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孝經·開宗明義章第一》解讀

《孝經·開宗明義章第一》解讀

【原典】開宗明義章第一   仲尼居,曾子侍。子曰:「先王有至德要道,以順天下,民用和睦,上下無怨。汝知之乎?」曾子避席曰:「參不敏,何足以知之?」子曰:「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復坐,吾語汝。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之始也。立身行道,揚名於後世,以顯父母,孝之終也。夫孝,始於事親,中於事君,終於立身。《大雅》云:『無念爾祖,聿修厥德。』」

【譯文】孔子在家裡閑坐,他的學生曾子侍坐在旁邊。孔子說∶「先代的帝王有其至高無上的品行和最重要的道德,以其使天下人心歸順,人民和睦相處。人們無論是尊貴還是卑賤,上上下下都沒有怨恨不滿。你知道那是為甚麽嗎?」曾子站起身來,離開自己的座位回答說∶「學生我不夠聰敏,哪裡會知道呢?」孔子說∶「這就是孝。它是一切德行的根本,也是教化產生的根源。你回原來位置坐下,我告訴你。人的身體四肢、毛髮皮膚,都是父母賦與的,不敢予以損毀傷殘,這是孝的開始。人在世上遵循仁義道德,有所建樹,顯揚名聲於後世,從而使父母顯赫榮耀,這是孝的終極目標。所謂孝,最初是從侍奉父母開始,然後效力於國君,最終建功立業,功成名就。《詩經·大雅·文王》篇中說過∶『怎麽能不思念你的先祖呢?要稱述修行先祖的美德啊!』」

【現代智慧解讀】

《孝經》開宗明義章第一,短短128個字,微言大義,句句經典,可以發掘出如下五大現代智慧。

一、開宗明義,探尋經典的出處。《孝經》第一章,標題是「開宗明義第一」,意思是在第一章里,要開啟闡發《孝經》的宗旨,闡明孝道的的基本義理。流傳後世的成語「開宗明義」,就是典出《孝經》。事有本,本有宗,宗有旨,我們在思考問題、說話、寫文章時候,要抓住本質,開門見山,一開始就講明主要義理。

二、安閑居家,讓心靈更加安靜。開篇第一句「仲尼居,曾子侍」。「居」,「閑居」,避開眾人以及喧囂紛擾的世界而安閑居家。孔子周遊列國14年,希望尋求做官,以便實現他的政治理想,結果到處碰壁,是因為他的政治理想不符合時代潮流,通過周遊列國,他的人生經驗更豐富,眼界更開闊,學問更高深,觀察事物更透徹了。68歲時又回到魯國,把晚年最後5年的時光和精力都用在開辦私學和整理古籍文獻上,取得了輝煌的成就。人生需要起航,更需要港灣,需要外求,更需要內明。現代人要學習孔子,動靜結合,在行萬里路、歷萬端事後,回到故居,讓心靈有一個安靜的歸宿,讓人生有一次徹悟的升華。

三、啟發教學,支持生命的成長。開篇第二句,孔子說「先王有至德要道,以順天下,民用和睦,上下無怨。汝知之乎?」孔子沒有直接去講什麼是孝,而是用「至德要道」引起曾子的興趣,用發問引發曾子思考,在開始為曾子講述孝道時,還沒有忘記讓孔子坐下,讓我們感受到大教育家的風範:因材施教,循循善誘,和藹可親,誨人不倦,層層推進。孔子被譽為「天下文官祖,歷代帝王師」,從《孝經》開頭畫面,就能感受到孔子為人師表的風範,值得我們每個人,特別是老師們,好好學習。

四、至德要道,孝行天下的典籍。孔子為曾子講述孝道,重點講了三個問題,一是孝的地位,孝是先王至德要道,是德之本,是教之生;二是孝的終始,惜身不敢毀傷為始,立身揚名顯親為終;三是孝的三階段,始於事親,中於事君,終於立身。孔子本章講述孝的核心就是孝治天下,把孝的內涵由事親為父母盡責,向內挖掘到惜身為自己負責,向外延伸到事君為國奉獻,最終立身行道,立功報國,揚名顯親,實現多贏。《孝經》開啟孝與政治的結合之篇,成為統治階級治國理政的倫理工具。孔子關於孝的終始和三階段理論,在當今用於以孝修身齊家,孝行天下,立功立德,仍有借鑒意義。

五、以詩卒章,文化傳承的旗幟。在《開宗明義章》最後,孔子引詩明意,用《詩經·大雅》語句:「無念爾祖,聿修厥德」結束本章。孔子有句名言:「不學詩,無以言」,孔子很看重《詩經》,甚至說不學《詩》,就不會好好說話,在《孝經》中,有10章用《詩經》語言作為的結束語。而在《大學》中,孔子大量引用《尚書》中的語句。引《詩》明志,用典咀華,這不僅僅是一種「以詩卒章」的寫作方法,也是一種對優秀文化的傳承和熱愛。

中華文化源遠流長,蘊育了中華民族寶貴的精神品格,培育了中國人民的崇高價值追求。自強不息、厚德載物的思想,支撐著中華民族生生不息、薪火相傳,也是我們今天推進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強大精神力量。

《孝經·開宗明義章第一》解讀

9、開宗明義章解讀

10、發現《孝經》智慧---永言配命自求多福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武慶祝 的精彩文章:

TAG:武慶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