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兆琦:心率變異性預測持續透析患者的心血管事件
廣州醫科大學附屬第三醫院心內科 黃兆琦
慢性腎臟病(CKD)和心血管疾病(CVD)之間存在密切的相互關係,在維持性血液透析患者人群中,心血管事件是嚴重影響其生存率及生活質量的危險因素。
加拿大Alberta 健康註冊研究回顧分析發現CVD是CKD Ⅱ~Ⅳ期人群的首要死因。美國腎臟病資料系統(USRDS)統計,美國終末期腎臟病(ESRD)患者CVD所致的死亡率佔總病死率的41.6%。
心率變異性是臨床上用來評估自主神經功能狀態及交感神經興奮性的主要方法,也與心血管疾病尤其是急性心肌梗死及心力衰竭後的病死率、惡性心律失常及猝死密切相關。
心率變異性降低是預測心臟病患者死亡的獨立危險因素。評估持續透析患者的心血管疾病危險因素包括年齡、高血壓、血脂代謝異常、糖尿病、吸煙、肥胖、家族史、鈣磷代謝紊亂、容量負荷增加、高尿酸血症、貧血、營養不良、氧化應激、炎症反應等等。
炎症因子CRP水平、左心室肥厚、心率變異性均與持續透析患者的心血管死亡相關。
Jiun-Chi Huang等人通過對179名持續透析患者近3年的隨訪,發現心率變異性與透析患者的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及住院率之間有密切聯繫。
在短時程心電圖(5分鐘)心率變異性的頻域分析當中,反應交感神經活性的極低頻功率(VLF)的降低與傳統的危險因素(如鈣磷失調、營養不良、家族史等)一樣能夠明顯預測透析患者的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與住院率。
也從另一方面證實了,持續透析患者的交感活性增強及自主神經紊亂是心血管事件高發的關鍵因素之一。
目前心率變異性可用於心臟猝死預測、心肌梗死後患者危險性評估、糖尿病患者自主神經系統損傷評估以及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危險性評估。
基於Jiun-Chi Huang等人的研究結論,心率變異性或可作為持續透析患者心血管危險評估的重要指標。


※枕頭裡放一把頂過十副葯,頸椎不痛了,血管也暢通了,每晚睡的香
TAG:血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