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2個故事20年:她在美國這樣做媒體

2個故事20年:她在美國這樣做媒體

【留美學子】 第1013期

純粹教育仰望星空、腳踏實地

【留美學子】導語:

她們久別重逢、一位知名作家、一位資深媒體人,而資深媒體人曾沒意識到,她在一次媒體論壇上隨意分享的2個故事,卻讓這位作家,海外寫作路上,堅守了20年。

2個故事、20年 ......

 

不久前,一位美國女友把我介紹給一位華裔資深媒體人,一見面,才發現,她是我久別重逢的老友,連她都沒有意識到, 她是我海外寫作路上,能夠堅守媒體職業精神,給予最重要影響的幾位「引領者」之一。

為何這樣說? 這個緣由還要回到 2003年6月8日在美國新澤西州的「媒體與文學」研討會上的演講故事說起。

她是誰?

資深媒體人楊鳴鏑女士,

如何影響了【陳屹視線】

美國堅守寫作20年

20多年前,楊鳴鏑在紐約《世界日報》社工作的情景。

故事一 BBC vs 火車站的錄音

楊鳴鏑覺得許多人在海外做新聞好像缺乏那麼一點激情。她大學畢業後在BBC工作有一件事印像很深,她也時常和同行講起。當時在進行對北京外來民工的採訪,首席記者有一天要求她和其他記者早上5點趕到北京火車站錄音,後來楊鳴鏑知道了,其實採訪組想錄火車進站和民工下車的聲音。

楊鳴鏑當時剛剛大學畢業,熱情挺高的,就讓大家把活交給她去錄,反正火車到站的聲音都是一樣的,不用起大早趕路。但負責報導的BBC電視的駐京首席記者,說什麼也不答應,因為她的稿子第一句話就是:「現在是北京時間早上5點,我站在北京火車站,我的背後是數以百計的外地民工,他們在春節過後,又湧入北京打工。」

她告訴楊鳴鏑,聽眾需要聽到的必須是來自早上的火車聲音,絕對不能用下午的火車聲音代替。這是新聞媒體人的一種精神,更是一種意識,這位BBC記者知道,她所要發出的聲音、做出的報導在聽眾中具有影響力,所以這種聲音,必須來自真實的記錄。

楊鳴鏑覺得海外的中文媒體記者中,也有不少人具有這種認真和嚴肅的勁頭,但他們很多人並沒有感覺到,他們的報導具有影響力。這種影響力是什麼,你寫一個白血病少年,失散18年的他的大伯看到了報導,趕來為他捐骨髓,你的故事可能為病童的生命帶來希望,你影響了一個人,一個家庭。

當年在紐約市訪問中國駐美大使李肇星和基辛格

故事二 楊鳴鏑眼中的品質報道

中文媒體在很多新聞報道上,有一個問題到現在還挺嚴重,就是新聞和文學的界限模糊。

在新聞報導上,文學的東西一直存在,這兩者都是在文字上做功夫,比如說新聞中的人物特寫就比較接近文學作品,可以把體裁放得很寬,用很多文學的手法表現出來,倒敘、幽默、戲劇化等等,都是文學的表達方式。但兩者有不同,就是文學是fiction,新聞是non-fiction;文學是創造性的寫作,隨你想像地寫,新聞是有嚴格規矩的,是有譜可循的,你必須在這個框框里做文章,敘述你看到的事情,比如倒三角就是最規範的寫法之一,把最重要的5W放在前面,下面寫比較重要的,後面是比較不重要的。

有人說,文學的東西完成以後往往會寫上:本作品純屬虛構,任何和現實生活雷同之處都是巧合,但新聞就不是這樣,你寫完了以後應該有信心聲明,本報道純屬真實,任何不象真實的地方都是巧合。很有道理。

楊鳴鏑覺得,在做新聞報道的時候,你既要要靠近文學,又要遠離文學。

為什麼這樣說,就是你在新聞報道的時候,如果增添文學的手法,而又不跨越新聞的界限,你的文章就具有更高的可讀性,可是你如果甩掉新聞的標準,將你採訪的事件和人物任意抒情描述,你文章的可信度就會有很大的漏洞。

所以說,一個好的reporter並不一定是好的writer,一個好的writer並不一定是好的reporter,當然既有新聞敏感性和觀察性,又有文字水平的記者是非常難得。

舉一個新聞報導靠近文學的例子,寫火災:我們可以寫某日在某地發生了一場火災,3個消防隊員喪生。也可以這樣描寫:火警響起的時候,小王正在複習晉陞副隊長的考試,小李在給妻子打電話,安排下午去外地的盼望了很長時間的休假,小張在吃午餐,五分鐘以後,他們都奔到火場,卻再沒有回到消防隊,留在桌子上的是答了一半的考卷和沒吃完的午餐。同樣的事件,後一篇完全打動了人心。

再說說新聞必須遠離文學的例子,這個問題在中文新聞的報導中特別嚴重和普遍,尤其是在報導人物的時候,基本上都是用華麗的詞藻吹捧被採訪者,神話他們,讓讀者覺得他們取得的成就比天還高,比海還深。

楊鳴鏑在2003年的這場演講中, 舉了兩個例子, 至今讀起來,都很與時俱進, 為什麼這樣說? 因為其中一個例子,竟然提到了美國今天的總統特朗普的個性。

2003年期間,楊鳴鏑看過一篇文章,是人物描寫,寫的是中央電視台的一個節目主持人: 「她就象一隻美麗的鳳凰,以端正秀麗的形象、親切隨和的氣質走上熒屏,飛進千家萬戶,飛進海內外億萬觀眾的心裡;」 中間寫了女主持人的特點: 「在這個重要的工作崗位上,她時刻不放鬆自己,工作上謙虛好學,精益求精;生活中坦誠待人,熱情大方。」

我們暫不評判這裡面的文學式比喻和羅列的成語是否超越了新聞的標準,而是文章沒有達到最基本的報導要求,這樣的描述可以用於很多女性節目主持人,整個專訪看完,讀者對這個主持人沒有留下什麼印像,她是怎樣的人,做了什麼事情,完全沒有感覺。

曾經有一個《財富》雜誌的記者,用了幾個星期的時間跟著美國地產大王川普(Donald Trump)採訪,當時川普正在考慮要參選總統,這位記者最後寫成專訪文章:「川普究竟想要什麼」,把川普的個性寫得非常深刻。

(中年時代的紐約地產大亨 特朗普)

比如其中有一個細節的描寫,文章開頭的時候,他寫川普上私人飛機去和州長討論競選問題,給記者拿了一堆從前人們採訪他的報道,然後告訴記者,說他自己被某雜誌評為1999年的年度發展商,文章的結尾,是寫三個月以後,川普決定不再競選,有一天記者接到他的電話,川普告訴記者很多自己最近的情況,包括和誰打高爾夫球贏了等等,最後在掛電話的時候問記者:「你是不是知道我被命名為1999年的年度發展商。」就這麼一個細節的描寫,將川普的性格刻畫出來。

楊鳴鏑想,如果將中文新聞報導中的一些描寫翻譯成一篇英文的新聞報導,是非常困難的,因為有些報導基本都不符合新聞報導的規範,添加了太多沒有什麼意義的形容詞,缺少實實在在的描述和對細節的注意。

早在十幾年前,作為媒體人,楊鳴鏑就提出了自己的鮮明觀點: 在報導上沒有寫出意思來,或者離文學太近,把所採訪的人物神化或者醜化,用很多形容詞堆砌起來,或者離文學太遠,寫會議、寫事件完全是程式化的,沒有味道和色彩,沒有寫到人的心裡去。

作為海外長期從事新聞報道的楊鳴鏑,一直在每個事件上,認認真真的做著深入報道。 她和團隊常說的一句話:「你給我十篇二十篇爛稿子,遠遠不如給我一篇象樣的好稿子。」

這也就是多少年來, 她始終堅守著對媒體事業的熱愛, 而《少年時》這份為孩子們打造的引領科學和人文前沿話題的一流系列讀物,也就是在這種強烈的使命感和職業沉澱,而誕生的。

十多年後我們重逢,筆者 除了幸會再相逢,還也有那份深深的感恩和敬意。 有時,有些人不經意的一些話,卻啟迪了別人一生。 這就是楊鳴鏑給予我的,謝謝你,鳴鏑老師!

採訪《福布斯》(又譯《富比世》)雜誌總裁、專欄作者福布斯(Steve Forbes)。兩次美國總統候選人,家族企業繼承者。

附錄當年【鳴鏑訪談筆記】

福布斯的禮包和老傳統的延伸

福布斯家族從來就是講究傳統的

《福布斯》雜誌三代人共享一個理念,就是企業資本主義的創新是製造快樂,不是堆積財富。因此這本雜誌從創刊之初就一直推介新企業家的出現,報道人的創業的輝煌,而不是羅列財產數字的巨大,福布斯對私人企業的特別關注讓雜誌和人們的美國夢一起成長

----------------------------

  我這是第二次採訪斯帝夫.福布斯(Steve Forbes),大約5年前的那次訪問未能拍照,我心裡一直存下了遺憾,一直記著再約會面,我不是只想著彌補失去的對話,而是希望找回做成功訪問的那種感覺。

  訪問還是在位於紐約曼哈頓福布斯大樓的小圖書館裡進行的,我們架了兩部攝像機和三部瓦數挺大的燈,書架上的收藏品便看著也擁擠起來。我和福布斯一問一答進行得很快,中間沒有任何停頓,倒有點象是現場直播。對於我心裡存了數年的結,是多麼好的開解。

  我們握手道別之前,福布斯走到門口,一手拿了一個紙袋回來,裡面裝著一件小禮品和他自己寫的書,書的封面有他事先寫好的鋼筆字:「鳴鏑,衷心祝福你。斯帝夫.福布斯。」我的製片人祝偉(現任《少年時》總編)接到同樣的禮物和題字 ,但他不知道的是,福布斯走到門口自己取禮物袋,送書給人的這個動作,已經做了不知道多少年,5年前的我也受到同樣的禮遇。

  福布斯家族從來就是講究傳統的。《福布斯》雜誌三代人共享一個理念,就是企業資本主義的創新是製造快樂,不是堆積財富。因此這本雜誌從創刊之初就一直推介新企業家的出現,報道人的創業的輝煌,而不是羅列財產數字的巨大,福布斯對私人企業的特別關注讓雜誌和人們的美國夢一起成長。從我採訪的這個小圖書館走出去,福布斯第三代傳人的四兄弟便是在同一層樓上一起辦公的。這對於那些常常傳言兄弟不和的家族企業來說,不能不說是小有奇蹟吧。

  斯帝夫.福布斯告訴我說,兄弟四人是通過每月一次長達數小時的家庭會議溝通交流,產生商業經營上的互動和共識的。他們共撐大局,不僅僅遵循著祖父輩的傳統理念,也開闢了再創造財富的新媒體之路。

  在全球,《福布斯》雜誌已經擁有六七個版本,最近又將雜誌開到土耳其,不久可能還會有英國版;《福布斯》也在開辦電視節目「FOX的福布斯」,從1997年開辦網站以來,福布斯投資數千萬美元,將網站辦成一個完全不同於雜誌的媒體,其收入在未來兩三年內,就會超過平面。對於這樣一個家族企業來說,福布斯野心勃勃地在全球和新媒體市場拓展,就是在創造媒體的神話。

  我心裡當然希望,今後我還可以有機會和福布斯對話,聽一聽他的家族數代承接財富和創造財富的故事,也希望不要錯過近距離觀察一個媒體追逐新科技發展和全球視野的過程。

  第一次訪問我的攝像師病了,我的錄音機也壞了;第二次訪問大體完整而流暢。奇怪的是,我對福布斯送禮細節的記憶總是比我訪問本身要清晰很多,我想也許這就是古樸傳統連續下來產生的力量,它能夠打動人心,帶來有品質的印象,也可以創造精神的新的延伸。

楊鳴鏑近作鏈接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留美學子 的精彩文章:

TAG:留美學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