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呂樹錚:掌握最新知識,不斷創新實踐——第十五屆中國冠心病介入沙龍會議主席訪談

呂樹錚:掌握最新知識,不斷創新實踐——第十五屆中國冠心病介入沙龍會議主席訪談

CCC&CISC2018

中國 北京

很多醫師依然記得,第一屆冠心病介入沙龍於2004年在祖國西南召開,200名全國的頂尖專家參會並共同參與討論。發展至今天,冠心病介入沙龍已由最初的200人增加到2000多人,影響力輻射到中國版圖的每一個角落。如今,冠心病介入沙龍會議已發展成為初級醫師的實戰課堂、中級醫師的進步階梯、高級醫師經驗交流的場所。

醫 師 專 訪

INTERVIEW

第九屆臨床心血管病大會(CCC 2018)暨第十五屆中國冠心病介入沙龍(CISC 2018)會議召開在即,《門診》雜誌記者特別邀請大會主席、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安貞醫院呂樹錚教授接受我刊專訪,全面解讀本次大會亮點及冠心病介入治療的焦點問題。

《門診》:《中國心血管病報告2016》顯示,目前心血管病死亡占城鄉居民總死亡原因的首位,農村為45.01%,城市為42.61%。我國心血管病危險因素流行趨勢明顯,導致了心血管病的發病人數增加,且今後10年中國心血管病患病人數仍將快速增長。在此背景下,您認為今後臨床醫師即將面臨的主要問題是什麼?

呂樹錚教授

心血管病死亡率占城鄉居民總死亡原因的首位,原因非常多,比較重要的原因主要有兩點:1. 居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血脂增高明顯,使心腦血管疾病的發生率增高;2. 居民壽命的延長,在醫學條件不夠發達的年代,主要以傳染性疾病為主,死亡患者大部分為年輕人,現在醫療水平不斷進步,人類壽命延長,老年人增多,且如今生活節奏較快,生活與競爭壓力都很大,導致高血壓、糖尿病等疾病發生率升高,最終導致心腦血管疾病以及腫瘤發生率升高。

鑒於心腦血管疾病患者增多,今後臨床醫師即將面臨的主要問題分為兩方面:1. 在預防方面做好宣教工作,讓大家都保證有良好的生活習慣,並讓患者充分認識到降血壓、血脂、血糖的重要性;2. 在未來,醫師可能會面臨更多危重患者,因此需提高醫師的診療水平;由於國家實行分級診療制度,三級醫院在臨床上將更注重手術技術的培養,而目前整個內科與外科系統的規培都有所欠缺,所以,未來可能會加強臨床醫師的學習與規培,讓醫師能多方位地了解患者病況。對於二級及以下的醫院而言,最重要的是提高臨床醫師的手術能力,最大限度地保證患者的生命安全。

《門診》:中國醫學科學院阜外醫院蔣立新教授等進行的China-PEACE研究分析表明,我國PCI例數逐漸增加,但總體死亡率並沒有下降,您對這一現象有怎樣的看法?

呂樹錚教授

仔細觀察該研究,會發現該研究在最開始所涵蓋的醫院中,有90%的醫院不做心臟介入手術以及心臟外科手術,能進行介入手術的醫院僅有10%;即使在後期對一些部隊醫院及中醫院進行刪減後的三千多家醫院中,也有兩千多家醫院不能進行心臟介入以及心臟外科手術,僅幾百家醫院能進行介入手術。顯然,即使行PCI手術能降低死亡率,但相對於龐大的基數而言,總體死亡率的下降也就不明顯了。所以,「行PCI手術並沒有太多益處」,是由於錯誤的數據而導致的錯誤信號。以北京市為例,從北京介入質控所統計的數據來看北京市的介入死亡率,擇期行PCI的手術死亡率為0.046%,而急診手術中急性心梗患者死亡率僅為2.3%,遠低於其他發達國家水平。就此而言,北京地區急性心梗患者的死亡率較從前明顯降低。因此,在判斷PCI手術能否降低患者死亡率的時候,不應加上偏遠地區等不能進行PCI手術的數據。

《門診》:學術會議的生命力就是不斷有新的東西湧現。而「新」的定義不僅僅是新的研究,也包括通過分享討論產生的新觀點和新方法,作為CCC & CISC的主席,請您談談今年的大會主題及其深層含義是什麼?

呂樹錚教授

CCC?&?CISC主題一直保持多年的傳承,主題主要分為兩方面:1. 為有經驗的醫師提供平台,讓他們相互交流經驗,並帶動剛接觸介入或剛踏入臨床的醫師,讓他們了解臨床上應怎樣診斷與治療。對於初學者而言,他們依賴最多的是教科書與指南,但臨床上的疾病複雜多樣,僅依靠教科書與指南無法解決臨床實際問題,為此,學習他人的臨床經驗顯得尤為重要。本次會議上,我將帶頭進行臨床經驗的交流分享,使大家關注更多。目前公眾對自身健康的關注度越來越高,對醫師的要求也更高。醫師的誤診率在5%以內,一個醫師若每年接觸患者近千人,其誤診的患者也會在50人左右,因此,在細節上,醫師就得更加關注,多學習他人經驗,盡量避免錯誤的判斷。2. 對於新公布指南與臨床試驗的討論。指南更新往往依據許多臨床試驗,但許多臨床試驗的設計和執行過程並不十分完美,最終得到的是一些錯誤的數據,而依據錯誤的數據制定的指南也必然是錯誤的。在本次會議上,我們會對這些新公布的指南及臨床試驗進行討論,要讓大家明白,完全遵循指南也會犯錯。在討論過程中,我們會讓大家了解指南制定的過程,知道指南的某些部分在臨床實踐中可能需要斟酌,在辯論過程中,讓更多醫師能應用辯證思維去看文章與指南。

《門診》:大會每年都會設置很多專場,其中病例討論非常熱烈,通常針對相同的病例不同術者會持有不同的觀點。有醫師認為每個患者的疾病都是個性化的,應該進行個體化治療,也有醫師認為應該按照指南和相關規範進行統一管理,您如何看待這一問題?您認為規範化治療、個體化治療之間有怎樣的關係?

呂樹錚教授

對於手術中的術式選擇,每個醫師都會根據許多研究以及指南去選擇大多數醫師都較為偏向的方式,但術式的選擇還需要根據醫師所擁有的平台、所能掌握的技術以及當地的經濟狀況,最終選擇對患者而言風險最小的方式(考慮醫師能力)。個體化治療與患者的遠期預後息息相關,所以,對器材的多樣化以及醫師對術式的熟練程度要求更高。在醫師技術水平還有所欠缺、身邊的醫療器械不是特別充足、醫院自身的經濟水平還有所限制時,如二級醫院以及一些偏遠地區的醫院,應進行規範化治療,以保證患者生命健康為首要目的。當各方面能力都達到一定程度後,則應更多地為患者遠期預後著想,考慮患者的個體化治療。

《門診》:介入心臟病學是目前心血管領域進展最快的學科之一。無論是臨床醫師還是科研工作者,都在思考如何採用新的思路去解決各種臨床難題。新思路包括新術式的開發、新技術的應用、新概念的形成。您如何看待新技術、新方法的發展?臨床上能為患者帶來哪些獲益?

呂樹錚教授

隨著醫療科技的發展,冠心病治療能讓患者得到越來越多的獲益。在冠心病治療的最初階段,患者僅靠藥物治療;1977年後使用球囊開展了經皮冠狀動脈腔內血管成形術(PTCA),但PTCA的遠期再狹窄率高達40%以上,後期發現支架可能比球囊更適合手術,於是對支架進行了一系列的研究,1993年第一個支架上市,使手術的適應證擴大,但支架的遠期再狹窄率依舊很高,在30%左右。當時,為降低遠期再狹窄率,許多公司大量投資進行各种放射治療研究,但均沒有成效;直到最後藥物支架上市,成為冠心病治療的里程碑,使遠期再狹窄率降低至8%左右。這些發展,都使患者的獲益得到了大幅度提高,給醫師也提供了很好的幫助。醫療科技會一直進步,新的產品也在不斷的研發中,新的手術方式也會不斷發展,相信在未來,會給更多的患者帶去福音。

《門診》:我國冠心病介入已發展30餘年,整體發展水平已處於國際前列。您作為冠心病介入治療領域的著名專家,同時也是國內外各大重要學術會議的主要講者,您認為我國介入醫師應如何適應時代的潮流?

呂樹錚教授

對三級醫院醫師而言,他們首先應了解並學會使用最新器材,了解現有的所有手術方式及其適應證,了解最新藥物的機理及使用指征;其次,應對內科及外科有系統的認識,能從多個角度思考患者的發病情況;同時,應在了解所有知識的基礎下,不斷創新與實踐,為冠心病的治療貢獻自己的思路與力量。對於基層醫院醫師而言,應多學習、多思考,規範並優化冠心病患者的救治流程,利用有限的資源讓患者獲益最大化。此外,所有介入醫師都應走出去參會或培訓,在參與的過程中多思考、多學習,懂得利用其他醫師的經驗去規範自身的治療流程、豐富自身的思維方式,最終提高自身的治療水平,讓更多患者受益。

醫師簡介

呂樹錚

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安貞醫院

主任醫師、教授、博士生導師

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安貞醫院心內科首席專家。兼任中國醫促會心血管分會主任委員、中華中西醫結合學術委員會委員等職。主編《冠脈介入技巧及器械選擇》和《冠心病介入治療手冊》等多部學術著作。我國知名的心血管病專家,國內最早開展冠心病介入治療的先驅者之一。獲2項國家級科技進步獎、多項省部級科技進步獎,在國內外專業雜誌發表學術論文100餘篇。

本文內容為《門診》雜誌原創內容轉載須經授權並請註明出處。

門診新視野|微信號:ClinicMZ

《門診》雜誌官方微信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門診新視野 的精彩文章:

強強聯合,精準定位,為年輕冠心病患者綜合防治提供中國數據

TAG:門診新視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