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為什麼你總是被孩子一觸即發?——直面自身的負面情緒,善待痛楚

為什麼你總是被孩子一觸即發?——直面自身的負面情緒,善待痛楚

一旦涉及孩子的問題,為什麼你會感到自己受到威脅?

是因孩子不聽話、不懂事嗎?

問題不在於孩子,而在我們自己的不覺醒。在養育孩子的路上,你就是孩子的一面鏡子。

只有我們自己找到通向快樂之路,自然也就能映照出孩子的快樂。

「我的媽媽是一隻暴老虎」

深夜,好友W給我電話,大意是,接下來的十多天,老公一直出差,家裡只有她和孩子兩個人,希望我能去她家呆幾天。我原本是不好推辭的,但是一想到自己的孩子、老公,還有自己不得不處理的一堆私事,就找了個理由推掉了。

對方「嗯嗯」了兩下,沒有過多閑聊,對話就結束了。

但是,時隔一天,好友W就給我微信留言,「氣死我了,氣死了,那個小東西,怎麼那麼不聽話?」緊跟著就是一連串痛哭流淚的表情。我看了先是傻樂了一下,但也不忘同理幾句,寬慰幾句。

不用腦補,大家也能猜得到,好友W是怎樣一副樣子?埋怨、沮喪、懊惱、焦慮、煩躁……是的,所有你能想到的負面情緒,統統都寫在了她的臉上。其實,這樣一副面孔何嘗不正是我們自己的呢?

誰知,這樣的狀態並未好轉,而是愈發嚴重。

一個晚上,當我收拾妥當一切,終於有時間拿起手機刷刷微信時,才看到好友W有二十多條新消息,於是趕緊爬樓。

字裡行間,滿是一個媽媽,全職媽媽,疲憊、辛酸、不安、挫敗、焦躁、失落的樣子。

一瞬間,我彷彿看到了自己的影子,不知有多少次,我也曾這樣,因操勞到無力,因痛苦到絕望,進而陷入極度無助、悲傷、焦慮,甚至是厭憎的時候。

我很理解好友W的情緒,也很感同身受她此時的處境,家有一隻上躥下跳、從不知疲倦,從不知天高地厚的猴子,那種感受和體驗確實另有一番滋味。

但是,我也深知好友W對待孩子的態度和方式,一旦有什麼事觸動了她的情緒開關,就會輕易認定生活在與她為敵。然後,完全就是一言不合就對孩子指指點點,情急之下還會大吼大叫,甚至急於用暴力解決問題。

所以,即使我不在場,只是聽她跟我balabala哭訴衷腸,我也能猜出幾分,他們母子衝突時的場景。

直面你自身的消極情緒

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在與孩子相處的日子裡,我們總能聽到不和諧的聲音,總會覺察到缺少溫情的一面,難道我們真的是養了一個「熊孩子」?難道我們自己就真的那麼不幸,值得全世界人的同情、憐憫嗎?

每個人幾乎每時每刻都會受到來自外界的各種刺激。身為父母,或許更容易受到這樣那樣的刺激,因為年幼無知的孩子就是我們身邊,而成長中的他們又是隨時需要我們的出現,需要我們的幫助。

如果你是那種內心足夠強大、懂得並善於直面自身消極反應的媽媽,很可能會做到讓自己放下這些瞬間就有可能撞擊你情緒大門的「暴雷」,並對孩子的情緒反應給予積極反饋。

但是,仍然會有不計其數的媽媽在自己的情緒被孩子激怒時,會帶著挫敗感作出回應,然而,當你帶著自己的情緒隨意地責備孩子,懲罰孩子,結果只會換來兩敗俱傷。

其實,這一切往往源於我們自身的不成熟。

下一次,當孩子的所作所為,讓我們與孩子即將擦槍走火時,你不妨問問自己:「我到底是被什麼給刺激到了?」「究竟是什麼讓我的情緒一觸即發?」

也許,很多父母會說,這還用想,「孩子對人無禮,我不揍TA就算好的了。」「孩子不好好寫作業,催了多少次,還磨磨蹭蹭,能不讓你發火嗎?」「孩子吃飯穿衣睡覺,哪哪都愁人,完全不把你說的話當話,換做是誰,能不生氣嗎?」……

其實,這些都是表面、淺層次上的原因。

面對孩子各種不被你接受、不被你欣賞的言行舉止,你的情緒一觸即發,你的反應連自己事後都覺得過度時,在你的心裡,始終有一個聲音在反抗,「我不想過現在這樣的日子」,「這樣的生活不是我想要的」,「我簡直受夠了這樣的活法。」

捫心自問,你有沒有對孩子,對愛人,對家人表現出來的生活現狀抱有這樣的抵觸情緒?

而你的反應之所以這麼過激,你對生活之所以充滿了抵觸,是因為當下的生活狀態讓你感覺到了威脅。此時的你,早已失去了理智和智慧,只能消極被動的抵觸。

覺察不覺醒的自己

那麼,究竟是什麼威脅到了你呢?而這恰恰也是你尚未成熟,尚未覺醒的一面。

你不安、你挫敗、你沮喪、你失落,你過分的反應,難道一切都是因孩子不聽話、不懂事而起嗎?

不是的!問題不在於孩子,而在於我們自己的不覺醒。

這裡既有我們繼承於自己原生家庭的自負感,也有這種情感背後的一種獨特的情感烙印。

事實上,一旦涉及孩子的問題,很少有父母不表現出自負感,尤其是在我們想要規範、約束、管教孩子的某些言行時。

在下面這些反應中,我們總能看到你在無意識時的那種自負態度:

如果我們帶著這種自負感養育孩子,往往會想當然地認為,自己的方式是正確的,我們也會無形中把自己想像成一個犧牲自我,成就孩子的高大形象,而且我們的一切努力、一切付出也都是為了證明我們能做個好妻子、好媽媽。

事實果真是這樣的嗎?其實,這完全就是我們很多父母的一種高度自戀。

很多時候,我們之所以帶著這種自負感教養孩子,是因為我們想當然地認為自己的教養方式是正確的。

然而,可惜又悲哀的是,一旦某種狀況與我們的心意不合,或是孩子在我們的這種管教下就範,置我們的管教於耳旁風,我們又會試圖控制這種狀況或是孩子,將其置於我們的支配之下。

結果,我們的情緒經常會在不經意間就一觸即發,甚至還沒來得及反應就已深陷其中,反倒還感嘆自己才是天底下最委屈、最無助、最需要憐愛的那個人。

於是,為了讓自己感到舒服,我們往往會在無意識地情形下,將自身情緒發泄到他人身上。

因為這個社會,我們從小接受的教育,從來都沒有教會我們如何感知自己的內心,如何覺察自己的情緒,如何與自己的情緒相處成長。

而且那時的我們尚且年幼,自我意識還尚未發展起來,很容易受到外在環境的影響,而我們最先吸收的就是來自父母的情緒狀態……就是我們今天對待自己孩子的這種態度,當我們把父母的這種情緒狀態一點點地吸收後,就會逐步內化為我們自己的情感烙印。

所以,一旦我們的這些情感被周圍的人或事觸動了開關,一旦我們無力扭轉或是改變孩子的本來面目或是具體狀況,就會認定孩子是不乖的,生活是一團糟的,世界是與我為敵的。

於是,我們轉而又希望藉助自己的氣憤、悲傷、或是強勢打壓、控制,來實現我們的心愿,事實又正好相反。我們又會不斷碰壁,面對更多的抗拒、衝突和無奈。

然而,這一切,只是因為我們沒有能力理解與掌控自己心裡的那塊陰影,所以才會將自身的負面情緒、負面反應以這種微妙的形式轉嫁到了孩子或是周圍人的身上。

更可悲的是,如果我們的孩子是在這種環境中成長,一旦他們變成了家長,也會對自己的孩子發脾氣。如果孩子的步調與父母的步調不一致,沒有遵從父母的命令,那麼,他們也可能會對其施以權威,用暴怒的方式對其施加控制。

善待自身的痛楚

身為父母,我們總是希望通過自己的努力,盲目地對孩子的所作所為做出反應,結果常常是,還沒等問題得到解決,我們就已經將衝突升級了。於是,一言不合,出於自身的權力或是控制欲,我們的情緒就會一觸即發。

結果,我們和孩子總會反覆陷入同樣的衝突之中,我們和孩子之間總是充滿了負面循環,其實,只是因為我們拒絕面對真實的現實,熱衷帶著抵觸情緒主觀地解釋他人的行為。

拿孩子來說,一旦他們的某個做法或是想法沒有按我們的計划行事,我們首先給出的解讀就是:你這個孩子,怎麼又這樣?你這麼做是不對的!事實上,我們卻看不到,恰恰是我們錯誤的解讀導致事情朝著不和諧的方向發展。

所以,我們真的是需要做點什麼,而不是對孩子對自己自暴自棄。而我們能做的就是接受現實,容忍情緒的波瀾,並能接納這些情緒——包括所有的情緒。

只有面對現實狀態,我們才能放開,坦然處理生活中的各種狀況。

一旦放棄用主觀、抵觸的心理去看待孩子,我們越發能客觀地接受現實的本來面目。

即使孩子發脾氣,我們也不會因受到刺激而精神高度緊張,整日上演情緒化的戲碼。

也許我們依然會對孩子大吼大叫,但是時間卻從八分鐘變成了五分鐘,因為我們意識到這種消極的反應對問題的解決於事無濟。更何況我們的孩子原本就具有無限的可塑性,我們願意並堅持相信生命如波的說法。

相反,若是採取各種手段逃避自己的感情,或是轉移自己的痛苦,你的情緒總有一天還會以另一種方式爆發出來,甚至更加嚴重。

而且只有當我們懂得並善於控制自己的情緒,在應對孩子的問題時,才不會也變得像個孩子。而孩子也不會誤以為大人的情緒是他們造成的,因此不會對自己產生負疚感,甚至覺得自己就像大人說的那樣永遠都不如那個「別人家的孩子」。

這是非常重要的一點,因為如果孩子總是看到我們做家長的把自己的感受強加於人,或是動不動就責怪別人,總有一天,孩子也會重蹈我們的覆轍。

生活永遠都不是板上釘釘,非好即壞,如果我們能與生命的本真狀態和諧共存,才不至於讓自己一次次地陷入負面情緒之中。焦慮、悲傷、痛苦這些情緒原本就是一種無可迴避的自然的情緒,與其想方設法想要控制,還不如安靜地觀察它,覺察它,與它相處,成長。

要想成為覺醒的父母,就要時刻勤於自問:此刻我的所作所為對我們的親子關係有何影響?我的言行舉止是不是自己經歷的流露?我是否在用一種恰當的方式對待孩子?

在養育孩子的路上,父母就是孩子的一面鏡子,只有我們自己找到通向快樂之路,自然也就能映照出孩子的快樂。

3歲女孩媽媽,女性及兒童心理健康發展研究者。現為自由撰稿人,擅長女性自我修養、心靈勵志、親子育兒書籍的策劃與編寫。著有《不一樣的孩子心理學》、《不能錯過的兒童敏感期》、《多忙也能做個好父母》、《婚姻心理學》、《愛情心理學》、《會表達的女人最優雅》等作品。

歡迎關注豆妞麻麻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豆妞麻麻 的精彩文章:

原生家庭不欠你什麼,對再生家庭負好責才是你最基本的姿態

TAG:豆妞麻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