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中有愛,行中有善
溫和待人,友善處事
心中有愛,行中有善
口中有德,目中有人
其實,想要幸福很簡單
1/8
人生在世,彈指年華,
心之所足,大於物外,
物助心寬,非物惑心迷。
心若不動,人不妄動,不動則不傷;
如若心動,人則妄動,傷其身痛其骨,
於是便體會到世間諸般痛苦。
恬靜淡泊,是每個人都嚮往的境界,
但實際生活中,又有幾個人能夠真正做到。
話又說回來,心不動的那是死人,
一個正常的人,活著一輩子,
怎可能寡淡如水?
只不過,擾攘俗塵,
亦是需要行走其間的智慧。
其實,想要幸福很簡單,
口中有德,目中有人,
心中有愛,行中有善。
2/8
人這一生,須練就兩項本領:
一是說話讓人結緣,
二是做事讓人感動。
不注意口德、出口傷人的人,
往往就像釘在牆壁上的釘子,
待悔悟時想要拔下釘子,
牆卻永遠留下了疤痕。
正如你捅了別人一刀,
不管你說了多少次對不起,
那個傷口永遠不會消失。
語言切勿刺人骨髓,戲謔切勿中人心病。
惡語傷人六月寒,而良言一句三冬暖。
3/8
修鍊口德,就是修鍊自己的氣場,
面責人之短,人雖不悅,未必深恨。
背地言其短,令人不悅,懷恨甚深。
不必說而說,是多說,多說易招怨;
不當說而說,是瞎說,瞎說易惹禍。
虛言取薄,輕言取侮。
對失意者,莫談得意事;
處得意日,莫忘失意時。
喜聞過者,忠言日至;
惡聞過者,諛言日增。
不知而說,是不聰明;
知而不說,是不忠實。
君子言簡而實,
一身正氣才能好運多多。
口德好才能運勢好,
運勢好才能少走彎路,多些成就。
4/8
目中有人,就是要走出自我的小天地,
將心比心,坦誠相待。
目中有人才有路,心中有愛才有度。
眼是一把尺,量人先量己;
心是一桿秤,稱人先稱己。
挑人過錯,自己也有不完美;
責人短處,自身也有缺陷。
金無足赤,人無完人,
眼睛不要總盯人是非,
更要學會敬仰他人。
一個人的寬容,來自一顆善待他人的心。
一個人的涵養,來自一顆尊重他人的心。
一個人的修為,來自一顆友善謙和的心。
5/8
當一個人的心中充滿博愛,
你就會發現其眼神也會流露出和善。
嚴寒之中,星星之火,也能溫暖人心;
乾涸之時,滴水之愛,亦可感動天地。
慈是平和的心態,德是委屈時的包容,
善是逆境中的援助,
愛是對他人的奉獻。
愛能讓貧者富裕,讓弱者剛強;
使生命長青,使死神卻步。
愛別人,就會被別人所愛。
這個世界因愛而溫暖,
因愛而美好。
6/8
因為心中有愛,所以行為自善。
積德雖無人見,行善自有天知,
善良是一切修養之始。
擁有善良美好的品質,
就像給自己穿上了盔甲,
可以幫助自己抵擋邪惡,
亦可以給別人帶來溫暖。
善為至寶,一生用之不盡;
心作良田,百世耕之有餘。
7/8
自古以來,就有「勿以善小而不為,
勿以惡小而為之」的教誨,
佛道又言:「眾善奉行,諸惡莫做。」
很多時候,傷害別人就等於傷害自己,
幫助他人亦是自己積功累德。
不驚擾別人的寧靜,就是慈悲;
不傷害別人的自尊,就是善良。
人活著,發自己的光就好,
不要吹滅別人的燈。
佛家有道,今天你若害了他人,
明天或許你就會被他人所傷,
因果終是循環。
8/8
善乃是人格的一種實現。
行善流芳千古,作惡遺臭萬年。
做人,就應該口中有德,
目中有人,心中有愛,行中有善。
溫和待人,友善處事。
禮發於誠,聲發於心,行出於義。
相信,只要從真誠開始,
每一種善舉都將刷新你的心境,
給你帶來不一樣的人生境界,
不一樣的因緣際遇。
一、孟子「性善論」的主要內容 「性善論」是孟子思想體系中的重要部分。它大體包括以下這樣的內容:
(一)人性是善的。孟子曰:「水性無分於東西,無分於上下乎?人性之善也,猶水 之就下也。人無有不善,水無有不下。」[1] 就說明善是人的本性,就如同水向下流一樣平常。孟子講到,「惻隱之心,人皆有之;羞惡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仁義禮智,非由外鑠我也,我固有之也,弗思耳矣。」[2] 孟子不僅把心限定在善良和道德範圍內,而且認為這個「心」是人人固有的。這就是孟子所說的「惻隱之心,人皆有之;羞惡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仁義禮智,非由外鑠我也,我固有之也,弗思耳矣。」
(二)性善是人和動物的根本差別。也就是說人之性應該是「人之所以異於禽獸者」。孟子說:「人之所以異於禽獸者幾希,庶民去之,君子存之。」[3]人與禽獸相異的地方很少,庶民把這些相異的地方去掉了,只有君子注意保存。又說:「人之有道也,飽食、暖衣、逸居而無教,則近於禽獸。」[4] 孟子談的人性,主要是在人與動物相區別的層次上講的。他認為人性是人之所以為人而與禽獸相區別的特性,這種異於禽獸的人性就是人作為「類」而與其他「類」的本質區別所在。 孟子認為,人生來就有耳目口鼻四肢和仁義禮智之心。
身與心都是人與生俱來的東西。對於人的耳目口鼻四肢和由此產生的各種物質欲求,孟子淡然視之,認為這只是人的自然屬性,是一種生存本能和生理需要.並非人的本質屬性,憑此並不能把人與禽獸區別開來。只有人的心理需要和社會屬性才是人的本質屬性.正是它們使人真正脫離了動物界而成為天地間最高貴的存在。所以,孟子說:「君子所性.仁義禮智根於心.其生色也眸然.見於面,盎於背,施於四體,四體不言而喻。」意思是說,君子所得自天的本性,仁義禮智深深植根在他的心.中,它生髮出來的神色溫潤清和.表現在顏面.顯露於肩背.遍及到四肢,四肢一動作.不待用言語說明,人們一看便知道了。
這表明,孟子所講的性善是就人的本質屬性而言的。具體地說.性善的內容就是人生而具有仁義禮智這四「心」.四「心」是性善的根本標誌,每一「心」都縣人夕所以為人的必要茶件.缺一而不可。
(三)人的善性體現為惻隱、羞惡、辭讓和是非四心。孟子又稱之為「不忍人之心」。四心即仁義禮智這「四端」。「惻隱之心,人之端也。羞惡之心,義之端也。辭讓之心,禮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孟子講到:「人之有四端,猶其有四體也。」因此可得出,他認為四心或仁義禮智「四端」猶如人的身體是人本來就有的。存其心,養其性,所以事天也」。
那麼,如何才能使「四端」「擴而充之」以至性善臻於完備?孟子認為,首先要有從善如流的主觀願望。他說:「舜之居深山之中,與木石居,與鹿豚游,其所以異於深山之野人者幾希,及其聞一善言,見一善行,若決江河,沛然莫之能御也。」(《孟子·盡心上》)孟子認為,要想成為堯舜那樣充分實現性善的人並不困難,只要願意「服堯之服,誦堯之言,行堯之行,是堯而已矣」(《孟子·告子下》)。


TAG:赤峰人愛家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