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中印禪宗史(一)

中印禪宗史(一)

方丈法語

譯者印海法師,江蘇如皋人曾跟隨慈航法師及印順導師學習,致力於佛學教育,創辦福嚴、太虛佛學院。創建法印寺於南加州洛杉磯。著有彌勒上生經講記,譯有中印禪宗史、中國凈土教理史、佛教唯心論概論等。印海近譯有凈土教概論、律宗綱要等。

禪的傳統定義禪是梵文「禪那」(Dhyāna)的簡稱,又音譯作馱衍那、持阿那等,姚秦鳩摩羅什意譯作「思維修」,即運用思維活動的修持;唐玄奘譯之為「靜慮」,即繫念專註一境,正審思慮。除此以外,對於「禪」的譯法還有一些,如思惟修習、棄惡(舍欲界五蓋等一切諸惡)、功德叢林(以禪為因,能生智慧、神通、四無量等功德)。《俱舍論》卷二十八云:「依何義故立靜慮名?由此寂靜能審慮故。審慮即是實了義。」又說:「諸等持內,唯此攝支,止觀均行,最能審慮。」以《俱舍論》的說法,禪只是「諸等持」、「寂靜」法的所屬範疇。

禪的現代定義由於歷史之變遷,禪之一詞也很難用一個精確的辭彙來表述,在此慎以自己對禪的認識而勉強定義:禪是一種神聖的宗教修持,人們經由對它的體驗而超凡入聖,乃至直接獲證涅槃的境界;禪是一種生活的藝術,它令我們超然的面對人生中的順逆境界,並在無常的生命線中發揮最大的生命本能,在生老病死的常態中超越人生,創建出污泥而不染藝術品格;禪是一種積極的人生哲學,以穩建、沉靜、靈活善巧、充滿希望與信心及智慧的特色,為人類提供無與倫比的精神食糧;禪是一種科學的身心鍛煉方法;禪是一種充滿哲思與直觀的瀟洒態度……

禪定

禪定,是禪那與三摩地兩個詞的合稱。禪為梵語禪那之略,譯曰思惟修。新譯曰靜慮。定者,為梵語三昧之譯,心定止一境而離散動之義,即定是心凝住一境而不散亂的心性作用,而禪是靜心思慮的心理狀態。故定的意義比較寬廣,一切息慮凝心等修行方法都名定,禪之名狹,它只是定的其中之一方法而已。今總別合稱而謂之禪定,即對各種凝心修持的總稱。

四禪八定依據修持次第,禪有四禪之分,定有八定之說。四禪分別與色界的「四禪天」相應,佛教認為修持四禪者依其修持的成就而生於四禪天。由修禪而生起的心境作用,也有八個層面即八定,與色界天相應的四禪定(四禪定是初禪定、二禪定、三禪定、四禪定),與無色界相應的四無色定(四空定是空無邊處定、識無邊處定,無所有處定、非想非非想處定)。因而八定的境界比四禪要寬廣的多,甚至八定中包括了修持四禪所產生的定境。

禪與瑜珈

雖然定的修持範疇比禪要大,然禪定只是瑜珈修持術的一個組成部分。瑜珈,梵文原文為「YOGA」的音譯,意譯為「相應」等義。在印度現存最古老的典籍《梨俱吠陀》中,已經有了瑜珈一詞的出現,其願意為給牛馬等牲畜「套上裝具」,後來此詞逐漸引申為「聯繫」、「結合」等意,還只是一個普通的生活用語。等到「瑜珈」作為一種宗教修持術的名稱時,這裡的「聯繫」或「結合」一詞就超出了普通的含義,特指通過一系列對身心活動的特約,特別是對心理活動的特約與引導,使自己達到與世界本原的神秘聯繫或結合,即所謂的「梵我一如」。這種用意在中期的奧義書中最早出現。古典瑜珈以《瑜珈經》為主要標誌,此為著名學者缽顛闍利總結前人關於瑜珈修持的理論而成。瑜珈大綱有所謂的「瑜珈八支」,即瑜珈為八個方面:禁制、勸制、坐法、調息、制感、執持、靜慮、三昧,認為由此八法而得解脫。由此可見,禪與定的修持只是瑜珈修持的一個有機組成部分。

禪的功德此為修習四禪的十功德之說,一空,即修禪者沒有強烈的我執與法執之心;二明,三定,四智,五善心,六柔軟,七喜,八樂,九解脫,十境界相應。違背十功能的禪定修持境界則多成禪病。在《三藏法數》中有禪度三行之說:一、安住靜慮,謂亂想不起,深入禪定;二、引發靜慮,謂智慧現前,生諸功德;三、辦事靜慮,謂功行圓成,利益眾生,是為禪度三行。

禪的利益《月燈三昧經》卷七說有十大利益: 一,安住儀式。菩薩習諸禪定必須整肅威儀。一遵法式而行之,即久,則諸根寂靜,正定現前,自然安住而無所勉強,是為安住儀式。二,行慈境界。菩薩習諸禪定,常存慈愛之心,無傷殺之念,於諸眾生,悉使安穩,是為行慈境界。三,無煩惱。菩薩習諸禪定,諸根寂靜,則貪嗔痴等一切煩惱,自然不生,是為無煩惱。四,守護諸根。菩薩習諸禪定,定常當防衛眼等諸根,不為色等諸塵所動,是為守護諸根。五,無食喜樂。菩薩習諸禪定,既得禪悅之味,以資道體,雖無飲食之奉,亦自然欣豫。是為無食喜樂,六,遠離愛欲。菩薩修習禪定。寂默一心,不使散亂。則一切愛欲之境,悉無染著,是為遠離愛欲。七,修禪不空。菩薩習諸禪定,雖獲諸禪之功德,證真空之理,然不墮於斷滅之空,是為修禪不空。八,解脫魔罥。菩薩習諸禪定,則能遠離生死一切之魔網,悉皆不能纏縛,是為解脫魔罥。九,安住佛境。菩薩習諸禪定,開發無量之智慧,通達甚深之法義,於佛知見。自然明了,故心心寂滅,住持不動,是為安住佛境。十,解脫成熟。菩薩習諸禪定,一切惑業,不能撓亂,行之既久,則無礙解脫,自然圓熟,是為解脫成熟。

禪的生活化及世界性佛教徒在對禪的實踐中,從專業性較強的禪坐到生活中對禪的實踐的轉化,最終將禪作為一種生活態度,實現了禪的生活化。在中國禪宗產生以前,佛教修習禪定採取特定的結跏坐勢,運用觀心調息等嚴格的方法而入於定境(入定)。當修習禪定者停止坐禪時,也就是處於出定狀態,即與平常人一樣地生活,至少在外表上看不出與普通人有什麼區別。中國禪宗的禪則要求在日常的生活中體現禪的修養,如《壇經》對禪定的定義是「外離相曰禪,內不亂曰定」,也就是時刻保持內心的自覺,不再執著於外相的形式束縛。關於禪的世界化流行趨勢,是自古印度佛教後的南北傳佛教的流傳結果,北傳佛教從中國傳入越南、朝鮮、日本等國,現代尤以鈴木大拙為首的日本佛教界對西方的傳播最為得力,因而西方人對禪的稱呼仍是日語「禪」的發音「ZEN」。

- The End -

傳播正信佛法

中國.重慶華岩寺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重慶華岩寺 的精彩文章:

關於生命現象的探討

TAG:重慶華岩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