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與美」——《把時間浪費在美好的事物上》
我
喜
歡
NO.2
木
木
木
芮
某公園裡一群來城市打工的女孩
我曾有幸參加一個活動,因為是活動中年紀最小,他們向我投來驚異的目光,在活動中認識了某財經欄目的負責人。
他跟我談論了很多的事情,他說,「吳曉波,感覺他現在不如前幾年,現在更像是一位商人。」
金錢的呼聲
「把人引向毀滅的從來不是金錢」
——金錢讓深刻的人更深刻,讓淺薄的人更淺薄。
「為富不仁,窮凶極惡」
曾經在中國某段歷史中,他們因為貧窮感到驕傲,對於掌握財富的人更多的是嫉妒與厭惡,富有是要遭到集體謾罵、攻擊的。
他們覺得自己所做的事情,理所當然,不作明確解析。
「打土豪,分田地 」
我的曾祖父、外祖父、母親他們那一代人,因為被扣上「剝削人民群眾的資本主義」。
在街上遊行,接受人民群眾的「洗禮與訓導」,這樣的事情斷斷續續發生,直到改革開放而結束。
很多人沒法阻擋時代的更替,只能默默承受著。
「一夜暴富」
這個詞現在經常刷朋友圈,這個大眾祈求的願望,不亞於從前「打土豪分田地」。
目前,中國是世界上商業最繁榮的國家之一,與之帶來貧富不均的躁動。
「商人」
在歷史長河中,在人們的印象里是陰險、奸狡對人民群眾進行剝削的。
他們有一部分人與掌握集權(長時間處於中央集權)的人以權謀私,利益分成。
他們嫉妒、厭惡「土豪」,同時也渴望成為他們,提升美好的生活品質,掌握更多的隨心所欲。
「文人」
杜甫、陶淵明等文人,他們貧窮而富有理想蔑視權貴,視金錢如糞土,不為五斗米折腰。在追逐理想的田園之樂中壯志難酬,而被世代歌頌。
當今社會,「文人藝術家」通過「知識付費,版權保護」的方式獲得到財富,並以此成為商人。
某些人身上「文人+商人」的兩重身份。在某些的眼中這是不合理的,必須要有明確的界定。
步向理想的塔尖最痛苦的莫過於成長與謀生。
在文人邁向商人中有得有失,正如他口中的「美好是一道算術題,不要告訴我對錯。」
「美好?什麼是美?」
在撰寫廣告腳本的時候,寫了一句「什麼是美?」而我回答更是粗淺拙劣,被廣告老師當眾嚴厲地批評了一番。
我就去圖書館瘋狂翻閱朱光潛先生關於美學的書籍。
「美」,它不像數學題一樣,只有唯一的一個答案,「美學」看得我一頭霧,朦朦朧朧。
「什麼是美?」這個問題,至今我仍然無法理清。
或許,朦朦朧朧就是美好的本身。
「生命,從頭到尾都是一場浪費」
很多讓你焦慮不堪、淚流滿面的事情,直至白頭回首卻發現微不足道了。
每天在走在「一萬步的路上」,我閑得蛋疼會去想很多人都忌諱的——「死亡」這一件小事。
在我這個20出頭的年紀去討論這樣的事情,很多人都會覺得不正常吧?
我看到朋友患癌,做化療瀕臨死亡邊緣,看到殯儀館一個個冰櫃里安放的屍體,然後在熊熊火堆中燃燒,變為最初的樣子。
我漸漸地開始認真思考,人生的浪費與死亡的意義。
吳曉波老師他說了為什麼不喜歡寫散文,他說「散漫的文字比時代腐朽得更快,而作家的經歷及思想很可能在不自覺地拾人牙慧。」
我們的肉體以及故事被年歲碾壓,也會變得腐朽,在一個又一個人腦海中被遺忘。
在網易雲村中,《尋夢環遊記》的主題曲《 Remember Me 》下面有一句評論,「人生命的盡頭不是死亡,而是被遺忘。」
遺忘是他們的終結。
成名,被記住,又是多少人的心結?
寫這篇讀後感的時候,我聽著悠然,恬靜的《千與千尋》主題曲《永遠同在》。
我的這篇讀後感,我的故事以及我自己,亦會在將來的某一天腐朽掉,在一個又一個心海消失。
但是,我不後悔。
漸將腐朽的年歲中,尋找真與美,做自己喜歡的事情,或許這就是「美好」了。


TAG:林大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