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一件中國在近代扔掉的寶物,卻造就了日本的強勢崛起!

一件中國在近代扔掉的寶物,卻造就了日本的強勢崛起!

自從鴉片戰爭後一聲炮響,號稱天朝的大清王朝,對外戰爭的主旋律就成了一個詞:挨揍!

但雖說挨揍的是大清,但經常感到疼的,卻只有清政府。

比如第一次鴉片戰爭時,英軍殺到哪裡,好奇圍觀群眾就常跟到哪裡。

二次鴉片戰爭的情況更雷,英法聯軍剛殺進北京,京郊群眾都熱情高漲的搶了圓明園。

這座萬園之園與其說是被燒光,不如說是被老百姓撿洋撈似的拆光。

如此奇特景象,也無怪英國政府會這樣為侵略行為辯解:我們只是替他們的老百姓去教訓一下清政府。

為啥會這樣奇特,歸根結底還是教科書里那句大實話:腐敗無能的清政府不得人心。但饒是如此,卻真有一場戰敗,結結實實到了舉國沉痛的地步:甲午中日戰爭。

這場戰爭敗的有多沉痛?不但朝野一片憤怒,民間更滿滿哀鴻。賠上老臉跑去馬關屈辱求和的李鴻章,剛回到天津就被沿街老秀才扔爛蘋果。李鴻章的老部下,退休在家歡度晚年的原台灣巡撫劉銘傳,更是氣得嘔血數升,含恨離世。

《馬關條約》

是年京城科舉大考,上千愛國學子更拼上功名不要,集體罷考請願,只求大清變法自強,演出了中國千年科舉史上熱血澎湃的「公車上書」事件。

就連那年月「下九流」的梨園藝人們,也都各種悲憤。

崑曲名丑楊鳴玉的一幅絕命對聯尤其名流千古:楊三已死無蘇丑,李二先生是漢奸。

比起一二次鴉片戰爭喪權辱國後,清廷舉國上下依舊不可救藥的自大麻木,甲午戰敗,卻真真正正令舉國各行業階層集體悲痛。不但因為被打的慘,賠的錢多(兩萬萬白銀),割的地盤太多(台灣澎湖列島),被生生狠斬了一刀。

可比這肉痛更不甘的,卻是心痛:為什麼我們會敗給日本?

自從一二次鴉片戰爭恥辱戰敗後,雖說舉國麻木依舊,但知恥的清政府,其實也很勇:三十年洋務運動,一群洋務名臣自強求富的口號震天響,賣力建工廠造洋炮練新兵。

像號稱亞洲第一的漢陽鐵廠和世界第六的北洋水師,全是賬面上的輝煌成果。

誰知甲午開戰,所謂輝煌成果,從海戰到陸戰,齊刷刷敗得乾脆。這就好比一個曾被流氓欺負的苦孩子,三十年里卧薪嘗膽,苦修武功,總算練出一身漂亮肌肉。

剛剛自我感覺良好,卻還沒等到一雪前恥,就被鄰家昔日看不上眼的小弟黑虎掏心打翻,沒癒合的傷口上,活活給補上深深一刀。才知道先前的漂亮功夫,全是虛胖。

如此痛徹心扉,以至於大清當時,著實舉國追問:為什麼?

相關的原因,從中國到日本的專家,都總結了很多。以至於直到今天的課堂上,還是中學歷史考試的重點。

但有一個日本人總結的離奇原因,卻一直說的不多。

早在日本明治維新開始前,日本思想家佐久間象山,就堅定認為日本一定會贏:因為撿到了一件來自中國的絕世法寶。

而當代日本著名作家井上靖,同樣也持這觀點:日本能夠成為近代亞洲唯一一個走上獨立發展道路的國家,首先要歸功於這件法寶。

正是中國清代思想家魏源寫就的一本奇書:《海國圖志》!

日本人與《海國圖志》的緣分,起自1851年長崎港的深夜。這一天的具體日子,日本各種史料說法各異。但發生的事情,卻堪稱雞毛蒜皮:一艘來自中國的商船,在長崎港被日本海關工作人員查出了違禁貨物。雖經一番爭吵交涉,卻還是被嚴格執法,全數沒收。

這本書在日本的火熱程度,現代人看幾部日劇就能熟悉:在各種反映日本近代生活和大事件的日本電視劇中,捧著一本《海國圖志》縱論古今,是電視劇中時常出現的橋段,也是那時日本人的流行風尚。在這個歷史問題上,他們十分認賬。

認賬的原因,是因為無可否認的鐵的事實:這本看似怪異的書中,珍藏著讓日本崛起的強大力量。

後來伊藤博文高調訪華,被求教中國該怎樣向日本學習,還不忘了哭笑不得的補刀:問我幹啥?看《海國圖志》去。直到此時此刻,清朝人才知道,他們白白閑置了一件怎樣強大的寶。如梁啟超那句心塞的吶喊:大清自己走寶,卻益了日本。

區區一本書,會有多大的殺傷力?日本人的回憶是:相當巨大。

但是在相當多日本史學家甚至政治家眼裡:這個時日不可考的小事,卻是日本歷史浴火重生的開始。因為那批被查禁的貨物中,就有三本《海國圖志》。

在日本海關工作人員眼裡,這本書記錄的內容,都是外國稀奇古怪的事,好些語句還十分大逆不道,連日本人當時像妖怪一樣看的天主教都誇,簡直非主流。

作者魏源,雖說是個舉人,可比起當時日本人熟悉的中國名家,真箇也叫不入流。

這樣一本毫無亮點的處理書,起初日本人也沒在意,照規矩充公了事。

誰知奇特的事情,卻接二連三的發生了。

從這一夜開始,這本看似普通的書,彷彿一塊包藏神奇力量的魔法石般,開始源源不斷的爆發強大的魅力。

從政府工作人員,到上流社會的貴族,乃至是民間的武士學者,但凡識字的日本人,只要拿過來隨便翻幾眼,立刻就被深深的吸引住,然後瘋狂的為之痴迷。

於是這本普通的書,起先只是在貴族圈裡悄悄流傳,後來竟火熱傳遍,各階層的日本人更是奔走相告,人人都要先睹為快。

但凡有點關係門路的,都是不惜千金托關係走門路,就為能借來看幾眼。很快就有了手抄本,在民間靜悄悄的流傳。

更有人冒著生命危險,劈波斬浪偷渡中國,只為求得一本正品原版。

等著三年以後,又一艘中國商船造訪長崎港,又被海關人員一口氣查出了二十多本。但比起上次的如狼似虎,這次日本海關的態度,卻是格外恭敬溫暖:開個價吧,政府收購了。

因為一直禁這書的日本幕府,此刻終於想開了:民間越傳越熱,怎麼禁也禁不住。還不如政府直接引進翻譯,總算也能大賺一筆。

於是,日本官方翻譯的日語版《海國圖志》,正式出版發行,果然一上市就引發火熱搶購潮,沒多久就被搶購一空。

之後的五十年里,先後再版的十次,價格連年飆升,卻依然怎麼賣怎麼活,輕輕鬆鬆就把錢掙。堪稱整個十九世紀歷史上,日本的天價暢銷書。

後來伊藤博文高調訪華,被求教中國該怎樣向日本學習,還不忘了哭笑不得的補刀:問我幹啥?看《海國圖志》去。

直到此時此刻,清朝人才知道,他們白白閑置了一件怎樣強大的寶。

如梁啟超那句心塞的吶喊:大清自己走寶,卻益了日本。

而其背後的深層原因,是一直以來清朝政府統治階級的盲目自大,讓國人的思想局限性加劇,讓中國在變強的路上越走越遠。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微觀大歷史 的精彩文章:

人會為親人的逝去難過多久?劉愛蘭因為劉胡蘭的犧牲曾七天不吃不喝

TAG:微觀大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