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朱元璋的利國利民工程,後期卻葬送明朝,逼死崇禎皇帝

朱元璋的利國利民工程,後期卻葬送明朝,逼死崇禎皇帝

隨著明朝定都南京,平定南方,擊敗北元之後,朱元璋開始著力於國內建設;古代的國內建設無非就是水利和驛傳比較重要,朱元璋開始著力發展的正是驛站制度。驛站制度在我國是有非常悠久的歷史的,從春秋時期就有驛站,秦始皇統一六國後也大力鋪設,後世隋唐都有發展,但是明朝的驛站的規模卻是上述幾個朝代無法比擬的。

明朝時期的驛站主要體現數量多和規模大兩個方面。數量多的原因就是明朝疆域較大,各地的文書都要通過驛站傳到中央,那麼這就決定就算在十分邊遠的地區也需要修驛站;第二個方面就是規模大,因為明朝時期驛站不光需要傳遞文書,驛站還需要負責路過的官員的接待工作,後期軍用糧草和賑災糧食的轉運也要依賴於驛站進行。這就決定了明朝時期的每個驛站的規模都很大,據記載重要出的驛站一般需要配置馬匹,牛車或者驢車共計80輛,相應的船夫和轎夫需要配備齊全,非重要的地方時30輛,同時驛站還需要儲備好足夠的糧食以備食用。

明朝初期,這個制度很好的把中央和地方聯繫在了一起,就像現在的高速公路;行軍打仗的糧草,賑災需要的糧食都可以通過驛站的進行解決。但是越往後,驛站卻成了貪污腐敗的重災區,也成了明朝財政的負擔;因為驛站負責接待路過官員,但是到了明朝中期,官員的家屬也變相的需要驛站接待,某個官員的親戚回家探親,只要能搞到介紹信就可以免費注意住驛站,極大地加大了驛站的工作量。路過的官員也是雁過拔毛,在驛站連吃代拿,更有甚者敲詐驛站官員,使得驛站的支出快速膨脹;每個驛站都有驛丞,基本上驛丞也不是省油的等,向上欺騙財政,騙取更多的銀兩,向下欺詐驛卒,榨取錢財。特別是到了明朝末年,遍布全國各地的驛站猶如一個個吸血的蛔蟲,不斷的吸食著明朝的財政。

眾所周知,明朝末期的財政是十分緊張的;首先對外直接面對這後金政權,不得的不花費巨額銀兩養著關外的十幾萬軍隊;對內各地的災情不斷,還有農民起義,大量的銀子又被用來鎮壓起義,甚至賑災都沒有錢。明朝財政如此緊張,皇帝自然想著節流,這個時候有一個御史便提出,驛站現在是國家財政的重要負擔而且腐敗橫生,不如裁撤掉,如果裁撤驛站可以節約60萬兩銀子。正常來講,一個國家機器的正常的運轉,驛站就如同血管一樣,是非常重要的;但是此時的明朝已經不能正常運轉了,能省一點就省一點,更何況這還是一筆巨款,崇禎皇帝就同意了。於是大規模的裁撤驛站開始,許多當時的驛站工作人員被迫回到家裡,但是當時各地幾乎都在鬧災荒,特別是陝西地區幾乎三年絕收。而恰好被裁撤的驛卒中,有一個人的名字叫做李自成,後來的故事大家都很清楚了,李自成攻入北京,崇禎皇帝弔死煤山。

其實,李自成只是恰好被歷史選中了而已,如果沒有李自成,沒準兒還有魏自成,也許還有董自成呢。任何一個制度都是要隨著歷史的不斷發展進行改變的,朱元璋時期的驛站制度確實給整個國家帶來了活力,使得各地的交通變得十分方便;但是隨著時間的發展,這項制度不在適用於現實情況,但是明朝的政府卻並未對其進行改進;以至於最後成為了整個王朝沉重負擔,直到滅亡。人是需要不斷改變自己,制度也一樣,否則就會固步自封,喪失主動權。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航嘉小董說 的精彩文章:

手握30萬農民軍的李自成,為何離開北京後快速滅亡

TAG:航嘉小董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