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明十三陵博物館-館藏文物

明十三陵博物館-館藏文物

一、金絲翼善冠

出自萬曆帝頭側的一個圓盒內。冠重826克,高24厘米,直徑17.5厘米。此冠雖屬於皇帝常服冠戴,但製作工藝技巧登峰造極,達到了爐火純青的地步。

此翼善冠分為「前屋」、「後山」和「金折角」三個部分,全系金制。其前屋部分,以518根0.2毫米細的金絲編成「燈籠空兒」花紋。由於當時的工匠技藝純熟,所編花紋不僅空檔均勻、疏密一致,而且無接頭、無斷絲,看不到來龍去脈,有如翼翼羅紗輕盈透明。後山與折角也全用用金絲編成,編織形式同前屋。後山部分組裝有二龍戲珠圖案的金飾件,其中二龍的頭、爪、背鰭和二龍之間的火珠,全部採用陽鏨工藝進行雕刻,呈半浮雕效果;龍身、龍腿等部位則採用傳統的掐絲、壘絲、碼絲工藝進行製作,每個鱗片均以金絲搓擰成的花絲製成。然後碼焊成形。由於工匠焊接時火候掌握得恰到好處,如此複雜的圖案裝飾,卻不露絲毫焊口痕迹。這樣絕妙的技藝的確不能不令人嘆為觀止。

二、鳳冠

明朝鳳冠是皇后受冊、謁廟、朝會時戴用的禮冠,其形制承宋之制而又加以發展和完善,因之更顯雍容華貴之美。

定陵出土的鳳冠共有四頂,分別是「十二龍九鳳冠」「九龍九鳳冠」、「六龍三鳳冠」和「三龍二鳳冠」。四頂鳳冠製作方法大致相同,只是裝飾的龍鳳數量不同。它們造型奇巧,製作精美,並飾有大量的珍珠寶石。

六龍三鳳冠,通高35.5厘米,冠底直徑約20厘米。龍全系金制,鳳系點翠工藝(以翠鳥羽毛貼飾的一種工藝)製成。其中,冠頂飾有三龍:正中一龍口銜珠寶滴,面向前;兩側龍向外,作飛騰狀,其下有花絲工藝製作的如意雲頭,龍頭則口銜長長珠寶串飾。三龍之前,中層為三隻翠鳳。鳳形均作展翅飛翔之狀,口中所銜珠寶滴稍短。其餘三龍則裝飾在冠後中層位置,也均作飛騰姿態。冠的下層裝飾大小珠花,珠花的中間鑲嵌紅藍色寶石,周圍襯以翠雲、翠葉。冠的背後有左右方向的博鬢,左右各為三扇。每扇除各飾一金龍外,也分別飾有翠雲、翠葉和珠花,並在周圍綴左右相連的珠串。整個鳳冠,共嵌寶石128塊(其中紅寶石71塊、藍寶石57塊),裝飾珍珠5449顆。由於龍鳳珠花及博鬢均左右對稱而設,而龍鳳又姿態生動,珠寶金翠色澤艷麗,光彩照人,使得鳳冠給人端莊而不板滯,絢麗而又和諧的藝術感受,皇后母儀天下的高貴身份因此得到了最佳的體現。

三、袞服

袞服,簡稱「袞」,與冕冠合稱為「袞冕」,是古代最尊貴的禮服之一。

定陵出土的萬曆袞服共有五件。其中刺繡三件,緙絲二件。它們均飾十二章圖案,即龍、日、月、星辰、山、華蟲、宗彝、藻、火、粉米、黼、黻。十二團龍左右兩肩各一、前後身各三、左右兩側各二。日、月亦分布在兩肩,星辰、山分布於後,華蟲飾於兩袖,宗彝、藻、火、粉米、黼、黻分別飾於前後襟的團龍兩側。據載,十二章圖案起源甚早,早在周朝以前即已成為天子禮服上的裝飾。十二章圖案各有深刻的寓意:日、月、星辰稱為「三光」,取其「照臨」之意。山,能行雲雨,人所仰望,取其鎮重之意。龍,變化無方,取其神。華蟲為雉,文采昭著,取其文。宗彝,為宗廟祭器,繪虎、 二獸,取其祀享之意;又有一種說法認為,宗彝繪虎,是取其嚴猛,繪 (一種長尾猴),是取其智。

遇雨以尾塞鼻是其智。藻,水草之有文者,取其文,取其潔。火,取其明,取其炎向上。粉米,即白米,取其潔白能養人。黼作為斧形,刃白而銎黑,取其能斷之意;又有一說,按八卦方位,白為西方之色,黑為北方之色,黑白之交(即西北方)為八卦中的乾位,乾為天、為陽,故象徵剛健能斷。黻形為「 」,一說認為是古「弗」字,取「拂弼」之意;另一說認為,是兩「己」或兩「弓」相背,取臣民背惡向善之意,亦取君臣離合,去就之理。這十二間圖案,雖然古人釋意不盡相同,但都具有美化王權的政治意義。

定陵出土的五件袞服,織造之精不同凡響。以緙絲袞服為例,此種工藝起源於漢魏時期,織造時不用大型織機,而是採用通經斷緯、小梭挖織的技術,故而具有獨特的民族風格。其所用織造材料尤為珍貴。特別是大量地採用赤圓金織緯,是歷代緙絲織物中極少見的。而大面積地採用孔雀羽絨制龍紋,則使袞服金翠相映生輝,倍顯華麗。此外,袞服還用了藍、紅、綠、黃等28種彩絨。其中經線全為強捻絲線。每厘米的地子用22根;緯線全為不加捻的彩絨。每厘米多達100根。經過這樣的色彩搭配和工藝處理,袞服的色澤更加富麗堂皇、莊重大方,從而達到了藝術形式與思想內容的完美統一。

四、百子衣

定陵孝靖皇后的「紅素羅綉平金龍百子花卉方領女夾衣」和「紅暗花羅綉『萬壽』字過肩龍百子花卉方領女夾衣」是兩件難得的刺繡藝術精品和藝術瑰寶。

這兩件百子衣,均方領,對開襟。從圖案的設計看,所綉百子畫面精彩生動。各組畫面上的童子從1至6人數不等,共組成40餘個場面。每個場面兒童的嬉戲方式和神情各不相同,有的鬥蟋蟀、戲金魚,有的練武、摔跤、踢毽子,有的爬樹摘果,有的站凳采桃,有的放風箏、玩陀螺,有的放爆竹、捉迷藏,有的扮作教書先生處罰弟子,有的學武松打虎姿態揪打花貓……兒童天真活潑的神情刻畫得惟妙惟肖、淋漓盡致。

此外,兩衣的前後襟及兩袖還以金線綉有九龍,其姿態有升、有行、有坐,富於變化,體現出了明代宮廷藝術中龍的造型特點。百子圖案之間,則點綴以象徵吉祥如意的金錠、銀錠、方勝、古錢、寶珠、犀角、珊瑚、如意等雜寶圖案,以及由桃花、月季、牡丹、荷花、菊花、梅花等花卉組成的春、夏、秋、冬四季景。整個圖案變化多彩,寓意著皇家子孫萬代、多福多壽。衣料的配色尤見匠心獨運。整體色調以正色為主,在硃紅色的地上配以棗紅、水紅、粉紅、普藍、藏青、淺藍、月白、艾綠、黃綠、茶綠、孔雀綠、中黃、宮黃、駝黃、山茶黃、駝灰、淺褐、牙白等不同色調,取得了金彩奪目的藝術效果。從兩衣的刺繡技術上看,其針法的運用,包括有穿絲針、搶針、網綉、鋪針、平金、斜纏、盤金、松針、打籽、扎針、擻和針等11種,豐富多變的針法大大加強了刺繡的藝術表現力。

五、金蓋金托玉碗

出自萬曆帝棺內西端北側,白玉製成。敞口,弧腹,圈足。玉質細膩、瑩潤,潔白無瑕。鏤空金蓋,弧面形,短沿外折,從沿到頂呈階梯狀分作三層,頂部飾一蓮花形鈕,連雲紋圓鈕座,鈕中心嵌紅寶石一塊。沿上淺刻連雲紋一周,蓋面以鏤空雲紋為地,下層飾三龍趕珠,中層及上層各飾二龍趕珠紋。龍姿矯健優美,作騰空飛躍狀。

金托盤,沿邊外卷,淺弧腹,平底,底部正中由外壁向內壓出一圈足形碗托。盤腹內壁刻八組整齊的雲紋圖案,盤底為沙地,刻二龍趕珠及雲紋,正中碗托內刻雲紋,托外飾浮雕式連雲紋一周。

碗高7厘米、直徑15.2厘米、圈足徑5.9厘米,重337.5克。蓋高8.5厘米、口徑15.7厘米,重148克。托高1.6厘米、口徑20.3厘米、底徑16.7厘米,重325克。

Hello,夥伴們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逍遙大悠 的精彩文章:

明十三陵傳說——長陵

TAG:逍遙大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