要拜本家的爺爺奶奶,爺爺叔伯兄弟五人,我們依次從大爺爺家一路拜到五爺爺家。一路碰到叔叔嬸嬸,要拱手作揖說些新年好的吉祥話,爸爸和叔叔們互道新年好,遞上一支煙話些家常。媽媽嬸嬸們則要對著彼此的新衣評頭論足一番:「哎呀嫂子,你這件新衣裳真好看。」「這件衣裳也很趁你呀!」我們小輩兒則約好了拜完年一起去玩跳皮筋。

拜完本家長輩,基本上都就分成爺兒們一隊,娘兒們一隊的去給村裡德高望重的長輩們拜年。最後,媽媽每年都要帶我去一個老爺爺家裡拜年。當年媽媽在單位上班,我淘氣在大水池邊上玩兒,不小心掉了進去,冬天穿著大棉衣怎麼也爬不出來,當年當門衛的老爺爺把我從水池子里救出來。每次拜年時都會把當年的情形再現一遍,對我說如果沒有老爺爺出手相救,我早就沒命了之類的。我則早就心不在焉地想著找小夥伴們跳皮筋兒的事兒了。

05

大年初二回娘家,對我和妹妹來說則是回外婆家。

媽媽騎著自行車駝著我,爸爸帶著妹妹。我小時候還說過:媽媽,等我長大了,你長小了,我騎自行車帶你。這句話被媽媽取笑我好多年。

看見一棵大皂角樹就要到外婆家了。外婆家門口有石鼓和門檻,小小的我和妹妹要用力才能跨過門檻。進門是一棵高高的棗樹,繞過影壁牆,再穿過拱形的門,踏過泛著苔蘚綠的石磚路走到上房屋。媽媽二男三女姊妹五人,她是家中的長女。大年初三姊妹們帶著孩子們回娘家,等人全部到齊,第一件事便是給祖宗拜年。大舅帶著所有人,嘴裡說著:先給祖宗拜年,一鞠躬,二鞠躬......小孩們最期待是拿壓歲錢,拜完祖宗,如小雞啄米似的給外公外婆姨媽舅舅拜年,笑嘻嘻地拿過紅包。然後大人們聚在一起拉些家常,話些這一年的收穫。小孩們四處則打打鬧鬧,玩遊戲,比一比誰得的紅包多。

初三、初四一般是去媽媽的舅舅家,因為遠了一些,加之每次去還被點名表演節目,我和妹妹都老大不情願,但去總歸還是要去。

06

過了初五年味兒就淡了,接下去唯一盼望的就是元宵節了。

每年爸爸都會給我和妹妹買燈籠。最傳統是上下摺疊燈籠,我最喜歡是左右轉一圈摺疊的圓燈籠,記憶中買過有各種動物造型的,圓圓的身子煞是可愛。我對看元宵節社火表演興趣不大,那些豬八戒背媳婦或者踩高蹺的看起來很滑稽,敲鼓打鑼又吵鬧的很。我喜歡跟著大人去買元宵,看著商販拿著篩子像滾雪球一樣滾元宵。

最盼望的是元宵節晚上,吃好元宵和小夥伴們約好去打燈籠。說打燈籠,其實不過是提著燈籠到處走走。有時候風大,要小心護著蠟燭,不讓火苗熄滅。大家一路走還一路喊著:燈籠會,燈籠會,燈籠滅了回家睡。還有種說法是元宵節當晚要碰燈籠,趁著蠟燭熄滅前把燈籠碰著了,燒成灰。我每次都捨不得,在蠟燭燃盡前小心翼翼地把燈籠折好收好,彷彿收好的不是燈籠,而是整個年。心裡頭有說不出的失落,心想著年真的過完了。

07

過完正月十六,學校就要開學了,年真的過完了。

長大後,到外地求學工作,後來結婚生子。父母早已搬離原來的村子,住進了公寓樓。後來得知隨著城市的擴張,村子早已拆遷,記憶中的小院兒也不復存在。再偶爾回洛,看望爺爺奶奶,在家屬區里碰見了原來的老鄰居,說起原來村子裡的人家都已四散各處,一陣唏噓。

而我的童年記憶,仍舊停留在一夜大雪後的大年初一清晨,滿地的爆竹紅紙印在小院兒雪白的地面上,大人小孩兒見面拱手作揖,喜氣洋洋地問聲:新年好!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安妮親子英語 的精彩文章:

TAG:安妮親子英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