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好奇,這些小小年紀就做飯的孩子

好奇,這些小小年紀就做飯的孩子

「三個名姬」

是《知音》雜誌三名首席記者的個人公眾號。

這是我們的第36篇文章

日本的千惠身患乳腺癌。

最後的時光,她想給5歲的女兒花子留下最好的東西。

想來想去,她決定手把手教女兒做飯,

雖然女兒只有5歲。

她說:花子,會做飯的孩子到哪裡都能活下去。

這是母女最後的約定。

千惠離開人世後,

5歲的花子遵守約定,每天為自己做飯。

還為沉浸在喪妻之痛、無法自拔的爸爸準備便當。

(「吃之前一定要看哦!這是阿花做的,給爸爸做了米飯和小菜」。)

那段歲月,對這個家庭來說,如此艱難,

卻因為花子的晚餐而變得有希望。

如果不是花子這樣的特殊家庭,

孩子有必要早早學做飯嗎?

我大約7歲時,第一次獨立下廚,給自己下了一碗餛飩皮!

那是一個周末的早上,我醒來時家裡沒人,我媽去買菜了。

我看到櫥櫃里的混沌皮。餓得發慌,我就自己開火,燒水,把餛飩皮丟進去煮了一大海碗出來,也分不清熟沒熟,

加了一勺醬油就呼啦啦吃了下去。

等我媽買菜回來,並沒有感到很驚訝,

而是一臉疲憊地在灶台旁邊的小板凳上坐下來,說:「我累得做不動了,給我也照著你這玩意做一碗。」

我一聽就來勁了,幾分鐘時間又造出了一海碗。我一邊看著我媽吃,一邊不停地問:「好吃嗎?好吃嗎?好吃嗎?」

我媽壓根不懂現在家長們善用的那些誇張鼓勵法,

她老實回答:「還是有肉的餛飩好吃,你這碗餛飩皮,只能說,吃了不餓!」

這話雖不算鼓勵,但對我來說也足夠了。

後來我又相繼學會了技巧性特別高的鐵鍋爆米花:菜市場買回干玉米粒備用;冷油下鍋翻炒玉米粒;待到第一顆玉米粒蹦起來變成爆米花時,迅速蓋上鍋蓋……

「噼里啪啦!bong!bong!bong!」

「嗨,你個小丫頭又在搞什麼!」

只見從走廊盡頭衝過來一位鄰居(當時我家住集體宿舍,每家每戶都在走廊上做飯),他一邊用手指著我讓我趕緊停下來,一把將我從墊腳的小板凳上拎了下來。(我一向是鄰居眼中的危險分子)

我拚命掙扎,用殘餘力量掀開鍋蓋!

「哇!你可以呀!」鄰居眼睛都亮了。他看見了一鍋雪白的爆米花!

那個時候,微波爐估計還沒有發明。電影院也還在賣兩毛錢一包的瓜子。

鐵鍋爆米花絕對是高級中的高級。這位鄰居雖貴為校長(廠辦小學),也只在電視里見過爆米花。

我終於被他放了,開始不緊不慢地盛起爆米花,然後在鍋里加了一點點水,又放下兩勺糖,用鍋鏟慢慢劃開,直到糖全部融化,變得粘稠。接著,把爆米花倒回鍋里,翻炒幾下。

糖汁均勻黏在爆米花上,迅速凝固!

從此,我就在整棟樓紅了!

「小小年紀,就會做各種西方美食,了不起啊……」鄰居們一傳十,十傳百。我就逼著我媽天天去菜場買干玉米,來人就表演。

我覺得我骨子裡莫名其妙的一些自信,都是靠當年這些野路子積攢起來的。

等我有了孩子,我就自動默認孩子6歲開始就可以進廚房了。

基本沒有什麼循序漸進的過程。很多人都是先從打雞蛋這些開始,我是直接把菜刀遞給他。

人家挺淡定,刀一到手,胡蘿蔔就切得飛起。

接著就是幫我各種切,

當然,一次切包菜切得太有成就感,嗨過了頭,把自己的大拇指給切了一刀。

我用眼睛快速判斷了一眼,傷口還挺深。

但當時我婆婆也在家。為了不引起婆婆的心臟病,我不敢聲張。一邊暗暗安慰娃,說沒事沒事,媽媽帶你去醫院,一邊用創口貼按住娃的傷口,帶著娃迅速出了門。

那次連包紮帶換藥,花了300多塊。

好在沒有驚動全家。孩子繼續學做菜的機會算是保住了。

後來,我炒菜時,會要他幫我加作料;我尿急時,能幫我臨時翻炒一下鍋里的菜。

他很快又盯上了我的西點書,每天蹲馬桶的時候研究方子,學來了一套一套的,什麼「要想甜,先加鹽」。

一到超市就偷偷按照食譜掃貨,買個黃油,還要看是有鹽的還是沒鹽的,連酸奶油這種又貴又另類的原料,他都敢往家裡搬。

做得多了,他的手也越來越巧,打蛋清、軟化黃油都不在話下。

在我偶爾不在家的時候,他能帶著完全不懂西點的爹,做出完整的:戚風蛋糕,蛋奶曲奇。

娃7歲的時候,我已經很清楚,不管他以後考不考得上大學,混不混得好,他肯定不會餓肚子,一日三餐都會保質保量地完成。

(他的廚房樂園)

一次,我跟娃因為學習的事情發生爭執,

我河東獅吼到虛脫。

眼看著天都快黑了,我還在氣頭上,他主動跑過來說:「媽,你別生氣了,我給你去下碗麵條!」那一刻,我真的是被感動到了,我也示了弱(主要是真餓了),接受了他的道歉,坐在房間安心等他去做麵條,一眼都不去看。

真的不虧是我親生的,等我差不多聞到麵條香的時候,跑去廚房一看——真的滿滿一鍋麵條。

目測可以吃飽5個人,分量上直接秒殺我當年的餛燉皮。

我倆哈哈大笑泯恩仇!

事後我總結,孩子學會做飯不光能解決溫飽,還能用來搞危機公關。

其實,孩子能做飯,遠遠不止我一家。

我朋友圈有個娃,7歲一年級可以每天早上自己做早餐。

煎雞蛋餅,連做一個星期。因為手法不穩定,有時候是圓形,有時候是三角形,有時候是滿天星型……反正看上去天天不重樣。

他還會自己做火煮餃子。

從獨立操作的完整性來說,比我家娃還厲害。

我還有個好朋友,她家兒子更厲害,6歲還在上幼兒園大班。她媽在樓頂的小菜園勞作,他突然餓了,跟她媽說,我下去做點吃的。然後自己回家,打雞蛋,加麵粉,開火,加油!一個小蔥雞蛋餅就做好了。(好吧,雞蛋餅確實是小孩子食譜上的網紅。)

等她媽回家時,餅已經吃掉了大半。

朋友圈看到這個漂亮的蔥花雞蛋餅,大家都炸了!(主要是嫉妒爆棚)

她媽謙虛地解釋:這個雞蛋餅是分步奏學會的,從加蔥開始讓他參與,然後加鹽,然後打雞蛋……每個步奏都參與過N遍過,最終能輕鬆地一氣呵成。

顯然,這種方法比我直接給孩子遞把刀要有耐心得多。

大家可以參考。

我並不想賦予「教孩子做飯」這件事過多的意義。

以前總是聽說「最好的教育在家庭餐桌上」,我第一個反應就是,要教育好孩子,就應該給孩子做一日三餐。

後來我更深入的覺察後發現,可能不是吃的問題這麼簡單,而是帶著孩子一起走近食物的過程中,產生的自然情感鏈接,其中包括,切破手指時我和孩子在奶奶面前心有靈犀的配合,也包括一大鍋吃不完的麵條讓我倆和好如初……

正是這些「在一起」的記憶,對孩子的成長來說,是最好的陪伴。

即使,最終他們走向獨立,我們內心也會感到豐沛,不會孤單!

END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三個名姬 的精彩文章:

TAG:三個名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