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河的民間信仰之財神
尹玉茹
香河縣地處京畿之地,有著各民族融合的歷史,又經過多次移民,南北東西文化碰撞,形成了獨特地區獨特文化內涵。即儒釋道大融合,也被當地人稱為大教。就宗教信仰而言,儒、釋、道均信,又不盡信。因此上蓋廟時慷慨悲歌,扒廟時也慷慨悲歌,致使境內的千年古迹,皆蕩然無存,只能從傳說中去領略當年的風光了。
除去寺廟所塑神像、佛像之外,民間信仰尚有以下諸神:
財神:財神是民間普遍信仰供奉的善神之一。舊時每逢新年,家家戶戶懸掛財神像,盼望財神降臨,大吉大利。見面時要「恭喜發財」,甚至連春聯都是「門迎春夏秋冬福,戶納東西南北財」。
眾多財神中,以趙公明影響最大,形象多為頭戴鐵冠,持寶擎鞭,黑面濃須,身跨黑虎,被民間稱為武財神。手下有招寶天尊,納珍天尊、招財使者、利市仙官,合稱「五路財神」。供奉趙公元帥,可以使人宜利和合,發家致富。
也有供奉文財神的。文財神有二,其一為比干,比干為商紂王的叔叔,紂王無道,比干屢次直言相諫。惹得紂王大怒。將比干剖膛挖心。民間敬比干為財神,一是正直,二是無心。無心則不偏不倚,辦事公道。舊時文財神像多為身穿紅袍官服,白白胖胖,五綹鬍鬚,手執如意,民俗稱為增福財神。
另一文財神為經商發財的范蠡,他本是春秋時期越王勾踐的大臣,足智多謀,輔佐越王勾踐滅吳雪恥,成就霸業。范蠡認為勾踐可以共患難,不可共富貴,成功後便隱姓埋名,載西施泛舟而去。到了齊國,經商發了大財,分給親朋好友,後在陶邑定居,自號陶朱公。被後人尊為財神。
舊時,民間祭祀財神,只用一紅紙條貼在牆上,燒香奉祀,這些財神大都屬於偏財神,屬於紅黃白柳灰五大門的仙兒。
近時,號召人們致富,敬財神之風又起。多有買財神像互相聵贈者,曰:送財神。
文字尹玉茹 攝影周景峰


TAG:說香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