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化 > 抗倭英雄唐順之論拳,對當今習拳者大有益處!

抗倭英雄唐順之論拳,對當今習拳者大有益處!

【編者按】唐順之(1507-1560年),字應德,一字義修,號荊川。漢族,武進(今屬江蘇常州)人。明代儒學大師、軍事家、散文家,抗倭英雄。正德二年十月初五出生在常州(武進)城內青果巷易書堂官宦之家。嘉靖八年(1529年)會試第一,官翰林編修,後調兵部主事。當時倭寇屢犯沿海,唐順之以兵部郎中督師浙江,曾親率兵船於崇明破倭寇於海上。升右僉都御史,巡撫鳳陽,1560年四月丙申(初一)日(4月25日)至通州(今南通)去世。崇禎時追謚襄文。學者稱「荊川先生」。

網路圖片

明朝人唐順之論拳曰:

拳有定勢,而用時則無定勢。然當其用也,變無定勢,而實不失勢,故謂之把勢。做勢之時,有虛有實,所謂驚法者虛,所謂取法者實也。似驚而實取,似取而實驚,虛實之用妙存乎人。

【闡釋】

此文開篇便論述拳術功夫的練用有別。即練拳有一定之勢,內以練自身內之機制,外以明攻防招法之要領,變化運用的法則、規矩和規律。內外雙修,以備技藝精熟而能用於攻防。而所修鍊的拳勢在用於攻防較技時,則隨彼意而用之,千變萬化無一定之勢。而不失勢,即不失中正安舒、上下相隨、動變平衡、相機而用的攻防之拳勢。能做到攻防變化拳勢之用不失勢的藝境時,可謂「把勢」功夫。把勢,就是有在攻防較技中能通靈至變的功夫,即現代人所說的「形斷意不斷,意斷神連」的生生不已的功夫藝境。

在較技攻防的具體實戰中,攻防之拳勢要有虛、實的區別。即有虛有實之用,才為攻防變化用招之功夫藝境。所謂的「驚法者虛」是指虛張聲勢,驚嚇對手的拳勢,是虛招,現名為「引手」。能用虛招而對手又不知為虛招時,才見虛招之法確是實實在在的功夫手。所謂的「實招」,就是拿、打、踢、摔實取而用的招法。實取之招法乃體現的是攻防技術掌握、運用的功夫藝境,是一個拳手的實際較技能力。故虛、實拳勢的運用是衡量一個拳手較技實力的綜合標準。只有勢正招圓,才見虛實手之妙用。

在雙方攻防較技的變化中,常存在拳勢的「似驚而實取,似取而實驚」之手的虛實變化運用。正因為如此才有「拳亦以詐立」的說法,才能使對手不知我之真意,不知我的拳勢之虛實,而我卻能虛招拳花一片,實取拳打一線來戰勝對手。

因為在較技中,我做勢為驚法的虛招,對手不防,變成實取之勢而用,可立見效果;我做勢為實取的招法,對手有備而防,我即將實取之招變成虛招而用,便可保證不失勢。由此可知,除自身要有立如平準、活似車輪、中土不離位的內在功夫機制外,又要充分運用拳勢的虛實招法變化,才能保證「變無定勢,而實不失勢」的「把勢」功夫的實施。

拳勢的「虛驚實取」之法有如此妙用,而能掌握虛實之法並運用得精熟,全憑習拳者自己之用心了。兵家諺云:「運用之妙,存乎一心」。同樣適用於拳法。

唐順之為了讓習拳者明白拳勢攻防時的「虛驚實取」之能力如何而來,又接著論述了練、用之方法。

曰:「手技欲精,欲多,用欲熟,欲駛,欲狠。兩精則多者勝,兩多則熟者勝,兩熟則與狠者勝,教者備,幾可較敵。」

,雖說手技要精,實乃指閃、展、騰、挪、拿、打、踢、摔八法中的各種攻防招法都要精。前人在《交手法》一文中說:「明了三心多一力,明了三節多一方,明了四梢多一精,明了五行多一氣、明了三節,不貪不歉,起落進退多變化,三回九轉是一勢,總要「一心為主宰。」「樞得環中,應變無窮。」都是對技法要精的具體論述。

「手技欲精」是廣泛而言的。如他人不會的我會,他人不知的我知,他人會的我要精純,他人知道的我要知其來龍去脈,這才是「手技欲精」的真意。能做到順遂用招,粘走相生,分毫不差;人不知我,我獨知人,善變無形又無窮,不疚而速得真宰,可謂是手技精吧!

,在手技精的基礎上要廣知多求。諺云:「一方拜師,八方學藝。」就是指對拳術的理法術功要多知多懂多想和多技多才多藝。如明白了閃展之法,還要明白趨避、伸縮、開合、束展、進退等多種閃展的技法;如具體的攻防招法要多知、多懂、多用,防守要知道壓、攔、搬、分、提、托、摘、攉等多種技法,攻擊要知道直、刺、圈、劈、崩、靠、截、斷、橫、炮等多種打法;各種攻防招法相互變化,達到「一手拆八手,八手破一招」的藝境。總之,只有有了手法、身法、步法的周身一家之用招,才能有無形無窮的變化之用。此「多」是在「技法精」的基礎上而說的,如此才最有實用價值,沒有技法精,招法再多,也屬無用。

,是指「用」要純熟。因為較技時攻防用招之變化,亦不容思慮,思慮則寸步難行。故前人認識到這一點,就提示了很多能純熟用招攻防的方法。如拳不離手,曲不離口;拳腳要常踢耍,算盤要常撥拉;等等。所謂熟之用,就是在較技時能夠順勢而變,隨勢而用,因勢而發,自自然然,順遂為法。但要知道,在熟手、好手、巧手、妙手、神手五種層次功夫藝境中,又有各自層次功夫藝境的「熟」與「不熟」。所以說,用欲熟,是修鍊傳統拳術攻防之道由始至終都要追求的藝境。

,是行招用手及時到位、恰到好處的概念,有人認為是「疾速」,而此「疾速」的解釋應是「不遲緩」。自身內部各器官動靜有序,皆不犯「遲緩」之病,與對手攻防用招,亦不犯「遲緩」之病,便是「駛」的概念。故在談疾速用招攻防時,指的亦不是絕對速度,而是指與對手運動的相對速度。傳統拳術攻防之道解決「速度」的法則是,「意在人先,形隨其後」,故有同動速變之藝境可求。即你來我往,便是「同動」的精髓處;「退取速則遲,進取遲則速」乃是同動速變的具體運用方法,這樣解釋,才是「駛」的真諦。

如果認為「嫂」即是疾速,疾速就是急招快打,且若認為只要急招快打就能勝人,就是片面的認識。因為,傳統拳法運用的基本概念是「近打遠」,不是「快打慢」,否則,就不會有「急則急應,緩則緩隨」的用招法則了。

古人「嫂」的概念,是指相機之動,莫要遲緩,拳術攻防中的搶機奪勢是要有一定速度的,也是在「意在人先」的前提下完成的。而這搶機奪勢的速度之運用,要無過不及、恰到好處才見功夫,才見效果。通過上述分析,理解前賢論「嫂」的運用,知道拆拳用招時「不遲緩」便是了。如有人認為是「疾速」,也是恰到好處,這乃是正確的認識。

,是「不假」的意思,堅決、果斷、不留情面,非兇狠殘忍之狠,非狠心之狠。狠,不是快,不是猛,而是動不容情的意思,因為稍容情面,用招不狠,人立我跌。狠,一方面言說自身的攻防能力,一方面是指施招用手時該出手就出手,果斷,堅決,不犯遲疑之病。總之,不是發狠心之狠。如果施招用手發狠心,必定產生太過之病,反有被對手利用而失敗的可能。「善戰者不武」,就說明了狠不是狠心。在拳術較技的實戰中也可以體會到,快速用招出手而又發狠心必然會心浮氣躁而頭重腳輕、氣喘胸悶,時處此狀況,自己已有如「敗」相,何能言打呢?所以,理解前賢論手搏之五法,應以「技精、法多、熟用」三法為根本,只有具備了此三項功夫藝境,才能更好地掌握攻防節奏之快慢,才能更好地運用「虛驚,實取」的虛實之變化,才能及時、果斷、堅決、不留情面地給對手以狠狠的打擊。

網路圖片

下面我們再看唐順之是如何認識此五法的輕重關係的,這對習拳者大有好處。

唐順之說,兩個手技精的拳手一起較技,而功防招法變化多、技法多的拳手易勝;兩個拳手的手技之精,變化之多,技法亦多而相當時,同場較技是手技精、變化多、技法多而又運用熟練的易勝;而兩個手技精、變化多、技法又多而又同樣熟練的拳手同場較技,出手用招疾敏快捷者易勝。此疾敏快捷者,是指出手用招的切機適度,不犯遲緩而言;同樣條件,用招出手堅決、果斷而準確的勝。

通過上面的論述可以知道,前賢論拳強調拳術功夫中手技要精,變化方法、攻防技法要多,運用又要純熟,只有在此基礎上,才能談快、速、狠的用法及發揮其應有的作用。

現代人育拳,必談及發力,而在唐順之論拳的始終,即練和用及相互比較,絲毫沒有談到發力的問題,只說了「實取」二字,而實取又只有與虛驚之法相互配合而用,才能戰勝對手;在談「勢」時,論到用時「變無定勢,而實不失勢,故謂之把勢」,也未談及發力的問題。是唐順之不知道發力、不懂發力嗎?不能這樣理解。因為,發力的問題在拳勢之中已然存在著,只要把握好相機用勢之勢,發力已在其中。其實取就是此勢。前賢研究拳術攻防之道時,總以拳之勢而論,勢成者,即實取之勢成者,發力已完成了,以勢論用,故不見有發力之說。

而今人論拳,卻以發力言勢,雖自練時,自覺發力有勢,而在與人較技運用時,不能「勢正招圓,圓機活法」,又做不到「變無定勢,而實不失勢」的把勢之功夫,身內無「伏機」之機制,故發人不出,反被人制。因其將拳勢和發力本末倒置了,以此方法修鍊傳統拳術攻防之道,怎能練出把勢的好功夫來呢?

故應研究拳勢功夫,發力問題自會迎刃而解了。

習拳者能夠自覺地按「手技欲精,法欲多」,運用又純熟,把握好戰機,用招出手果斷、堅決、不留情面地循序漸進,自然能在較技中有虛有實,並有似驚實取、似取實驚的妙用,運用自身變無定勢之功夫和不失勢之藝境,必然攻防招法善變無形又無窮,不疾而速得真宰,必能把握戰機而時時處處佔有利之勢,這就是傳統拳術攻防之道的拳腳把勢功夫說,是「舍此無二途」的。

雖然現代散打選手依此論而修,依此論而練,但能得此論之真諦者少見也。如散打比賽中,常出現出拳擊人未中,自己跌扑在地,用腳踢出,對手閃過,自己卻掉倒在地的現象,皆為不知「變無定勢,而實不失勢,故謂之把勢」的功夫藝境所指為何,雖然以手技欲精,欲多,用欲熟,欲嫂,欲狠的五法為用,但未明此五法精髓及其內在本質的聯繫。

唐順之最後說:「數者備矣,乃可較敵。」明確地提出了一個拳手只有達到手技精,法多,運用純熟,而明變化節奏快慢,再知果斷、堅決、不留情面的穩准之用招,才具備與他人對陣較技的功夫。由此可知,現今散打比賽時,拳手參賽資格的首項是「體能」,這是考慮運動員的安全。但作為一個散打運動員和管理部門,千萬不要忽略對拳術攻防技能、智能、武德的考核,否則,散打將成為鬥力的競賽。但如何處理好技能、體能的關係,是每個習拳者、散打教練和管理都門不可忽視的問題。只有提出調整計劃,給予正確的引導,而使散打運動向「技精、法多,應用純熟」的方向發展,才能最終體現傳統拳術攻防之道的民族特色。

文/馬國興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武極 的精彩文章:

中年人練什麼拳好?

TAG:武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