夫妻在公廁住了10年 把廁所清掃出「家的感覺」
夏廣傑和陳竹蘭是山東青島李滄區永平路56號公廁的保潔員,在工作上兩人是同事,在生活上兩人是夫妻。從2008年開始,兩人就在這個公廁工作,吃住都在公廁里,十年如一日,除了吃飯睡覺,老兩口全部的時間都用在了清潔公廁上。公廁保潔員需要全年堅守在崗位上,即便是春節也不能例外。「孩子就住在這附近,每年過年的時候,俺倆過去吃頓團圓飯,然後再回來,最多不超過倆小時。」陳阿姨說。【未經允許,請勿轉載】
提起公廁,大家總會對它的衛生情況擔憂,但看過夏師傅兩口子的工作環境之後,不得不說其乾淨程讓人不由得稱讚。乾淨的地面、絲毫沒有異味的便池、甚至窗檯這樣邊邊角角的地方都沒有一點灰塵,感覺比自家裡的衛生間還乾淨。他們把廁所清掃出了「家的感覺」。
「一客一保潔,它不可能有味兒。」陳阿姨說,公司有規定,只要有人用過公廁,保潔員就要馬上打掃。兩口子今年都60多歲了,陳阿姨是個愛乾淨的人,從穿著上就能看出來,公司統一配備的工作服只舊不臟,兩副白手套輪換著用,每次都洗得跟新的一樣,夏師傅也是,穿著工作服打掃衛生的樣子渾身上下透著精神。
夏師傅兩口子工作的公廁有明確的開放時間,夏季早5點到晚11點,冬季早6點到晚10點。「開門比規定時間能早一個小時,晚上也延後很久,總不能人家來了,再把人攆走吧。」陳阿姨說,因為公廁緊鄰公園,晨練的老人總會在5點前來上廁所,如果不開門有人會敲門,所以夫妻倆總是早早起床,提前開門給大家提供方便。晚上周邊有燒烤攤,擼串的酒客能玩一宿,遇見這種情況陳阿姨夫婦只能盡量的晚關門,最大程度地給大家便利。
夏師傅一家是泰安人,2003年跟著孩子一起來山東青島打工,先是掃了5年馬路,後來夫妻倆就當起了公廁里的保潔員,一干就是十年。「有地方住,工作又比種地輕鬆,俺覺得沒啥。」夏師傅在泰安老家也是有地有房,但孩子進了城,老兩口自然也就跟著來了青島,為了省下租房子的錢,夫妻倆從環衛的崗位上,申請當了公廁保潔員。
「這裡真就像俺們的家一樣。」陳阿姨說,公廁在蓋的時候就給保潔員建了休息室,雖然不大,但足夠老兩口生活了,因為廁所沒有暖氣,公司給陳阿姨夫妻倆配上了電暖器,做飯也有專門的操作間,為了安全用的是電磁爐,乾淨衛生。
做飯也有專門的操作間,簡簡單單的兩個菜,就是老兩口的午飯。「活兒不累,就是靠時間。」夏師傅說,他跟老伴分工明確,即便是做飯、吃飯的時候也是輪流的,保證隨時有人在崗。公廁衛生搞好了,他們在這工作、生活也舒服。
公廁保潔員需要全年堅守在崗位上,即便是春節也不能例外。「孩子就住在這附近,每年過年的時候,俺倆過去吃頓團圓飯,然後再回來,最多不超過倆小時。」陳阿姨說,保潔員的工作就是這樣,每天都需要有人在崗位上,她跟老伴來青島十多年了,就在不久前公廁翻修的時候才有機會去逛一逛青島。那兩個多月,老兩口去了八大關、棧橋、五四廣場,還抽空回了趟泰安老家,看看父母。
「老家的房閑著,地也沒人收拾了。」說起故鄉,夏師傅多少有些傷感,老家那五間大瓦房是夏師傅兩口子1992年的時候,花了9000多元蓋的,為的就是將來給孩子娶媳婦用,誰想到,孩子沒用上,他們老兩口也跟著進了城。當了一輩子庄稼人,故土難離,而最無奈的是,誰都回不去了。
「現在人素質高了,衛生比以前好多了。」陳阿姨說,以前總會有些人不自覺,方便完不沖水,她好意提醒一下,結果就是一通白眼,而最近這幾年情況越來越好,大家越來越自覺,打掃廁所的工作也好乾了不少。
陳阿姨所說的改善其實是市民對於他們公廁工作的認可,這種無形的尊重最感人,也讓管理公廁的工作人員看到了自己的價值。最近,讓陳阿姨印象最深刻的是,公廁旁邊有個公交場站,很多公交司機到公廁來方便,有幾個司機每次來,都會給老兩口帶點饅頭或者花捲。「他們說,看我倆整天在廁所打掃衛生,挺辛苦的,給我倆帶點吃的,省的俺們去買了。我心裡就覺得特別暖和。」陳阿姨說。
老兩口的休息間里,有一台電視機,是老人唯一的娛樂設施。每天晚上,夏廣傑師傅總會守在電視機前,看會兒新聞節目,這是他一天中最悠閑的時刻。夏廣傑師傅說:「庄稼人不覺著這活兒臟,我們把這當家看,只不過這裡的廁所面積大點。」(完)


TAG:減法日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