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與天才之間的惺惺相惜」
編者按:
使得這部法語音樂劇成功的因素太多,但想來想去總還是會回到這一班獨特演員所賦予這個劇的專屬魅力。
準確的說,是「米開朗基羅」賦予「莫扎特」的那份「天才」。
我喜歡老航班對米老師的描述。
正是因為這個彼得潘所能夠擁有的少年氣,才使得莫扎特音樂中所反映的人性得以落地在舞台上,終於有了真實感地呈現在了世界面前。
不然,我們可能永遠只能以在新年音樂會必備曲單中的莫扎特去揣測這個天才了。
網路上看官攝時並未感到這份「演員與角色之間的合適」,我反倒只是喜歡法式風格下對莫扎特骨子裡的那種任性與驕傲描摹得荒誕又真實,炫麗又凄涼,誇張卻恰到好處。
也許這就是劇院現場的無限感染力,我會驚嘆於台上的這位「莫扎特」,這位確實與我同處於一個時空中的「莫扎特」,他一瞥一笑的頑皮與執拗,他自以為足夠有力,卻被各方利益推搡得團團轉的言行。
這實在是夢境!
我甚至開始嘲笑自己的膽小,我竟膽小到懷疑這份真實。
彷彿抱著去求解的心思,一次又一次地去了這個「宇宙第一燃劇」的現場,在一次玫瑰曲結束的一刻,大腦里忽然浮現去年10月烏鎮時的《狂飆》。
我想到莎樂美火紅的唇,想到表妹撲閃撲閃的大眼睛,想到田漢鏡片後發光的眸子,他說:「戲是妄語,我卻認真」
我突然理解了「天才」的意義,在話劇舞台上,我知道田沁鑫的天才,她賦予給田漢的東西里,有的是她對他的疼惜,對他的欣賞,對他的深刻理解。
而我在法扎里也看到了,天才與天才之間的惺惺相惜。
那是一種凡人根本無法觸碰得到的感情,即便我們身處同一時空。
莫扎特是音樂天才,卻並不體現在他的神童時期,他之所以能夠被稱作神童,只是在於他能夠在年紀尚小時熟練地將當時最受宮廷歡迎的曲子寫出來並演奏罷了。
其他?便是他那出色的父親,他那同樣對音樂抱有一腔熱忱卻終究迷失在了上帝賜予他這個寵兒的光環之下的父親。
而透過眾多的採訪、報道、乃至大批迷妹濾鏡,我愈發強烈地感到米老師正是老航班口中的「彼得潘」,對自己深愛的藝術有著旁人不可觸及的狂熱執著,對任意一點可能玷污純粹的東西嗤之以鼻。
在鏡頭前,我總感到他口中語言的無力,他每每回答對「莫扎特」這個角色的理解,總是摸著自己的心說:
「我愛他,我愛這個人」
我同樣感到語言的無力,因為我一次又一次看他說起莫扎特時眼中所閃現的光亮,卻根本沒法用任何字句來描述那種出發自他內心的,對這個已然逝去的天才的理解與愛。
甚至在這一次上海文廣的採訪中,他再次說道:
「我覺得今天的人們只是讚賞他,人們並不是真正愛他,但我愛他。」
人們當然愛不了莫扎特。
人們幾乎不理解莫扎特。
愛的前提是理解他,是懂他。
莫扎特已經傾盡全力地將他的生命放在了一首首「太多音符」的樂章中,但時至今日,我們大多數普通人依然無法真正理解他音樂中深藏的生命力。
即便狂刷24場法扎的鐵杆粉絲觀眾們,把這部劇里運用的莫扎特曲目聽了不下千遍萬遍,是否真正有人能夠站出來說:
「我聽懂了,我聽懂了莫扎特,我聽懂了他音樂里的叛逆與自負,天真與快樂,我聽懂了他作品中對時代規矩的逐漸反抗,聽懂了他不可抗拒的、無論怎樣試圖掩藏都無法磨滅的原創性活力!」
真希望有人能夠這樣說。
我又突然想起王印老師在討論表演時說:
「朋友們,你我終歸是演戲的匠人,真正的藝術家又在哪?」
「衝破陳規」不是說說唱唱就完了的,「我在玫瑰中沉睡」是用盡了王爾德筆下夜鶯血染薔薇式的義無反顧的。
而我堅持相信,這部音樂劇如果沒有米老師也一樣會成為「宇宙第一燃劇」,從2009年開始,每一位加盟這部劇的演員與幕後工作人員都是頂尖的能者,他們為這部劇所奉獻的一切都足以令全世界癲狂。
並且我還要堅持,在聽過B卡Nuno Resende飾演的莫扎特之後,我依舊會為他,為這部劇獻上最熱烈的掌聲與尖叫。
私心裡,我是愛Nuno的莫扎特的,因為他還屬於我們,他還屬於我們這個普通人的世界。
然而卻不會再有米老師這落地的虛幻夢境,時空中轉瞬即逝的天才。
我也突然理解了,為什麼安妮會說,「法扎」只應天上有。
珍惜吧,凡人們
這個世界還好有過莫扎特
還好有米開朗基羅
END
圖片來源:上汽上海文化廣場 官方微信公號
排版編輯:Yeti


TAG:雜寫不雜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