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一抹現實:當代具象繪畫》連載——吉爾·德·巴林庫爾特

《一抹現實:當代具象繪畫》連載——吉爾·德·巴林庫爾特

從2017年12月3日開始這裡將持續更新由馬克·瓦利(Marc Valli)和瑪格利塔·戴薩奈(Margherita Dessanay)編著的《一抹現實:當代具象繪畫》一書。此書於2014年由Laurence King出版社出版。欒志超和「繪畫藝術壞蛋店」將會以互聯網的形式實驗性地在這裡持續地分享這本書的翻譯文稿和文稿語音作為大家學習研究的參考。為便於閱讀,文稿會根據情況略作改動和調整。今後這條內容的文末將持續添加欒志超個人打賞二維碼。感謝譯者的分享。

吉爾·德·巴林庫爾特|Jules de Balincourt

1972年生於法國巴黎,現居住於美國紐約

德·巴林庫爾特曾經說過,他覺得自己和「《藝術論壇》雜誌里討論的那個藝術圈一點關係都沒有。我從沒學過繪畫。事實上,我是搬到紐約之後才開始畫畫的……」但是,他顯然是藝術圈的一員。而且,他基於本能的、感知的、風格自由的繪畫在藝術圈也廣為人知。剛搬到紐約時,德·巴林庫爾特一開始是給賈斯佩·瓊斯(Jasper Johns)和菲利普·約翰遜(Philip Johnson,巴林庫爾特說約翰遜讓他不再覺得紐約是個「無法融入」的城市)等藝術家的家裡和工作室里搬運畫作,但他當時並沒有藉機學習藝術。他的個人經歷和他的繪畫一樣豐富多彩,他現在會開玩笑地說自己已經有些「疲了」,想要「搬到熱帶小島上去生活。我可以肯定地說我的人生經歷和高更差不多——只不過沒有性病和年輕姑娘。」

《漂泊者》(Itinerant Ones)

2012,板上油畫,43 x 33cm(17 x 13in)

成長背景

我出生於20世紀70年代早期的巴黎,在蘇黎世的伊維薩島上短暫地停留了一年的時間,然後開房車周遊了墨西哥。最後,我和我的母親、姐姐定居在了南加州。我父親住在巴黎,因此我也會回歐洲。在某種程度上,我一直覺得自己是個居無定所的游牧者/旅行者,十歲之前從未在某個地方停留超過一年,始終都是個「旁觀者」,探尋著陌生的文化。

我在美院學習藝術(2005年在亨特學院(Hunter College)獲得藝術碩士學位)。但是,我認為自己早年在巴黎和拉斯維加斯的華爾道夫教育(Waldorf schools)學習的經歷更為重要。華爾道夫的學習對我的成長及藝術創作有很大的影響。在那裡,我們不光是學習語言或數學,而是接受一種動手學習的教學方式:制陶、編織、繪畫、烹飪、跳舞……但這種種美好在我去了美國的一家公立學校,開始面對嚴苛的現實之後就結束了。

創作過程

一開始,我只在畫布上做一些標記,直到畫布上開始有畫面上浮現……有的時候,我讀的書會給我靈感……大多數時候,我都是在不安與神秘中尋找。

我畫的內容主要來自我的想像。有的時候,儘管我更喜歡憑直覺工作,但也會有照片作為參照。通常,我會先畫一幅畫,然後再畫一幅畫作為對上一幅的回應或是搭配,同時創作出多達十件的作品。因此,在我開始畫一幅畫的時候,我也正在完成一幅幾個月之前就已經開始的畫作。我更多地認為這些畫作之間都是彼此聯繫的:有國王就有王后。

抽象與具象

我認為,在我的繪畫中存在著具象與抽象相互對抗的張力。我總是想要在我的繪畫中加入具象的元素,一個可識別的現實。但是這就太簡單了,不是嗎?問題在於,你如何讓一張抽象的畫作表達出抽象之外的東西?我感興趣的並不是線條、形狀、圖案、色彩或是好看這些,而是這些東西如何建構起我想要表達的東西。我想要創作的抽象繪畫有著具象繪畫的張力,帶有同樣的張力、不安或是複雜性。如此一來,具象繪畫同時也是抽象繪畫。你或許認為自己在具象繪畫中讀解出了一幅圖像,但是這幅圖像同時也是由抽象的形狀和線條構成的。

原始主義

在我十九、二十歲的時候,我是個尚還年輕的網民、嬉皮士,靠感恩至死樂隊(Grateful Dead)的演唱會度日。我做一些瓷器和羊皮鼓在音樂會上售賣,跟著樂隊的巡演到處跑。感恩至死樂隊在當時十分有名:成群結對的人跟著他們。我在我的皮卡車上搭了個小床。我們一起開車去墨西哥,隨便找個地方安營紮寨。我現在難以想像自己曾經做過這些事兒,但是當時就是年輕、浪漫主義、自由。現在看來,這些事情都是十分可笑的。後嬉皮文化因此就顯得有些可悲了。

個人風格

在這樣一個越來越同質化、全球化的時代,我希望個性和特質仍有存身之地。

我認為我自己在某種程度上是個文化處理器,處理媒體、文化和社會政治事件,然後再將它們轉化為最基本的繪畫形式,像原始人類那樣,用木棍、動物毛髮、天然顏料勞作一番,把信息轉化到木板上……某種程度上,這是一種當代人類的鍊金術。

《熔岩區(惡土)》(Malpais (Bad Lands))

2008,板上油畫,203 x 178cm(80 x 70in)

《偶像之牌》(Idol Hands)

2012,板上油畫,193 x 167cm(76 x 66in)

《日夜難辨》(Neither Day or Night)

2011,板上油畫,243 x 335cm(96 x 132in)

《暴君烏托邦》(Utopie Tyrannique)

2010,板上油畫,122 x 147cm(48 x 58in)

《無題(煙花)》(Untitled (Fireworks))

2012,板上油畫、丙烯和瓷釉,193 x 168cm(76 x 66in)

《思維全球化,行動本土化》(Think Globally, Act Locally)

2007,板上油畫,244 x 335cm(96 x 132in)

關於這本書以往更新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繪畫藝術壞蛋店 的精彩文章:

《一抹現實:當代具象繪畫》連載——卡洛琳·沃克

TAG:繪畫藝術壞蛋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