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恐龍王國的覆滅

恐龍王國的覆滅

一位哲學家有句名言:「地球上的物種的產生是偶然的,滅絕卻是必然的。」稱霸於地球達1.5億年的恐龍在6500萬年前的中生代結束時突然從地球上消失了。同恐龍一起消失的還有海洋中的魚龍、蛇頸龍和天空中飛翔的翼龍、盤踞海洋的菊石以及大量的浮游生物,經古生物學家統計,約有70%的物種在那時滅絕了。中生代末期,無疑地存在著一場空前的劫難事件。生物的滅絕不能用正常的生物變化規律來解釋,滅絕的結果常表現在,在一小段時空里生存的生物物種明顯地稀少,反映在地球的沉積地層中就是動植物化石驟然變得稀少。那時,一些物種滅亡,永久地消失,而殘存下來的物種——劫後餘生者經過一段不長的地質歷史階段,很快適應了新的環境,加速了進化,大規模地發展起來,形成新的繁榮。

關於恐龍的滅絕,不管科學家們用多少篇幅去闡明滅絕理論,總歸只是個不確定的假說,有人曾經作過統計,這類假說多達60餘種,但均未能得出令人完全滿意的結論。1908年6月30日早晨7時14份,在俄國西伯利亞通古斯卡地區一顆天外來物由天而降,爆炸轟擊出一個巨大的坑,周圍數百萬平方千米的樹木倒下,天空中塵埃遮日蔽月,數十日不散,塵暴漂洋過海達北美洲。這一事件示人聯想到地球上生命的滅絕,是否與天體有關?

從20世紀80年代開始,恐龍學的流行話題是「禍從天降」,災變學說佔了上風。諾貝爾獎獲得者、物理學家阿佛雷茲提出了小行星撞擊災變引起恐龍滅絕的理論,這是大眾最為關注的一個假說。

1977年,美國加州大學柏克來分校的地質學家小阿佛雷茲與加州大學勞倫斯實驗室的同行們測試他們從義大利奧比古地區采來的岩石樣品。樣品是從白堊系聽不與第三系交界處的一層薄黏土中採得的,地質學家稱這一界線為T/K(K為白堊系的代號,T為新生界第三系的代號),發生的事件叫做T/K滅絕事件,界線的年齡經古地磁測定是6500萬年。勞倫斯實驗室的測定使地球物理學家們大吃一驚,因為樣品中含有的銥的濃度高得出奇。

銥屬於鉑族元素(白金家族),在地球表面非常稀少,它大多集中在地核,當彗星隕石和小行星撞擊地球時,可帶來外界太空物質中含有的大量的銥。那麼如何來解釋T/K界面上的銥的富集呢?阿佛雷茲父子提出一個理論,說在白堊紀晚期,有一顆小的行星撞擊了地球,這顆小行星的直徑約有10千米,撞擊使得地球遭受了一場劫難,撞擊後的地球表面形成了「核冬天效應」,殺死了恐龍。這一理論出台後,古生物界的反映並不熱烈,因災變假說很早就有人提過,只是阿佛雷茲的證據較充足,更具說服力而已。這個理論的最大難點是為什麼只有恐龍等滅絕了,而與恐龍同時代的鱷類、龜類及蜥蜴等其他爬行動物卻沒有滅絕?但不久,關於這個問題的爭論隨之而來。

持撞擊說的學者為了增加論據,派人到世界各大陸尋找T/K界線的黏土,測試銥金屬的異常事件。目前已在西班牙、丹麥、北美等地找到60多處。他們自認為證據充足。他們的觀點是:由於行星撞擊造成了世界性的災難。

行星撞擊地球引起大滅絕假說的一個問題是必須找到6500萬年前的大隕石坑,而且這種隕石坑的直徑不得小於100千米。但是,至今尚沒有一個隕石坑是與此假說所要求的年代和大小相吻合的。1990年,前蘇聯學者稱在西伯利亞北極圈內的波皮蓋鎮找到了一個隕石坑,從碰撞後產生的石英玻璃微粒測得時代為距今6600多萬年,接近恐龍滅絕的年代,此坑的直徑在100千米以上。行星撞擊論者解釋,難以找到這樣的隕石坑的原因是很可能隕石墜落在海洋中,因大陸板塊俯衝、擠壓,已經消失。尋找撞擊點的工作在繼續,甚至美國太空署都加入這一行動。一時間有許多隕石坑被發現,最大的一個在墨西哥的尤卡坦半島找到,撞擊時間與恐龍滅絕吻合——65.01百萬年,這一發現增加了撞擊論支持者的信心。可是,另外一些學者拋棄了阿佛雷茲的小行星撞擊地球的說法,而傾向於隕石雨和彗星。阿佛雷茲的同事米勒提出彗星造成大大滅絕是有周期性的,因為太陽系有一顆伴星,其軌道的周期是2840萬年。每當它接近地球時,會向地球拋出碎片,形成隕石雨,這種隕石多以冰和其他元素組成,其中就含有銥元素。一旦出現隕石雨,隨機就引發災難,導致生物滅絕。米勒稱這顆彗星為「復仇女神」,但天文學家至今尚沒有得出確實存在有這顆「復仇女神」彗星的結論。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TA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