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書畫 > 屍』與『乇』的演變歷史

屍』與『乇』的演變歷史

欸乃

 玄門琴韻

郭關 

00:00/00:00

古琴減字譜的右手指法中,大指向內向外的兩個指法,一稱劈(擘),一稱托,這兩個指法的減字是「屍」和「乇」。

然而,同一琴曲在琴譜上相同的部分,在早期的琴譜上標註的「屍」和「乇」與後期及現代的琴譜上相反。已故上海琴家姚丙炎先生曾明確提出,明代譜本中的「屍」和「乇」與清代相反。那麼這種轉變是什麼時候開始?為什麼會有這種轉變呢?

實際上,在明代琴譜中,擘的指法是向徽外彈出,托的指法是向身內彈入。

以《太音大全集》為例,《太音大全集》原刊於明永樂十一年,原名《太古遺音》,是明代早期琴譜之一。在《太音大全集》中,圖示中的文字是「擘譜作『屍』托譜作『乇』甲肉相半向外出弦曰擘向內入弦曰托凡用指向身曰內曰入向徽外曰外曰出余仿此」。

明代《風宣玄品》

幾乎所有的明代琴譜都是按照《太音大全集》中這種解釋來解說「擘」和「托」的,但是在明代的琴譜中,也有記錄錯誤以及個別例外現象。

同樣在《太音大全集》中,對於擘和托的解釋有相反的說法。在「辨指」中為「琴譜雲凡大入曰擘出曰托」,這個「出入」方向的說法與書中緊接其後的圖示部分中的文字描述剛好相反。再參考明代其它的琴譜,可以認定《太音大全集》中「辨指」的文字部分是有誤的。

擘與托的演變

翻閱《琴曲集成》,查找「屍」和「乇」彈弦方向發生改變的情況,基本上是在清代早期康熙年間。以找到的兩個譜本為例:

《德音堂琴譜》中的記述為:

屍 擘也以大指入絃向身內彈入為擘

乇 托也以大指出絃向徽外彈出為托

清代《德音堂琴譜》

《琴學正聲》中的記述為:

擘 屍 大指甲肉相半,向身擘弦

托 乇 大指甲肉相半,向徽托弦,觀屍、托字形字義可見矣,今譜多誤

清代《琴學正聲》

擘與托彈弦方向的完全轉變,可以判定基本上不晚於雍正年間,以雍正年間出版的《五知齋琴譜》為例,譜中的「屍」和「乇」與明代的記譜完全相反,之後的琴譜也基本按照這種方式。

擘與托的字義

擘字,拼音為是分開;剖裂的意思,查看網路新華字典,有如下的例述:

乃擘青天而飛去。——唐·李朝威《柳毅傳》

撥彈琴弦的指法。用拇指抬弦稱擘。引申為彈奏。

若論彈琴擘阮,前後絕倫。——董解元《西廂記》。(擘阮謂彈琴)

《辭海》中,擘字有白居易《秦中吟》——「果擘洞庭橘」的例子。而《辭海》中的這個例子,最能描述出擘字的動作形象。試想在剝(剖)橘子的時候,大指在剖開橘子皮的動作,和彈琴時大指的此指法方向完全一致。也就是說,明代「擘」這個指法,也就是現代所用的「托」的指法,與剖橘子皮的動作方向是一致的。

由此已經可以產生出一個質疑,就是「托」無論字義還是動作形態,都與「擘」的動作方向沒有任何聯繫。反而是明譜中的「擘」的含義更符合現代所說的「托」的指法之動作形態。

托字,動作應為手心向上托捧,按明譜中的「乇」,即現代的「屍」,不同的流派動作略有差異,若在此指法彈畢時,手心略上翻,則與托字的含義有相符之處,但動作終究不會太大。

反觀《琴學正聲》中的記載,說「古謂之捋」。查看網路新華字典中,記述如下:

捋:用手握著條狀物,順著移動、撫摩:捋起袖子。捋桑葉。

用手輕輕摘取:捋取。

在上面的記述中,捋字的含義以及描述「捋桑葉」的動作,與明譜中的明譜中的「乇」,即現代的「屍」的指法方向,有更多的相似度,可以說比「托」字更貼切。但在《琴學正聲》中,「托」字的方向釋義卻已經不是「捋」字的方向了,而是向徽外了。

結語

實際上在現代的說法稱謂中,「托」與「(擘)劈」這兩個字字義與大指的這兩個動作方向,根本沒有任何關聯相似之處。

明代琴譜中的「擘托」(即「擘捋」),減字的「屍乇」,如果按現代的「屍乇」理解去彈,結果是相反的,彈奏中指法也不順(古人說指法有順逆)。包括一些組合指法,例如「歷擘」,應是食指向徽外挑出音弦,大指也是向徽外擘出,方向與食指一致。此謬誤自康雍之後,流傳即久,琴譜流傳眾多。

因此我們在彈奏古曲時要充分考慮「擘、托」、「屍、乇」在琴譜當時語境下的具體狀況,才可避免指法不順的情況。

藝術欣賞

郭關道長:生於湖南,畫家,古琴家,道教全真派道士。作品涉及書畫、音樂、斫琴、裝置等領域;曉音律、幼隨祖父習琴、喜操《幽蘭》《廣陵散》;二零零六年閉關參禪一年,出關後系統研習中觀、唯識學,畫風大變;二零一三年修道,通齋醮科儀;其曾就學於人民大學,宗教哲學碩士。作品多次參加全國美展、被國內外藝術機構及收藏家收藏。現「郭關繪畫全球巡迴展」已在台灣、佛光山、英國、加拿大、墨西哥等地圓滿舉行。台灣建立有「郭關藝術館」,長年展示郭關作品數百件。

《玉樓春曉》郭關演奏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郭關藝術 的精彩文章:

吳昌碩新奇臨《石鼓》

TAG:郭關藝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