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恩來一生未回家鄉,背後的原因讓人潸然淚下
對於中國人而言,提起周恩來,腦海中出現的形象是匡正天下的共和國總理,是慷慨激昂的革命者,是殺伐決斷的上海特工之王,是近代以來最優秀的外交官。「周恩來」這個名字,向來與「家國天下」和「鞠躬盡瘁」聯繫在一起。
這就導致在我們心中,周總理就是神一樣的存在,從而我們忘記了他也是人,他也是有家鄉的!
1946年在一次採訪中他對記者說:「我已經36年沒回過家了!估計母親墳前已經雜草叢生了吧!」當時他身在南京,南京離淮安是近在咫尺,然而周總理還是忍住濃濃的思想之情,沒有回家。
後來問道為什麼離家這麼近還不回去,總理是這麼回答的:「當時國家還十分不太平,蔣介石極有可能會引發內戰。如果我回去了,家中親人肯定是會招待我的。這樣一來肯定會受到國民黨的關注。一旦內戰真的爆發,那親人的安全肯定會受到威脅!」出於對親人安全的考慮,所以他終究沒能回到日思夜想的故鄉淮安,沒有到母親的墳前盡兒子的一份孝道。
周總理日理萬機難以抽出時間探望故鄉
1958年7月,淮安縣副縣長王汝祥去北京見周總理趁機發出邀請:「總理,您老離開家鄉這麼多年,現在家鄉變化不小,請總理回去看看唄!」對故鄉人的邀請,周總理點了點頭。他感慨地說:「是啊,我何嘗不想回去看看!」
周總理微笑了一下,給王汝祥講了個故事:「有這麼一個擺渡的,他在湍急的河流中,把船划到河中心。這時,他感到很疲勞,而對岸又是旅客很嚮往的地方,你說這個擺渡的該怎麼辦?」
12歲離開淮安,到今年整整50年了!」他邊說邊伸出右手比畫著。他接著說:「但有好多事要做,只有等有時間再說吧!」
周總理直至去世也未能回故鄉,除了擔心給地方領導平添麻煩,更怕影響地方政府的工作和親友安危。他心裡裝的只有事業與他人,唯獨沒有自己。
「春天到了,百花競放,西花廳的海棠花又盛開了,看花的主人已經走了,走了十二年了,離開了我們,他不再回來了。你不是喜歡海棠花嗎?解放初期,你偶然看 到這個海棠花盛開的院落,就愛上了海棠花,也就愛上了這個院落,選定這個院落,到這個盛開著海棠花的院落來居住。你住了二十六年了,我比你住得還長,現在已經是三十八年了。」
這是其夫人鄧穎超寫文章懷念丈夫的話,用在這裡,別樣應景!
一個把自己奉獻給人民的人!


※日本空襲美國,希特勒真的勃然大怒?他分明笑的像個200斤的胖子
TAG:二營長的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