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南京收藏家眼中的工匠精神

南京收藏家眼中的工匠精神

中國國內有很多收藏家,但像吳潤霖這樣了解中華傳統文化,並能讀懂收藏品、深入研究的並不算多。正是有這些想重拾中華傳統文化的人,不斷推動著中國藝術的發展,在某種意義上或許影響了未來中國藝術發展的方向。

仇英 觀獸圖 明代

江雨霏霏江草齊,六朝如夢鳥空啼。新年伊始,一場大雪給古都南京增加了一層浪漫色彩,更加嫵媚動人。「六朝金粉地,金陵帝王州」,佇立秦淮河畔,依然能感受到這座古老城市昔日粉黛笙簫,市井繁榮。燦爛的中原主流文化與吳越文化在這裡相互融合碰撞,形成了兼容並蓄、開放包容的南京地域文化,詩詞、書畫都開一代之風。

傅抱石 二湘圖1944年

漫步江蘇路,彷彿化身民國小說里的主人公,一磚一瓦都似訴說著往日的情懷。在其中一幢民國公館裡,中國經濟時報記者見到了一位藝術品收藏家。出身於知識分子家庭,加之對藝術作品的喜愛,他繼承了熱愛文化藝術和收藏的家風,在世界各地留下了他收藏的足跡,齊白石、張大千等名家的作品更是他鐘愛的選擇。這位先生就是興趣廣泛、低調謙和的吳潤霖先生。

張大千 竹下高士1941年

傳承中華傳統文化

「這院子本身就是極好的收藏。」吳潤霖向記者介紹道,這原是民國要員居住的公館,是民國文化的重要載體,現在是其個人工作室,在這三層小樓里,擺滿了多年收藏的藏品。他一邊品著茶,一邊將自己的故事緩緩道來。

「我父親是蘇州人,父親一直很喜歡收藏,尤其是字畫,所以受家庭的影響,我也很喜歡收藏。」吳潤霖說,像我們20世紀70年代的人很多都喜歡繼承一些老的傳統,我很小的時候就比較留意老東西,喜歡看一些青銅器、瓷器、書畫。「通過幾十年的收藏,我發現蘇州的收藏很完整,而且也知道怎麼收、怎麼藏,整個收藏的格調、布局、品味都傳承了下來,近現代民國時期出現了一大批大家,其作品聲名遠播。」南京留下了很多民國文化的影子和獨特的人文精神,對科學、真理的認知和追求,百花齊放的文化環境,造就了一大批優秀的文化人,這些精神需要傳承下去。

吳潤霖收藏的畫作,包括張大千的白描儀態萬方、傅抱石的西園雅集圖生動自如,這些畫作都是當代珍品。2018年1月20日,他在南京的三楽堂藝術館即將開幕,同時舉辦王寅之書畫展,王寅之老師是以畫虎聞名的大家,希望能藉此機會展示珍藏的畫作和藏品,以此傳播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也是為了弘揚中華傳統文化。

「文化復興是實現中國夢的一部分,我們要重視並把以前老的傳統傳承下來,多產出優秀的文化作品。」他繼續說道,比如過去傳統的書信漸漸被人們淡忘了,實際上,這種寫作和閱讀都是很重要的。取其精華,棄其糟粕,這才是時代發展應該有的面貌,也是文化發展應該有的面貌。

齊白石 蟠桃圖

吳潤霖舉例說,當代字畫中的戒尺畫,這些很好的傳統文化都沒得到好的傳承。「現在能把戒尺畫好的人不多了。南派整個全軍覆沒,北派還好一些,有一個天津畫派,目前還有些繼承,但也已經不太全面了。為何我們往往以戒尺畫為首,因為它的款格賞心悅目,後期的布衣畫家都以畫水墨為主,買張紙,買一點墨,自己研研墨就可以畫,實現自己的藝術創作之夢。也正是因為有一大批人選擇水墨畫,所以把水墨畫推到了歷史的高峰。可以說,整個江蘇的繪畫史最起碼佔到了中國繪畫史的半壁江山。」

在吳潤霖看來,很少有畫家能把詩、書、畫、韻、形、氣全結合在一起。真正中國畫的藝術就體現在文化深度上,工藝、技巧只是一個側面,主要是傳達精神世界。他收藏了很多傅抱石的畫作,對他的喜愛可見一斑。而聊到對傅老的喜愛,他又提到了另一位大家石濤,兩位對畫技的研磨創新,對作品精神內涵的追求,是真正吸引人的、需要傳承下去的部分。

堅守工匠精神

細觀吳潤霖的院子,幾乎繼承了民國經典建築的風貌。他表示,南京的建築與繪畫是相互結合的部分,那個時期,很多建築設計者都有留學海外的經歷,對國外典型的哥特式建築、傳統英國建築、法國建築特點都有足夠的了解,回國後與中國的建築思維相結合,像南京的總統府、南京軍區總院、南京的中央美術院,是那一代設計者文化融合的完美產物,有著獨特的綽綽風韻。

吳潤霖告訴記者,近現代書畫界出現了很多的大家,傅抱石、張大千、謝稚柳、吳冠中等大家的名聲赫赫遠播,其風格包羅萬象不拘泥在傳統的步調里,對精神的表達各有特色與風骨。他們的作品每每欣賞,依然能感受到作家創作時注入的靈魂,有傳承、有創新,繼承發展得更好。現在很多繪畫因為繼承得不夠,只想去創新,所以會出現「四不象」。

20世紀80年代,張大千在北京時說,「中國當代畫家只有兩個半,一是吳湖帆,一是傅心畲,半個是謝稚柳。」當時的張大千已經是畫壇公認的大師,而他對自己和所處的時代有著這樣謙虛又嚴正的評價。繪畫講究手法與風格,最終的表達都遵從於畫家的思想意境,才能形成百家爭鳴的現象,促進繪畫的大發展。有人評價,從文化和寫意精神上講,近代畫家有三座大山,「一座是齊白石的花鳥,一座是黃賓虹的山水,一座是關良的人物。」從畫法技藝上來說,三位皆是紮根於本民族傳統體系,對大量傳統筆墨的深刻理解,並融匯貫通了各家之長,而找到了自己最擅長的技藝表達,成就與爭議並存,也在各自擅長的領域走得更深更遠,從而成為了20世紀中國繪畫藝術思路的先鋒。

山水是中國畫重要的展現形式,而人物實際上是比較缺乏的。所以傅抱石發明了點墨人物,發明了抱石皴,發明了1961年唯獨有過的短線細點的畫法。他的一生有三句話是座右銘——其命惟新、蹤跡大畫、我用我法。「傅抱石從一個傳統的中國畫家成為一位傑出的中國畫家,包括像吳昌碩、齊白石的畫都有可圈可點的地方。我收藏了齊白石的蟲草畫,很多人認為晚年的齊白石畫不出這種畫,實際上可以畫出來,因為他長時間去磨鍊自己,不管天氣再冷再熱,每天都畫一張。」吳潤霖對記者說。

談到喜愛的繪畫形式,他表示,繪畫不應該受形式之累,比如張大千,早年一心仿古,仿石濤幾可亂真,中年探敦煌,人物畫仙逸絕塵,而現今最受收藏家歡迎的,還是他晚年的潑彩山水畫。當年57歲的張大千見到75歲的畢加索,以其天馬行空的藝術風格和在西方繪畫的地位成就,絕不敢相信他還在為博大、豐盈自己如此兼收並蓄,不遺餘力,也就理解了他畫風多變而盡人皆知的原因。也許正是那次愉快的切磋,引發了張大千對自己藝術追求的創新,一番徹悟之後,張大千開啟了他的遊歷之旅。越多的見聞與吸收,最終融潑彩於潑墨、勾皴法,色與墨相融相間,大放異彩,最終成就了雄奇瑰麗的新風貌。吳潤霖總結說,「藝術家在藝術的殿堂里都在做一項工作,就是發現找到自己,然後發揚鞏固自己,讓所有藝術欣賞者都能懂,但可以懂得不一樣,追求真、善、美的終至是一致的。」

中國很重要的和繪畫藝術在同一時期共同發展的,是筆和紙的工藝。中國畫講究一墨三色,或者一墨五色。吳潤霖還介紹說,齊白石的畫和張大千的畫一樣,寫意畫和工筆畫都用的是生宣,這個非常難得的。因為工筆用小細筆去畫,在生宣上面染色特別快,能夠抓得住、控制得好,這個難度極大,需要有技法、水平和能力相配套,當前放眼看過去中國在世的畫家中,能這樣畫的人不超過十個人,因為這樣畫很難。過去的人講究用筆、講究用紙、講究用色,跟現在不一樣,有些人隨便拿過來就用,十年之後就沒用了,因為全是化學用品。目前很多優秀畫家還在沿用老的方法,但是用老的方法的成本要高很多。有些人搜集一些老紙、老筆、老墨。像任重的畫用的全是清代的墨塊,硃砂也是清代的。

日本做墨的可以做到十一代,在社會上的地位很高,都稱之為人間國寶。日本好的匠人被稱為國寶,孩子想繼承父母的財富,首先得繼承技能,如果能把技能繼承了,才可以繼承父母的傳承和尊重,並受到別人尊重。

吳潤霖感嘆道,「央視拍的紀錄片《舌尖上的中國》《我在故宮修瓷器》,引人入勝,因為這種傳統的正在消失和消亡。我們有一種把歷史重新拾起來讀的感覺。所以文化要發展,需要把原來的傳統繼承好,繪畫也是如此。一個做墨的傳承十一代,一個做筆的傳承十二代,一個做紙的傳承十代,現在買紙除非買貢宣以外,只有日本的宣紙是最好的,紅茶最好的在英國,斯里蘭卡人在種植,這曾經全都是中國的,我們現在不太重視手工業者。」

「在我的收藏當中,很多技法現在已經看不到了,但在原來老的古畫中還存在,引人入勝,把傳統的技法繼承好了,再發展會更好。」吳潤霖說,近現代出現了很多理論家,比如潘天壽、吳湖帆、謝稚柳,都屬於巨匠,還有徐邦達,是蕭平的老師。徐邦達又稱徐半尺,所謂半尺是15厘米打開以後,假的都能看出來,就有這麼高的水平。

不能做「千館一面」

有一位領導曾經說過,不要做「千館一面」,一千家博物館看起來都是一個樣子,這樣就沒意思了。吳潤霖希望把藝術館做得更精緻一些,而且文化的發展是當前最需要做的,包括字畫等延續和發展都非常重要。

有一位羅國瑋老師,他的作品有很高的哲學性和思想性,有一幅作品是《憤怒的貝多芬》。吳潤霖評價說,「好的藝術家都是用靈魂在工作,所以作品一定讓人肅然起敬。比如張大千的人物畫得傳神,還有《千里江山圖》。一個畫家終其一生,像這種畫畫一張就足以讓世人驚嘆。王希孟一生就創作了一幅畫,18歲進宮,22歲去世。潘天壽有一個學生叫吳冠中,還有林風眠。林風眠的作品是傳神的,有很多西方的元素在裡面,包括有西方水粉,人物非常傳神。弘一大師的學生豐子愷,有兩個時期,早期的是有臉畫,後來就是無臉畫,畫的人物沒有臉,但神態、狀態、形態極佳。」

中國國內有很多收藏家,但像吳潤霖這樣了解中華傳統文化,並能讀懂收藏品、深入研究的並不算多。他最後說道,藝術收藏家都是藝術品的過客,如何把這個過客做好,是一直追求要學、要做、要傳播的。好的藝術收藏既能養一身正氣,也能使社會傳播正能量。正是有這些想重拾中華傳統文化的人,不斷推動著中國藝術的發展,在某種意義上或許影響了未來中國藝術發展的方向。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鳳凰網_藝術頻道_資訊 的精彩文章:

城市裡的孤獨與愛情

TAG:鳳凰網_藝術頻道_資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