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晏子三度辭官

晏子三度辭官

晏子三度辭官

安立志

晏子(公元前578-公元前500),名嬰,字平仲,萊之夷維(今山東高密)人。晏嬰曾在靈公、庄公、景公三任國君任內擔任要職,輔佐齊國國政40多年,是春秋時著名的政治家和外交家。司馬遷修《史記》,專設「管晏列傳」,記述了晏嬰的事迹。司馬遷對晏嬰的評價很直接,稱他在生活上,「食不重肉,妾不衣帛」,對自身與家人要求很嚴格;在政治上,「危言」「危行」、「順命」、「衡命」,是一個極具獨立人格的政治家。司馬遷甚至說:「假令晏子而在,余雖為之執鞭,所忻慕焉!」(《史記》卷62,中華書局,1959年,頁2137)

春秋時期的君臣關係,與現在的上下級關係很不相同。當今之世,做下級的,要麼順風承旨,要麼溜須拍馬,即使惡貫滿盈,千夫所指,也決不會主動辭職。當時的上層社會,雖然不乏讒佞之徒,但卻不缺骨梗之士。晏嬰在齊國身居高位(曾為相國),竟然先後三度辭職,原因非常一致,都是因為諫諍君主未被採納而撂挑子。他所發揮的作用,決不局限於唐代的「右補闕」、「左拾遺」,更沒有「忠誠不絕對,就是絕對不忠誠」的哲學辯證,他以先賢齊桓、管仲的施政為鏡鑒,對君主政治實踐的錯誤與失誤,有建言、有諫諍、有批評、有變通、有抵制,但卻不包括維護、順從、獻媚與讒佞。

晏嬰的三度辭職,並非因為仕途不順或心血來潮,而是康德式的道德法則。他曾與晉國政治家叔向談過他的從政理想,他認為,輔佐明君就要盡心竭力、死而後已,力有不逮就應自動引退,決不冒支俸祿(「事明君者,竭心力以沒其身,行不逮則退,不以誣持祿」)。輔佐庸主則要獨善其身、順應自然,力有不能就要辭職離去,決不阿諛招禍(「事惰君者,優遊其身以沒其世,力不能則去,不以諛持危」)。總的原則是,可上可下,可進可退,進而為官,不失其忠:退而為民,不失其行。(《晏子春秋全譯》,貴州人民出版社,1993年,頁200)

晏嬰第一次辭職發生在公元前551年。齊莊公不聽晏嬰勸阻,執意收留晉國叛臣欒盈,並將其派回晉國策動叛亂,繼而興兵伐晉。晏嬰不同意齊莊公的決定,他指出,不能愛護本國百姓的,也不能威服境外的敵對勢力(「不能愛邦內之民者,不能服境外之不善」);無視人民生命疾苦的,也不能禁絕危害國家的邪惡勢力(「輕士民之死力者,不能禁暴國之邪逆」)。貪心不足、慾壑難填的必有危險(「得合而欲多者危」),放縱物慾、意態驕橫的必有困厄(「養欲而意驕者困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新浪新聞 的精彩文章:

女人分手後最掉價的五種行為

TAG:新浪新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