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王克敏與汪精衛的明爭暗鬥

王克敏與汪精衛的明爭暗鬥

1940年1月23日,汪精衛(中)與王克敏(左)、梁鴻志(右)在青島舉行漢奸大聚會,商議籌組偽「中央政府」

王克敏與汪精衛都是中國近代史上的「著名」人物,他們醉心於權術,在宦海中幾經沉浮,還一度攜手出任偽職,在中華民族史冊上寫下了極不光彩的一頁。他倆結合的過程中,有時相互利用、狼狽為奸,但更多的則是爾虞我詐、相互爭鬥,其貪婪自私的秉性,盡顯無遺。

1938年12月,時任中國國防最高會議副主席、國民黨副總裁、國民參政會議長的汪精衛,冒天下之大不韙,攜妻陳璧君離開重慶,秘密潛逃越南,並發表了臭名昭著的「艷電」,公開投降日本,成為中國歷史上最大的漢奸。

翌年5月,懷著強烈的權力慾望,他與周佛海、梅思平、陶希聖、高宗武、褚民誼等「首義分子」經過反覆討論,擬定了《關於收拾時局的具體辦法》(簡稱《辦法》),作為向日方提供的談判條件。

當時,日本帝國主義為了滅亡中國,自「七七」事變後,便制定了「以華制華」、「分而治之」的侵略方針,每攻佔一地,就扶植失意軍人、政客成立偽組織,建立偽政權,華北各地一時間出現了許多大大小小的偽「維持會」組織。

此後,隨著軍事侵略的不斷擴大,為適應侵華戰爭需要,日軍華北駐屯軍司令官寺內壽一又將華北大大小小的漢奸「維持會」統一起來,成立了一個以王克敏為首的偽中華民國臨時政府。稍後,南京陷落,日本海軍省扶植成立了一個以梁鴻志為首的偽維新政府。

汪精衛投日之前,這一南一北兩個漢奸傀儡政權,遵從日本主子的指令,在北京經過談判達成協議,組成所謂「中華民國政府聯合會」,實現了形式上的聯合。

有鑒於此,為組建一個以自己為首的偽全國性政權,汪精衛在《辦法》中便醞釀著要把「臨時」和「維新」兩個偽府吸收進來。5月底,汪精衛帶著精心擬制的《辦法》,趕赴日本,尋求支持。

6月6日,日本平昭內閣五相會議通過了《建立新中央政府的方針》,決定由汪精衛出面組成偽中央政府,但必須遵循符合日本政府利益的三項規定:第一,要有汪精衛、吳佩孚、「臨時」和「維新」政權、改變主意的重慶政府等共同組成;第二,滿足日本政府侵華的各項要求,並簽訂秘密協議;第三,成立的時間要「適應於綜貫全局的戰爭指導上的階段,以自立的觀點處置之」。

由此觀之,日本期望建立的「新中央政府」,不過是日軍佔領下的各種勢力的集合體,是一個鬆散的「全國性」傀儡政權而已。

時任「中華民國政府聯合會」主任委員的王克敏聞此消息後大吃一驚。王克敏本是個投機政客,「七七」事變時正失意蟄居上海。事變發生後,日本籌建偽華北政權組織,按照「元首須以曾任總統、總理的一流人物任之的偽組織組成人員」標準,日方曾一度邀請曹錕、吳佩孚、曹汝霖等符合條件的昔日政要們出山組織偽府,但均遭到拒絕,無奈之下將目光投向先前並不看好的王克敏。王克敏遂在畸形的權力慾望支配下,與日方一拍即合,就任由日本陸軍省扶植的傀儡政權――偽中華民國臨時政府行政委員會委員長兼行政部總長,走上了叛國的不歸路。

王克敏野心很大,知道日本方面只把他作為偽政權的實際責任者,而不是「能夠轉移華北人民仇視日本」和「號召國民黨軍政人員惠然歸附到新政權旗幟下」的領袖人物。因此,為了保證自己手中的權力,他將「中華民國臨時政府」中的「臨時」兩字去掉,從而成為真正的「一國之君」。他在汪精衛投日之前,極力促成了「臨時」與「維新」兩個偽政權的合併。

儘管合併後的偽政府聯合會仍是個鬆散組織,一南一北兩個漢奸系統誰也不服誰,但出任聯合會「主任委員」的王克敏卻滿足了自己的權力慾望。

此時,聽到汪精衛想吞併「臨時」、「維新」兩個偽政府,王克敏懼怕失去自己費盡心機得來的權力,便通過北平特務機關長喜多誠一向日本陸相板垣告狀,訴說合併後對「大日本皇軍」的種種不利之處,大肆詆毀汪精衛。

板垣隨後便對汪精衛的《辦法》提出了種種指責:「新政府成立後,只廢止『維新』、『臨時』兩政府的政府名義,而不是取消其內容及事實,並且還要把『臨時』、『維新』兩政府與日本之間發生的關係以某種組織形式保持下來。」

汪精衛聽了板垣的這番話,感到大失所望,他已猜到是王克敏等人在搞鬼,但對此徒嘆奈何,只能悻悻地說道:「如果只廢除『臨時』、『維新』兩政府名稱,而照舊保留其實體,則中央政府有名無實,並且中央和地方會經常發生許可權的爭奪,收拾時局實為困難。如果這樣,只有延期組織中央政府,我以國民黨名義在另一個地盤上形成一個政權,準備將來時機到來再組織中央政府。」

參加會談的影佐馬上反問:「以前協商時你說過,為了收拾時局必須組織中央政府,而今天又說可以把它延期。延期組織中央政府,以國民黨名義另搞一個地盤,畢竟不會具有對抗重慶政府的能力。我想問一下,現在提出這樣的方案,用意何在?」

汪精衛見影佐已有怒意,嚇出了一身冷汗,連忙解釋說:「之所以說組織中央政府並不著急,是由於取消『臨時』、『維新』政府有困難這番話引起的。因此我想,除延期組織政府外,別無他法。」

接下來,板垣、影佐脅迫汪精衛,使他不得不同意在華北設置政務委員會機構,給予較大的自治許可權,但華北還是王克敏的天下。對於梁鴻志的「維新政府」,日本將根據對「臨時政府」的處理意見,再研究具體方案。

對於此,汪精衛深感無奈,他在回國後給吳佩孚的親筆信中黯然說道:「現在國難日深,而國際危難又日趨緊迫,非恢復和平,無以內除共禍,外應世界大勢,非組織統一有力自由獨立之政府,無以奠定和平。」

看著談判的道路走不通,汪精衛開始走「實力」派路途。歷盡宦海浮沉的汪精衛深知,在中國只要有實力,便有了政治資本。他希望通過壯大自己實力這一辦法,增加與日本人談判的籌碼,從而順利吸收「臨時」、「維新」兩偽政府,實現自己「和平建國」的「宏圖大志」。

為此,汪精衛在上海設立了威海衛路「太陽公寓」「招賢館」、亞爾培路20號「財政經濟研究所」等各種招兵買馬的「驛站」。在其威逼利誘下,一些社會無業人員包括一部分重慶國民黨上海特別市黨部的「地下工作人員」紛紛加入偽組織,成為汪偽的一支新軍。

汪精衛不顧王克敏的強烈反對又把手伸向華北、華中等地,網羅漢奸到上海來參加「和平運動」。在汪精衛的「感召」下,康有為大弟子徐勤的兒子徐良、曾任國民黨第二集團軍第七方面軍總指揮和甘肅省政府主席等職的劉郁芳、曾任北平衛戍司令的鮑文樾、曾任武漢綏靖主任何成浚部參謀長的楊揆一等昔日政界要人紛紛附逆,成為汪精衛集團賣國求榮的幫凶。

汪精衛還命劉培緒去北平,打著「中國在鄉軍人協會」的旗幟,採取「徵求會員」的方式,招募了2000多名國民黨散兵游勇,其中包括中下級軍官、軍醫、軍需、伙夫、勤雜人員等,帶往上海。依靠這些人,汪精衛在江灣鎮成立了偽中央陸軍軍官訓練團,培養汪偽軍骨幹力量,汪親任團長。

經過這一番處心積慮的活動,汪精衛的實力急劇擴大,他建立全國性統一偽政權的野心也更足、更迫切,隨後便有了與王克敏的數次「艱苦卓絕」的談判。

1939年,隨著形勢的發展,日本政府感到中國應該建立一個全國性的偽政權,遂於這年6月27日答應汪精衛的請求,安排汪精衛北上與王克敏在北平日軍杉山元司令官邸,就合組偽政府問題進行會談。

會談一開始,王克敏就力圖強調偽臨時政府的「獨立」性質和「自主」地位,藉以與汪精衛爭權。他在會談中提出:國民黨全國代表大會應在北京召開,因為「北平在治安上也許適當一些」;「願意參加『中央政治會議』,但不接受擔任委員;暫不討論偽政府的名稱和國旗等,留待以後『中央政治會議』決定。」

王克敏還說:「我年近70,已是風燭殘年,身體也不太好,因此在建立『中央政府』之前準備告老退休。如果閣下要我參加『中央政府』,我可以同意,但希望在北京工作。」其言下之意是,與汪精衛合作應以偽臨時政府為主體,否則將不配合組織偽中央政府的工作。

王克敏原以為對於他所提出的幾條意見,汪精衛會給一個答覆,可汪並未直接表態。王克敏對此非常不滿,汪精衛離開北京後,他馬上召開記者招待會,宣布偽臨時政府不支持汪精衛,並對汪進行攻擊,汪精衛的北上談判以失敗告終。

9月中旬,在土肥原賢二等人策動下,王克敏與汪精衛、梁鴻志在南京進行了第二次會談。會談一開始王克敏就故弄玄虛,虛張聲勢,他說:「一切關東軍準備讓滿洲皇帝移鑾北京的細微末節都準備好了,只要關東軍一聲令下,宣統就要回到北京城……關東軍還要扶吳子玉(吳佩孚)出山。吳大帥一旦出山,日本人也就不必與你汪先生打交道了。時至今日,我王克敏只不過是皮,汪先生你倒是毛。你總該懂得『皮之不存,毛將焉附』的道理吧?」

汪精衛無言以對這突如其來的棒喝,但為了顧全組府的「大局」,他暫時忍了下來,但王、汪之間的矛盾卻由此加深,汪精衛更加堅定了整垮王克敏的決心。

這次會談中,汪精衛闡明了組織偽統一政府的意義,並表示希望在組織「中央政治會議」以及新政權與華北偽臨時政府的關係方面達成諒解,要王、梁「真實合作」,「向和平反共建國之目的攜手前進」,以更好地與日本政府合作。

汪精衛還拿出了召開中央政治會議的方案,提出「三方派人參加『中央政治會議』,取消『臨時』、『維新』兩政府」,預定在10月9日於南京成立「統一」的偽中央政府。

不料,汪精衛剛將手中的方案宣讀完畢,王、梁便強硬表示:沒有接到華北、華中日軍機關的通知,無法答允參加「中央政治會議」。王克敏還明確告訴汪:「我們3個人商量也沒有用,這件事他們協商好了,也就可以做了。」「他們」是指影佐禎昭(汪的後台)、喜多誠一(王的後台)、原田熊吉(梁的後台)。

王克敏甚至以「老前輩」的資格教訓汪:「你應當向我請教,跟日本人處事應虛與委蛇……」會談再次陷入僵局。

眼看難以達成一致,王克敏準備返回北平,就在其即將動身之際,日本國內傳來消息:平昭政府受到國內政潮的衝擊而迅速垮台,陸軍大將阿部信行上台,成為日本第36任首相。阿部信行上台後,立即發表聲明,支持汪精衛建立偽中央政府。這樣一來,形勢很快向有利於汪精衛這邊發展。

9月20日,影佐等人參加了汪、王、梁的會談,當眾宣布日本內閣支持汪精衛建立偽中央政府。最後,經過一番討價還價,汪精衛集團同王克敏、梁鴻志勉強達成了一紙《決定事項》:首先召開「中央政治會議」,負責籌備和建立偽政府;建立偽政府後,設「中央政治委員會」負責議政;「中央政治會議」人員分配,國民黨佔三分之一,「臨時」和「維新」佔三分之一,其餘三分之一分配給蒙疆政府及其他各黨派和無黨派人士;「中央政治會議」議決方式,重要之事須全體或四分之三以上委員同意決定,一般的事情可由二分之一以上委員同意決定;關於偽政府名稱、首都、國旗等,應由「中央政治會議」討論,一致通過。

上述事項,僅就「中央政治會議」的職權等問題,作了籠統的原則規定,關於建立偽政府的具體措施卻絲毫沒有涉及。會議還決定,由汪精衛和「臨時」、「維新」兩偽政府分別發表聲明,表示共同組府的願望。

次日,汪精衛發布聲明,宣稱他承「六大」(汪精衛等人於1939年8月28日在上海召開所謂的「國民黨第六次全國代表大會」)授予的權力,與王克敏、梁鴻志等人相會於南京,披瀝誠意,對於收拾時局具體辦法,已得切實了解與熱烈之贊同。

汪精衛在出逃前,曾經口沫四濺地大罵王、梁是漢奸賣國賊,可現在他卻稱讚「王克敏、梁鴻志諸先生挺身亂離之餘,得所喘息,苦心孤詣,世所共見」,表示要和他們「消除成見,更謀群策群力,共濟艱難,實為理所當然」。「臨時」和「維新」兩偽政府亦以聯合委員會名義發表聲明,表示願協助汪精衛成立偽中央政府。其實,「三偽」於南京會談,無時無刻不在勾心鬥角,就連這個勉強達成一致的《決定》,彼此也都很不滿意。

翌年1月24日,在土肥原賢二、今井武夫等人操縱下,汪精衛和王克敏、梁鴻志又在青島召開了一次會議,就偽中央政府樹立大綱、偽中央政府之名稱、首都及國旗、偽中央政治會議組織綱要及條例、偽華北政務委員會組織條例等事宜進行商討。

由於當時提交會議的各項文件,在會前早經汪精衛與日本特務機關「梅機關」的谷荻那華雄、清水董三、矢野征記等商定,加之日本政府又積極促成汪、王、梁合流,故王、梁沒再表示異議。

但官癮十足的王克敏卻在會上通過力爭,使其領銜的偽華北政務委員會獲得了處理河北、山東、山西三省及北平、天津、青島三市管轄地區內的防共、治安、經濟及其他偽國民政府委任的各項政務,並監督其管轄下的各省市等職權,這就在華北保留了某種程度上的「自治制度」。

3月30日,汪精衛的偽國民政府以「國民政府還都」的名義在南京粉墨登場,其各部人選亦隨之新鮮出爐:「代理主席、行政院院長兼海軍部長」汪精衛;「考試院長」王揖唐;「內政部長」陳群;「參謀本部代部長」楊揆一;「蘇浙皖三省綏靖軍總司令兼軍事參議院長」任援道;「開封綏靖主任」劉郁芳;「武漢綏靖主任」葉逢;「華北綏靖軍總司令」齊燮元;「華北政務委員會委員長」王克敏。

4月1日,偽華北政務委員會隆重開幕,王克敏等大小漢奸宣誓就職:王克敏任「委員長」;王克敏、汪時璟、齊燮元、湯爾和、王蔭泰、殷同等6人為「常務委員」;朱深、董康、王揖唐、蘇體仁、余晉和、趙琪、江朝宗、馬良、潘毓佳等9人為「委員」。

委員會下設內務、財務、教育、建設、實業、治安各「總署」,由王克敏、汪時璟、湯爾和、殷同、王蔭泰、齊燮元分任「督辦」,並設政務、秘書二「廳」,以朱深、祝書元分任「廳長」。

就這樣,偽華北政務委員會六署二廳的「督辦」和「廳長」,除個別作調整外,幾乎仍是原偽臨時政府的全套人馬,只是把「總長」名號改換成「督辦」而已。在組織條例中,雖然也規定了偽華北政務委員會是汪偽國民政府的直屬機構,受汪偽國民政府的委託處理華北轄區的一切政務,但實際上汪精衛的偽國民政府只是一個空名義,在華北只具有象徵性的權力。王克敏及其奸徒在新招牌下各踞其位,儼然以華北「小朝廷」自居。因他們有日本人撐腰,忿恨不已的汪精衛對此亦無可奈何。

漢奸就是漢奸,在投敵賣國這一方面,王克敏與汪精衛兩人可謂是「前仆後繼」,為其主子「大日本皇軍」的各項事業紛紛不惜「肝腦塗地」、「鞠躬盡瘁」。

還在執掌偽臨時政府時,王克敏便與日本華北派遣軍司令官寺內壽一,於1938年4月簽署了日本向偽臨時政府派遣顧問的協議,規定「日方派湯澤三千男為首的行政、法制、軍事3名顧問駐在偽臨時政府;15名官佐分駐偽政府各部;各省、市公署派顧問1名,並配置輔佐官各4名」。

這些日本顧問並不與偽府各部直接接洽公務,他們「是從『側面』抓各項設施重點,訂出計劃,經過特務機關,製成方案,交偽府執行」。

這樣一來,從上到下,華北各地的偽政府完全掌握在日本人手裡,其所謂的「臨時政府」不過是一個徹頭徹尾被日軍操縱的傀儡「政府」。

為滿足日本主子對戰略物資的需求,王克敏一上台就大肆出賣華北的資源,於1938年3月和華北日軍當局的平尾八三郎「協議開發」華北資源問題,設立了偽「日華經濟委員會」,由王克敏兼任主席,平尾八三郎任副主席。

該委員會是「開發」華北資源的決策機構,下設華北開發公司,並將原來的華北交通公司及其他日本開設的株式會社都收為它的子公司。通過該會,偽臨時政府每年向日本輸出大量糧食、物資,並向日軍提供大批中國民夫,支持日本侵華戰爭。

後來,王克敏又與日本達成了一項「諒解」事項:允許日方控制華北的交通運輸及其空運事業;原屬國民政府在華北的工礦企業,偽臨時政府也不得過問。在這種「諒解」下,日本大工業財團攫取了華北的煤、鐵、電力等各重要部門,華北的民族企業紛紛倒閉。

根據日方指令,王克敏還在北平成立了偽「聯合準備銀行」(簡稱偽「聯銀」)。偽「聯銀」的籌備金,王一方面強迫平津地區的河北、中國、交通、金城、鹽業、中南、大陸、冀東等8家銀行參加投資,一方面又按日本人的意圖向日方「借款」,其數額占偽「聯銀」籌備金的一半以上。這樣,偽「聯銀」完全操縱在偽臨時政府最高經濟顧問平尾八三郎的手中,所有金融業務都由日方進行「指導」和「監督」。

偽「聯銀」成立後,通過濫發聯銀券、搜刮法幣、套取外匯、壟斷華北金融、統制華北外貿等方式,給日本侵略者帶來了巨大的殖民利益。

據不完全統計,僅1939年日本就以3億元聯銀券,掠奪了華北大量的小麥和棉花;1943年又在河南掠取了1.9億斤糧食。8年中,偽「聯合準備銀行」共發行聯銀券1950億元,除了給偽臨時政府提供少部分軍政費用外,絕大部分都被日本帝國主義以提供戰略物資的形式所攫取。

為適應日本「思想戰」的需要,偽臨時政府成立後僅10天,喜多誠一扶植的偽「新民會」在北平成立,王克敏又欣然出任第一任「會長」。

該會宣揚奴化苟安思想,為日本侵略和漢奸賣國張目,「主張文化相同者聯結同盟,如日本中國滿洲可以為一聯盟,由日華滿之聯盟,更進而為大亞細亞之聯盟,然後以亞細亞為中心,協和萬邦,而成王道之天下。」

汪記偽政權亦與偽臨時政府如出一轍。根據密約,汪偽國民政府內開設「最高軍事顧問部」和「最高經濟顧問部」,它們具有至高無上的權力,是汪偽政府的「太上皇」;偽政府各部也都分別由專門負責的顧問對口控制,其權力都比同級官吏大得多。汪偽政府中大小官員都惟日本顧問馬首是瞻,一舉一動都得看他們的眼色行事,汪精衛跟王克敏一樣,都是任人擺布的傀儡。

為配合日本進行侵略戰爭,汪精衛在淪陷區竭力推行奴化統治與宣傳,以期達到與其日本主子「同生共死」之目的。汪偽宣傳部在其授意下,先後制訂了一系列的宣傳要點、綱要,拋出了《戰時文化宣傳政策基本綱要》、《關於國民精神總動員》等文件。只可惜,此時王克敏已在汪精衛精心設計下,被驅逐下台,無奈寓居青島。

汪偽政府利用報刊、廣播、電影、巡迴展覽以及各種紀念活動形式,大肆鼓吹和宣傳東亞聯盟等賣國主義的理論,其要員們經常在節慶日子利用報刊和廣播,大肆販賣其賣國主義的主張,同時還舉辦「和平建國文獻展覽」、「和平建國攝影展覽會」,進行奴化教育宣傳。

對此,寓居青島的王克敏也認為「確屬必要」,他還時常參加青島偽政府所組織的此類活動,為自己以及整個汪記政權的賣國行為張目。

1942年2月,汪精衛在侵華日軍中國派遣軍總參謀長板垣征四郎等人的推動下,將北平、漢口、廣州、南京等地成立的東亞聯盟協會統一起來,成立了以「為謀實現孫先生之大亞洲主義,期與鄰邦各本於自由獨立之立場,依最近共同宣言之精神,建設以道義為基礎之新秩序,互相尊重其主權及領土,並於政治、經濟、文化等各方面請求互相敦睦之手段,以達到共存共榮復興東亞之共同目的」的偽東亞聯盟中國總會,汪精衛親任會長。

在此「光榮」時刻,汪精衛沒有忘記被其一手驅逐下台的王克敏,在「榮任」會長之際,他還假惺惺地表示要請王克敏出山,來會中任職。

當日本的侵略戰爭陷入節節敗退的困境時,為了讓傀儡政權為日本的對外侵略承擔更多「責任」,自1943年起,日本在口頭上宣稱要給予汪偽政權以更多的「自由」。

汪精衛對此「感激涕零」,開始由鼓吹「共存共榮」、「同甘共苦」,提升到叫嚷與日本「死中求生」的程度。他叫嚷要「拿出全副精神,放在『決戰第一上面』」,在與英美的《宣戰布告》中,公然宣稱「自今日起,對英美處於戰爭狀態,當悉其全力,與友邦日本協力」,決定與日本「同甘共苦」。

汪精衛集團聚集的都是一批惟利是圖、權迷心竅之徒,他們無時無刻不在爾虞我詐、勾心鬥角,一有利害衝突,就非鬧翻不可。

當時汪精衛成立偽全國性政權,王克敏要搞華北特殊化,汪精衛在華北日軍的命令下不敢再說什麼,於是王克敏的偽臨時政府便只是換了一塊牌子,改作偽華北政務委員會,成為汪記偽政權的「國中之國」。

此事剛罷,趾高氣昂的王克敏又開始得寸進尺:他以偽臨時政府也該有人參加偽中央政府為由,提出要其對手王揖唐到南京出任偽考試院院長,只給其在華北政務委員會裡保留了一個「委員」的空銜。

汪精衛對此滿口答應,隨後王揖唐便「榮升」偽考試院院長。眼見這兩件事都遂了自己的心愿,王克敏一時間自鳴得意,以為自己在華北已經天下無敵。殊不知,讓王揖唐出任偽考試院院長一職,正是汪精衛巧施的離間計。汪精衛此舉使王克敏與王揖唐徹底翻臉,也為日後利用王揖唐逼走王克敏埋下了種子。

就任偽華北政務委員會委員長後,王克敏以為背後有喜多誠一的支持,更加不把汪精衛放在眼裡。王克敏投日的時間比汪精衛早,他便常常在汪精衛面前擺出一副老資格。每逢這時,汪精衛便在心中大罵其為「王瞎子」:王克敏年輕時狂嫖濫賭,因生活淫靡大傷了元氣,以致眼睛迎風流淚,見不得陽光,只好常年戴著一副墨鏡,恨他的人見他這副德行,都譏諷其為「王瞎子」。

有一次,王克敏去南京,汪精衛請他吃飯。席間,酒過三巡,王克敏借著酒勁開始倚老賣老,他用一種教訓的口氣對汪精衛說:「汪先生,別看你是國民黨的元老,但跟日本人打交道,你還要跟著我學。日本人是很難纏的,有時候談判桌上談好了的事情,下來他們就會翻臉不認賬,很不講信譽,你可要注意呦。」

飯後,王克敏又把與汪精衛已有嫌隙的周佛海拉到一邊,對他小聲說:「我都快70歲的人了,快要入土了,管他什麼漢奸不漢奸,反正當不了幾年,到時兩眼一閉,嗚呼哀哉。你看汪先生,自己下水也就罷了,何必把一些年輕人也拖下水,跟著他當漢奸挨罵呢,他做的可是缺德的事情呀。」說完還痛罵汪精衛是個大漢奸。

汪精衛最忌恨別人說他是漢奸,因此對王極為痛恨。使他更難以忍受的是,汪偽國民政府成立後,王克敏仍以華北為自己的獨立天地,不允許汪精衛染指。王克敏的一系列表現,使汪精衛下定了搞垮他的決心。

不久,汪精衛在南京召開偽中央政治會議。會議的座位按照官職大小排位,汪精衛居首席,這是三方都認可的。但第二把交椅,汪思慮再三,決定安排給梁鴻志。汪精衛這樣做是有目的的:一,由此可以挑撥王、梁的關係;二,可以藉機羞辱王克敏,激怒王克敏,從而達到其不可告人的目的。

果不其然,當王克敏進入會場時,看到梁鴻志坐在第二席上,心中極為不爽。王克敏覺得,論漢奸資格他頂老、論轄區他最大,第二把交椅應該他坐才對,遂對汪、梁獨眼斜視,然後拂袖而去,當場給汪、梁難堪。

所幸汪時璟、殷同等人恐局面鬧僵,難以收場,死乞白賴地拉住王克敏,苦苦相勸,王克敏這才委屈地回到第三席上坐下。但他板著鐵青的面孔,怒氣沖沖,一言不發。

汪精衛見狀大喜,隨即按照預定計劃,趁王克敏坐在台上生悶氣之際,拿出早已準備好的「淪陷區各省市辦理移轉管轄」提案,提交大會討論。王克敏當時正在氣頭上,根本聽不進去汪精衛說什麼,汪的提案遂順利通過。

機不可失,第二天汪便將提案明令發表,要求各地照此辦理。可憐王克敏對這一切毫不知情。會議結束後,汪精衛向其解釋座次有誤,並向他道歉,然後又與其說說笑笑,顯得十分親熱。王的怒氣隨即煙消雲散,還以為汪精衛此舉是無心,表示會原諒他。

這次會議通過的「移轉管理辦法」,實質是各地方偽政府的負責人可由汪偽政府直接任命。對此全然不知的王克敏回到北京的時候,汪精衛已經派偽考試院院長王揖唐先期到達北京,住進中南海,準備辦理移轉管轄手續。

等王克敏弄清楚事情真相時,為時已晚。為了給自己一個台階,他只好給汪精衛寫信,提出兩個月之後引退,一年半載再行效勞。王的真意是希望汪能挽留他,否則一年半載之後他還要東山再起。

接信後,汪精衛便給王回信,假惺惺地表示慰留,算是給了王克敏一點面子。但汪精衛同時卻與周佛海、陳公博、梅思平等人商定,決定準予王克敏辭去本兼各職。

1940年6月7日,汪偽政權即發文,准王辭去本兼各職。9日,王揖唐就任偽華北政務委員會委員長。

王克敏無奈,只好辦理各項移交手續,遷出北京石老娘衚衕寓所,將其搜刮到的古玩字畫、金銀財寶、各式清明傢具,裝滿80個箱子,掛了3節專用車廂,帶著姘婦、號稱「湖北三傑」之一的妓女小阿鳳,灰溜溜地離開北京,前往青島。臨離開北京的時候,王克敏對汪精衛破口大罵。

到達青島後,王克敏在萊蕪二路2號建了一棟豪宅,當起了寓公。7月10日,偽青島市長趙琪等人設宴招待王克敏。在歡迎宴會上,趙琪致辭說,王公「選擇青島為安居之地,倍感光榮」。

趙琪當時是奉汪精衛之命探聽王克敏虛實的,因為雖然把王克敏趕下了台,但王背後有日本人撐腰,汪對此也不敢大意。

王克敏識破了趙琪的目的,在致答詞時說「願久居青島,希望各位關照」。但事實上,王克敏寓居青島期間,雖然從表面上看只是吟詩作書、遊山玩水,實際上卻在背地裡與支持自己的日本後台保持著密切的聯繫,時刻準備東山再起。

1943年2月,日本要變華北為兵站基地,而王揖唐在華北的賣國行為已經激起了億萬民眾的憤恨,日本方面考慮再三,覺得不能再指望他來完成兵站基地的建設任務,便於2月8日通知汪偽政府將其免職,任命朱深繼任偽華北政務委員會委員長。但朱深連一點象徵性的權力也沒有,日本駐北平使館鹽澤清宣支持的齊燮元,以「治安總署督辦」兼任「內務總署督辦」,控制了偽華北政務委員會的軍政大權。7月2日,傀儡中的傀儡朱深上台未及半年,便因患黃疸病死。

朱深死後,華北方面曾想推汪時璟暫代其職務,但日本駐軍經過一番權衡,最後通知汪偽政府,仍以王克敏為偽華北政務委員會委員長。

3年前,汪精衛費盡心機才把王克敏趕下台;3年後,又要以汪偽政府的名義,委任王克敏重做偽華北政務委員會委員長。這真是自摑耳光,好不難受。

但要王克敏繼任華北偽職的電報是華北駐屯軍司令官寺內大將發來的,汪精衛只好忍氣吞聲,一切照辦。

7月初,日本軍部用飛機把王克敏從青島接回北京;7月5日,王克敏重新登台。

東山再起的王克敏隨即對偽華北政務委員會進行改組,免去齊燮元的職務,將其勢力逐出偽華北政務委員會,華北又成王克敏的天下。

然好景不長,由於王克敏已到垂暮之年,加上其一生狂嫖濫賭,瘋狂吸食鴉片,身體非常虛弱,無法繼續工作,遂於1944年2月8日辭去職務,由王蔭泰接任,其第二次登場只維持了半年多便宣告結束。

是年11月,汪精衛在日本名古屋病死。

日本投降後,王克敏被國民黨軍統以「漢奸罪」逮捕,於1945年12月25日,在過度驚嚇中死於北京炮局衚衕陸軍監獄。他死後,其妾小阿鳳與女婿邵某前往監獄收屍,在北京近郊的柏林寺停靈3天,然後找了個無人知曉的地方,將其草草埋葬。

王克敏留下8個女兒,其中一個是發過宣言和他的漢奸父親脫離父女關係的王遵侗。

也許一生不願屈居人下的汪精衛,在其死後也不願意輸給王克敏,他以自身的「屍骨無存」,又一次將王克敏比了下去:抗戰勝利後,南京人民對汪精衛的墳墓留在梅花山十分不滿,紛紛要求剷除,蔣介石遂在輿論的壓力下,派何應欽扒掉汪墓,其棺木和屍體被運往清涼山火葬場徹底焚化。

就這樣,汪精衛與王克敏一起經歷了人生中的「輝煌」與冷清,在大起大落中最終淹沒於歷史的長河。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瀟湘收藏愛好者 的精彩文章:

TAG:瀟湘收藏愛好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