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高宗給岳飛的親筆信,寫得真親熱,乾隆都表示不解
「卿盛秋之際,提兵按邊,風霜已寒,征馭良苦。如是別有事宜,可密奏來。朝廷以淮西軍叛之後,每加過慮。長江上流一帶,緩急之際,全藉卿軍照管。可戒飭所留軍馬,訓練整齊,常若寇至,蘄陽、江州兩處水軍,亦宜遣發。如卿體國,豈待多言。付岳飛。」
《付岳飛》,17行,99字,宋高宗趙構的手札,亦稱《賜岳飛批剳卷》,現藏台北故宮博物院。
這個手札書於宋紹興四年(1134)八月,這一年高宗趙構27歲,皇帝已經當了7年;這一年岳飛32歲,官封清遠節度使,第一次北伐大勝,聲威正盛。
而就在一年前,高宗還御筆親書了「精忠岳飛」四字,並安排做成旗子,岳家軍所過之處,「精忠岳飛」大旗招展。
高宗恨不得告訴全天下,這是朕的心腹愛將,頂樑柱!
「風霜已寒,征馭良苦。如是別有事宜,可密奏來」,《付岳飛》手札起首先對岳飛的征戰之苦表示慰問,同時給他個特權待遇:天冷了,同志們辛苦了!哥們兒你要是有事,直接私信我!
然後說了點掏心窩子的體己話,「朝廷以淮西軍叛之後,每加過慮」,淮西軍叛可是給朕做下病了,想著都哆嗦!哥們兒,「長江上流一帶,緩急之際,全藉卿軍照管」,長江一帶可就全交給你了,咱們的半壁江山就靠這了。你先訓練好水陸兩軍,準備把洞庭楊幺那幫匪患先滅了。
「淮西兵變」史稱「苗劉兵變」, 高宗上台後罷免了主戰的李綱,重用宦官王淵。苗傅、劉正彥不服,聯手叛亂,殺死了王淵,逼高宗讓位。劉光世、韓世忠、張俊等聯名勤王,殺了苗劉,高宗才得複位。
禁軍逼宮,你可以想像高宗以武裝部隊會有多擔心。這當口還得對岳飛這麼推心置腹,軍權盡放,除了順勢之外,也說明君臣處得確實不錯。
高宗最後說了一句「如卿體國,豈待多言」,相信,也希望你能體念朕意,不多說了,響鼓不用重鎚。
一個無比信任倚重,一個極其勇猛善戰,此時正是君臣關係最好的一段時光。誰會想到,1142年1月,7年多後,高宗毫不猶豫地殺掉了岳飛、岳雲和張憲。
許多年後,這張《付岳飛》落到了乾隆手裡,這位爺就對君臣反目表示了強烈的不解。
乾隆先是按慣例噼里啪啦一通蓋戳——「乾隆鑒賞」、 「三希堂精鑒」 、「古稀天子」、「宜子孫」、「八征耄念之寶」、「太上皇帝之寶」……
摁完了意猶未盡,詩癮犯了,這位清高宗在宋高宗手札左上角題了首順口溜:「飛白精忠早賜旗,霜寒又厪上流師。本來原是腹心託,十二金牌意若何。」
書札後面左下角這個像「伍」字的小戳,是宋高宗的「個性化簽名」花押,解讀為「人中王」,他爹徽宗趙佶的也愛這麼玩,花押是「天下一人」。
身為皇帝,自然 「人中王」富貴無比、老子「天下第一」,爺倆玩得都挺花哨,可要是整天胡拆亂來,把「天」折騰沒了,最終會變「一下人」。
趙佶這位「天下一人」就成了金國的階下囚,和兒子宋欽宗以及后妃、子女等三千多人被一鍋端到了北國,終死他鄉。
宋朝300多年,沒殺過一個文臣,簡直不可思議,武將們的腦袋就沒那麼牢固了。
「陳橋兵變,黃袍加身」,憑著一根盤龍大棍起家的宋太祖趙匡胤很害怕別人跟他學,特不希望手下人像他這麼英勇善戰,上以後做的第一件「實事」就是第一時間撤銷「殿前都點檢」這個職位,他老哥造反前就是周朝的殿前都點檢,太危險了這個官!
按趙匡胤的說法,文官再壞,不過就是撈錢,但一百個文官貪贓所造成的後果,也不如一個武官造反。皇帝寶座還沒坐熱,趙匡胤又玩了招「杯酒釋兵權」,老趙仁慈,讓能打的那幫老兄弟都回家養老去了。
趙匡胤定下了大宋「與士大夫共治天下」的基本國策,宋代中央收奪兵權,地方上派文官理事。別管是部隊的高級幹部,還是地方行政長官,重要位子全部使用文臣,能力差點兒力氣小點兒都沒關係,這位紅臉大漢最看重的是「一顆紅心」。
老趙還立下了「不殺士大夫及上書言事人」的規矩,宋朝敢瞪著眼跟皇帝對著乾的文臣太多了,反正掉不了腦袋,頂多發配海南島。
武將要是皇帝瞅你有點鬧,那就不太妙。
(圖片來自網路)


TAG:愛情詩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