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平城洲橋:年俗祭祖

平城洲橋:年俗祭祖

咱們村——記得住鄉愁的文學平台

第1052期

年俗祭祖

文/平城洲橋

歲月的腳步這個快啊,走著走著不經意間來到了年根年尾。於是,讓我想起了魯迅先生在《祝福》里說過的「舊曆的年底畢竟最象年底」,「就在天空中也顯出將到新年的氣象來」。在我的家鄉,如同這樣的氣象當中,家家戶戶總是以極其隆重、熱烈乃至虔誠的春節盛典,宣洩釋放攢足了一年的澎湃激情,抖擻精神吹響春天序曲,轟轟烈烈向新一年邁進。而在這儀式感極強的年俗里,有一項至為重要的內容,那就是祭祖。

年三十這一天的中午剛過,暖融融的陽光映照著大紅春聯愈是耀眼奪目,滿院生輝,老老少少的臉上描畫著滿足的笑。在喜慶祥和的氣氛里,大家都是緊張繁忙、年年如是的籌備著。女人們精心洗刷鍋盆瓢勺、杯盤碗筷等餐具器皿,把早已準備的雞鴨魚肉、水果點心各類供品悉數清點裝盤。與此,緊鑼密鼓張羅著包好除夕晚餐、夜裡「發馬子」以及初一早上的三頓水餃。一家老少圍攏一起,有洗菜剁餡的,有和面擀皮的,說著笑著忙乎著。其中「發馬子」的水餃作重點處理,有一部分要包進紅棗和硬分幣、角幣,寓意「吃甜頭」,「咬口福」。

男人要完成的是更為重要的「請影」,也有的叫「掛軸子」。其實就是按世次寫有先祖名字的民俗捲軸年畫。其內容通常是程式化的民居院落,大致分為上下兩部分。上半部分,頂端端坐著被視為始祖的男女長者,其餘畫面多為豎排的長方格子,填有歷代先輩的名字;下半部分是院落概括及古代人物等,院門上常見「悽愴音容在,烝嘗俎豆新」,「本支綿百世,俎豆永千秋」之類聯語。整個畫面裝飾是大色塊的紅藍黑綠,艷麗耀目。升「影」時,先把與之配套的葦箔或竹帘子固定牆上,然後將其端端正正懸掛於正中,兩側配以多為荷花、芍藥內容的副聯,並在下端橫攔一根細線,以防翹邊翹角。「文革」時期這個「影」曾被看作是封建迷信的東西,大都以火焚燒。可到了春節還的供奉,有人捉摸出在紙板上粘貼紅紙的辦法,做成高寬各二十幾乘十幾厘米的長方形牌位,去掉上邊兩角或製成圓弧狀,書寫「顯考(妣)府君之神位,男某某奉祀」的字樣,供之膜拜。直到現在仍然有人沿襲這種做法。這個「影」升掛起來後要安放供桌,找出一年一用的桌帷子、香爐、燭台以及大紅蠟燭等,還有十雙新買的紅色竹筷,代表著紅火和十全十美。 到這時,往往大都是下半晌了,族中「老領頭」便召集起爺們兒,共同去請「老人們」回家過年。一幫人馬來到墓地上墳叩頭,點燃鞭炮,並特別說一句:「老爺老媽回家過年啦」。「老爺老媽」是泛稱,代指所有已故的先祖長輩。回家時還要虛掩著門,意為讓先人進家,還的在「影」前磕頭,以示恭敬和完成了送達通知的任務。

兒時記憶,除夕之夜叫「年五更」,是一個讓孩子們有著急切期盼,又有些許膽怯和充斥著神秘色彩的夜晚。這期盼,是渴望新衣新帽、口腹之慾和喜慶鞭炮帶來的興奮衝動;這膽怯,來自那燈燭搖曳里「影」上色彩炫目的古裝男女,隨微風一起一伏,欲止還動,忽閃忽閃的令人有些頭皮發麻;這神秘,是大人們有意無意的渲染,不許高聲喧嘩,不許亂說亂動,束縛了頑皮少年的隨性而為,營造了一種詭異迷惑的氛圍。還有一些禁忌,比如不小心碰碎了碗碟之類,要說「歲歲平安」;煮水餃破了皮說「掙」了;饅頭、包子裂了說「笑」了。小孩子如果出言不恭,長輩自然會說「童言無忌」打圓場。可是,有一次我在姥姥家過年,除夕日舅舅「掛軸子」,我看到上面花花綠綠的人物,興奮的蹦跳著咋呼表弟:「快來看孩啊」,童言出口,惹得舅舅近乎於呵斥,「凈胡說,沒老沒少」。這是「影」的烙印,一生銘記,以至成年後每當看到和我自己「請影」時,總是充滿了怯怯之感。由此看來,小小少年的記憶是多麼的根深蒂固以及對那顆稚子之心是不敢疏忽染瑕的。

過年的夜晚須明燭高照,燈火通明,預示家業興旺,同時暗含了不能讓先人摸黑之意。這個夜晚闔家團圓,其樂融融,迎新辭舊,只待「發馬子」——將天地全神乘騎的紙馬燒掉,送神靈回天。這是整個年夜裡最為莊重、謹慎而不可差池的時段,是祭祖的重點和高潮。在接近正點之前,已經把白天備好的「祭禮」按序一一陳列供桌,通常為「小三牲」雞魚豬肉,豆腐,寓意得福;「三生和菜」菠菜、白菜、粉絲,蘊含勃勃生機、清白做人和福壽綿長。還有不可或缺自家蒸做的五個餑餑,五福臨門;一盤年糕,年年攀高。待到吉時,家人一齊忙活,水餃煮好後每碗各盛一對,分別供奉於天地、灶王、祖先等,點高香、焚燒大批燒紙、送大個的「金銀元寶」,燃放長掛鞭炮,叩拜四方,恭請天地諸神和先祖歆享「祭禮」,每家每戶都是以最高規格的祭拜,祈求來年幸運吉祥。

從除夕「請影」開始,每日三餐都要把熱好的飯菜端上供桌拜祭,同時不能忘記將水餃湯之類倒在地上一些,祭奠一下。初三早上吃完飯以後就意味著過完年了,趕緊送老祖「回家」,這樣出嫁的閨女才能回門。每到這一時刻,我們這裡收拾「落影」,母親那裡依次敞開屋門街門,嘴裡念念有詞:「老爺老媽都走吧,過完年了,回去好好看您的門」。這話說的煞有介事和鄭重其事。其實呢,母親也就那麼一說,她知道無神無鬼,什麼也沒有。但,這絕不是有人所說的封建迷信,更不是有人認為的愚昧無知。慎終追遠乃聖人之訓。祭祀先祖是對根的問詢崇奉,是民族文化的一脈相承與生生不息,這是毋庸置疑的。

編輯 香如故 果豐

作者簡介

平城洲橋,好文墨,喜收藏;戀舊物,念舊情。以往有部分文字見諸於省市級及以上報刊。

曾在咱們村發表《期待落雪》《故鄉,心靈棲息的港灣》等文章。

我要投稿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咱們村 的精彩文章:

耗時四載的心血之作:心路——迷茫

TAG:咱們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