雄安舊時風物之二十九 上墳
上墳,緬懷先輩,推崇孝道,是一個很好的民間傳統。雄縣上墳有許多講究,雖說十里不同俗,但都小異大同。
一個人去世了,其直系親屬、近親戚有些個固定的日子是得上墳的,比如入葬後三天得圓墳,得燒一期、三期、五期(去世後七天為一期)、百期(百日)紙,三年之內死者的忌日都是要上墳祭奠的。
圓墳是男人的事,天明之前到墳地,給新墳培土,要培圓培高培大。因為按講究,圓墳後,新墳三年內不能見新土,所以得培得又圓又高又大,以防這三年的風蝕雨刷。幾期和忌日上墳以女的為主,到那天,同族的晚輩媳婦,出了嫁的晚輩閨女都得上墳祭奠逝者。幾期和忌日上墳,先擺好乾鮮果品等祭品,然後燒冥紙(洋錢票),冥紙燒著的時候,一個重要的環節哭墳開始了。女人們伸開腿坐到地上,數落著思念的詞語唱戲般哭訴,在別人的勸說下停止哭聲,這次祭奠才算結束。
家鄉的風俗,平常每年都有四個固定的日子是要上墳的。過年、清明節、七月十五(陰曆)、十月初一(陰曆),這幾個日子上墳都是同族的晚輩祭奠先人。過年、清明節是男人上墳,七月十五、十月一是女人上墳。
每次上墳都有講究。過年上墳是接先人回家過年,有的村是大年三十和正月初二(或初三)上兩次墳,對先人有接有送;有的就正月初三(或初二)上一次墳,比較簡單。但對先輩的懷念、哀思的寄託是一致的。清明上墳,我們這一帶叫填墳,同族的男人們到墓地,先去除一年來墳上的雜草,填上新土,把花紙錢壓在墳頭上,目的是讓墳頭見見新,就等於在雨季來臨之前給先人們修葺房屋了。男人們上墳照例是要拉鞭放炮,燒紙錢,按長幼排列好給先人磕頭的。清明節,講究節前上墳,清明節當天是不上墳的。上完墳,好多家族還會組織清明會,當家十戶的人們坐在一起吃頓飯,緬懷先人的同時,交流交流感情,強化一輩又一輩人對宗族的認同感,也避免了有時候出現「大水沖了龍王廟」的尷尬。
七月十五是中元節,也有的地方叫鬼節,十月初一是給先人送寒衣的日子,這兩個日子,照例也是女人上墳。這兩個日子,只要父母有一人作古的,出家的女兒就得回娘家上墳燒紙,燒冥紙的同時,哭墳是一個必不可少的環節。父母都健在的,這兩個日子出家的閨女是不能回娘家的,有忌諱,得圖吉利。
上墳是形式,但也很必要,這樣一方面可以感念先恩,繼承傳統,宣揚孝道,一方面可以拉近同宗同族人們的感情,有利於大家庭的團結。母親去世的第二年,我回老家祭祖就深有感觸,回來晚上寫了一首詩,特別能代表我的感受,相信很多同齡人也會有同樣的感受:
老屋破舊總經年,不見家慈立柵邊。
歷歷親情悲未孝,依依往事嘆時艱。
墓前謹報平安語,堂上猶溫教誨言。
跪哺舐犢誰敢忘,哀思暫且化冥錢。
上墳是晚輩寄託哀思的一種方式,至今不知已傳承了多少年多少代,早已固化成了一種風俗,沉澱著許多民俗文化,當然也有一些陋習。隨著新區規劃建設的不斷深入,人們認識水平的提高,移風易俗一定會成為必然之舉,節日不必偏廢,上墳的一些方式也不能簡單地視為迷信,但以更具現代文明理念的方式祭祖,相信會逐步為大家所接受。
作者專欄
本文為「雄安新區熱點」(ID:xaxqhot)原創文章。


TAG:雄安新區熱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