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生命不能承受之輕》的精神分析批評

《生命不能承受之輕》的精神分析批評

摘要:小說《生命不能承受之輕》是捷克裔法國小說家米蘭昆德拉最負盛名的作品,它是一部哲理小說,小說從「永恆輪迴」的討論開始,把讀者帶入了輕與重、靈與肉等問題的思考中。這本小說出現了許多夢境,大部分來自女主人公特麗莎,本文通過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論深入分析特麗莎的夢境,涉及到無意識和性本能兩個最基本的精神分析命題,以期實現對小說更為深刻、透徹、新穎的理解。

關鍵詞:精神分析理論;夢;無意識;性本能

Abstract: is the most famous novel of Milan Kun3dera,which is a philosophical novel, exploring the relationship of lightness andweight, soul and body, etc. To acquire a new and deep understanding of thisnovel, this paper will use the psychoanalysis theory of Freud consisting of twofundamental topics: unconsciousness and sexual instinct, to analyze theheroine』s six dreams, which are in chronological order.

Keywords: psychoanalysis theory; dreams; unconsciousness; sexual instinct

一、引言

精神分析學說是由維也納心理學家弗洛伊德創立的。在此基礎上產生的文學批評的精神分析流派在20世紀20年代形成,30-40年代流行於歐洲,成為現代西方文學批評的主要流派之一,也在心理學批評領域佔據著至關重要的位置。用這種方法探討文學活動中的心理現象和根源,將有助於更好地認識文學乃至人本身,大有曲徑通幽之妙(王先霈, 胡亞敏, 2005)。眾所周知,《生命不能承受之輕》涉及到了不少哲學、心理學現象等問題,因此,運用精神分析批評理論分析該作品不僅對症而且會有事半功倍的效果。本文將深入研究討論女主人公特麗莎的夢,隨著情節的發展,她的夢隨之發生相應的變化,因此通過對此分析,我們將會對該小說產生更為深刻、透徹甚至新穎的理解。

二、精神分析理論闡述

弗洛伊德為精神分析學說的確立奮鬥了近50年,創造了一個獨特而龐大的理論體系。在整個20世紀,精神分析批評在理論和實踐中不斷得到補充、修正和擴展。要了解精神分析批評,就必須首先了解和掌握弗洛伊德的學說,這是一個有著特殊研究對象和研究方法的理論體系,一個創造著特有的概念和驚世駭俗的見解的理論體系。根據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引論》(弗洛伊德, 2016),無意識和性本能是弗洛伊德學說中最有建樹的兩個命題。

1.無意識

精神分析的第一個命題:心理過程主要是潛意識的,而意識的心理過程則只是整個心靈的分離部分和動作(弗洛伊德, 2016)。這一命題是弗洛伊德學說中的一個核心概念,它雖然不是弗洛伊德創造的,但卻是他將這一概念提到十分重要的位置,並賦予它新的含義。心理學是研究意識的內容的科學,而精神分析與上述觀點相抵觸,否認「心理即意識的」。精神分析認為心靈包含感情、思想、慾望等作用,其中思想和慾望都可以是潛意識的。在弗洛伊德看來,傳統心理學的研究對象主要是人的意識,而精神分析認為人的意識活動在其全部精神活動中不過是極小的一部分,無意識就像冰山中水下的部分,在人的全部精神活動中佔主導地位。這種無意識正是精神分析研究的主要對象和內容。弗洛伊德所說的無意識指隱藏在我們內心的被壓抑或被遺忘的精神狀態,它包括我們在心理活動中的慾望、野心、恐懼、情慾和非理性的東西等。發現無意識活動的最佳途徑就是研究夢境,睡夢中正是意識相對鬆懈而無意識最為活躍的時刻,夢實質上就是無意識慾望的象徵性體現。弗洛伊德認為無意識的提出對於研究人們的行為、思想和情感具有重要作用,因為廣闊有力的無意識包含著隱藏的種種力量,這些力量是人類行為背後的內在動力,它將直接或間接地作用於人們的行動。

2.性本能

精神分析的第二個命題:無論從廣義上還是狹義上來說,性的衝動都是神經病和精神病的重要起因(弗洛伊德, 2016)。該命題與第一命題有著十分密切的關係,也是精神分析的一個創見。這是前人所沒有意識到的,也許有一部分人曾經懷疑過,但他們卻沒有勇氣去實踐證明。更有甚者,弗洛伊德認為這些性的衝動被認為對人類心靈獲得最高文化的、藝術的和社會的成就具有最大的貢獻。弗洛伊德的全部學說基本上是以性本能為軸心的,他對性本能的含義和功能的理解較之人們理解的要寬泛得多。弗洛伊德在他早期的著作特別是《釋夢》、《性學三論》等著述中,對性本能作了大量的論證。他認為在夢中得到滿足的願望,不是一般的願望,而是隱藏在無意識中的種種慾望,主要是性的慾望。無論夢裡的情境是否與性慾有關,都包含著性的意義。弗洛伊德在他後期的著作中將「性」的範圍擴大到人的一生。他認為,一個人從出生到衰老,一切行為、動機都具有性的色彩,都受性本能衝動的支配,進而把性本能視為人類一切活動的重要組成部分,他認為小到個人發展、心理失常,創造活動,達到社會習慣、宗教、制度及人類各種行為,都出自性本能衝動的動機。

無意識和性本能是弗洛伊德理論的特質,舍此就不是精神分析批評。這兩個概念又有著內在聯繫,無意識中最基本的慾望是性的慾望。正如莫達爾所言:「根據心理分析的說法,『無意識』與『性愛』二詞幾乎是同義詞。」(莫達爾, 1987)可以說,弗洛伊德的全部學說都充滿了性的色彩,對文學作品中心理現象的分析實際上變成了對性象徵的搜尋。

三、夢的解析理論闡述

根據亞里士多德的觀點,夢即睡者在睡眠時所產生的心理活動。弗洛伊德認為,夢總有一種意義,即使是一種隱意;做夢是為了代替某種其他思想過程,只有正確地揭示出這個代替物,才能發現夢的隱意(弗洛伊德, 1996)。夢的解釋有兩種方法:象徵性;解碼法。夢的內容乃是慾望的滿足,而夢的動機卻是一種慾望,當釋夢工作完成之時,我們就會知道夢是慾望的滿足。夢會化裝,我們需要利用釋夢工作去揭示隱藏在夢的背後的思想。每個人由於兩種精神力量(傾向或系統)的作用而各有其不同的形式。其中一種力量構成慾望,用夢表現出來;另一種力量則對夢中慾望行使稽查作用,迫使慾望不得不以化裝形式表現出來。在釋夢過程中發現:夢的隱意比夢的顯意更重要。有關夢內容中各個元素的起源問題,每個夢中都可能發現與先一天經驗的接觸點。所有的夢都是完全利己主義的。

夢的四種功能:

1.凝縮功能:即將豐富的夢的思想簡約為某種顯在的夢的內容或形象,也就是將數種潛在的含義集中顯示為一個意象。夢的形成是以凝縮過程為基礎的。

2.移置功能:即顯然代表夢念的實質在夢中可以根本不表現出來,夢似乎可以離開夢念,分立中心—夢內容可以以不同元素為其中心。

3.夢的象徵表現:將夢的隱藏的含義表現為視覺形象,因為在夢中人主要是用視覺形象來思維的。

4.潤飾功能:初醒時將夢中雜亂情形組構成較為連貫的情節,填充它的空白,消除他的矛盾,用相對連續和可理解的敘述形式把夢表現出來。

四、特麗莎夢的解析

根據夢實質上是無意識的象徵性體現,且在夢中得到滿足的願望,是隱藏在無意識中的種種慾望,主要是性的慾望。無論夢裡的情境是否與性慾有關,都包含著性的意義。因此,我們開始分析特麗莎的夢,從夢的解析中,我們分析出了特麗莎的情感狀態隨著小說情節的發展產生的變化。

1.「好一陣,她才給他講起自己的夢:他們倆和薩賓娜(托馬斯的情人之一)在一間大屋子裡,房子中間有一張床,像劇院的舞台。托馬斯和薩賓娜做愛,卻命令她站在角落裡。」(米蘭·昆德拉, 2002)

這個夢來自托馬斯的情人薩賓娜給托馬斯的來信:我想與你在我的畫室里做愛,那兒像一個圍滿了人群的舞台,觀眾不許靠近我們,但他們不得不注視著我們······特麗莎偷看了這封信,才有了這個夢。有關夢內容中各個元素的起源問題,每個夢中都可能發現與先一天經驗的接觸點。根據夢的第一個功能,凝縮作用:顯夢簡短、貧乏,內容精鍊;隱意則範圍廣泛,內容豐富得多。這個夢明顯是個顯夢,與信上內容大致相同,但隱意卻極為豐富,這是特麗莎第一次感到了焦慮,通過這個夢我們看到了她壓抑著的潛意識,即一個被壓抑的慾望,但壓抑得不充分或者沒有偽裝。在這種情況中,焦慮代替了夢化裝。我們發現—一些強有力的精神進程或者觀念是存在的,儘管它們沒有意識,但是它們會給精神生活造成普通觀點所能造成的相同的影響。這種觀念在成為意識之前的存在狀態被我們稱作「壓抑」,並在分析的過程中,將產生壓抑狀態並保持這種壓抑狀態的力量稱作「抗拒」。被壓抑是無意識的雛形。特麗莎發現了托馬斯的外遇,夢她的把她的壓抑釋放了出來,同時讓我們看到了她的無意識,即她的焦慮。

2.「她的夢,重現如音樂主題,舞蹈重複動作,或電視連續劇。比如,她一次又一次夢見貓兒跳到她臉上,抓她的麵皮。在另一輪夢裡,她總是被推向死亡。一次,她在死亡的暗夜裡嚇得尖叫起來,被他喚醒,便給他講了這個夢:「有一個很大的室內游泳池,我們有大約十個人,都是女人,都光著身子,被逼迫著繞池行走······」在第三輪夢中,她死了······」 (米蘭·昆德拉, 2002)

這一次的夢加深了特麗莎的焦慮並帶給她恐懼。這個夢還有一層潛意識,來自特麗莎兒時母親對她的影響,她的「我」被母親沒收,她想要證明自己與眾不同,從她通過鏡子觀察裸體的自己可以推出她不想成為千篇一律的托馬斯眼中的女人,可是他卻偏偏讓她成為了這樣的人,她以為逃離了母親來到托馬斯身邊她就成為了她自己,可是並沒有,所以她除了焦慮還增加了恐懼。弗洛伊德斷言,夢不僅代表現在的願望,而且還總是表達可以追溯到童年早期的願望(Storr, 2007)。在神話和民間傳說中作為生殖器象徵的許多動物,這裡的貓在夢中起著同樣的作用。潛意識或無意識是真正的精神現實。夢見裸體而且確實感到羞愧和窘迫,而在力求逃避時又產生一種奇特的禁制,感到寸步難行,無力改變這種痛苦的局面。而旁觀者總是一些陌生人,他們往往只採取冷漠的態度,一副嚴肅而呆板的神情。夢者的窘迫和旁觀者的冷漠湊在一起,通常構成了夢中經常出現的一對矛盾。這種情況表示反對的表情已被慾望的滿足所勾銷,而夢者本身的某些特性卻因某種力量而被保留下來;結果導致了夢的兩個部分彼此之間的不協調。這是由於慾望得到滿足而部分化了裝的夢。

3.「來到佩特林山腳,那壯美的綠色山巒在布拉格中部拔地而起···其中一個人手裡提著步槍···那人又說:「別出什麼錯,這可是你自己的選擇,對吧?」···於是她說:「當然,是我自己的選擇。」···那人舉起了槍。特麗莎感到自己的勇氣都沒有了,虛弱使她絕望,一種根本無法排拒的絕望『但這不是我自己的選擇』她說······」 (米蘭·昆德拉, 2002)

象徵男性生殖器的無疑有一切武器和工具:如來複槍、手槍、匕首、軍刀、錘等。風景代表女性器官。這一類夢表達了一個經過化裝的被壓抑的慾望,無疑是我們絕大多數的夢,必須經過分析才能理解它們。這個夢發生在特麗莎產生了想和托馬斯一樣的想法:靈與肉分。,她想到了背叛,這個背叛不是想要報復托馬斯而是讓自己不那麼痛苦。這個夢被化裝,最後她反悔了。事實上,這個夢之後,她的確做出了背叛。她的焦慮和恐懼日益增長,已經到了無法壓抑的狀態,超越了生死。

4.她告訴他:「我被埋掉了,給埋了許久許久。你每周來看我一次,每次你都敲敲墳墓,我就出來了。我眼裡都是泥······」 (米蘭·昆德拉, 2002)

女性生殖器以一切有空間性和容納性的事物作為象徵,例如罐和瓶、坑和穴、各種大箱小盒及櫥櫃等,門戶則代表陰戶。移置功能作用的結果使夢內容不再與夢念的核心有相似之處,夢所表現的不過是存在於潛意識中的夢欲的一種化裝。這一次的夢,特麗莎已經死了,她被焦慮和恐懼打敗了,多了一種悲涼,她妥協了,等待著托馬斯的愛,再也不強求了,雖然她從來都是被動的,但她潛意識裡一直不斷地渴求著對托馬斯的獨有。然而托馬斯追求的是輕,是靈與肉的分離狀態,所以這種求而不得而導致的焦慮與恐懼無時無刻不伴隨著她,就算她的背叛也毫無作用,她放棄的同時,悲涼隨之而來。

5.「卡列寧生出了兩個麵包圈和一隻蜜蜂,對自己的後裔目不轉睛,驚訝不已。兩個麵包圈當然絕對安詳,只有蜜蜂搖搖晃晃轉著圈,好像中了毒,過了一會兒,它升起來,飛走了。」(米蘭·昆德拉, 2002)

這發生在托馬斯為了特麗莎回歸田園生活期間,卡列寧得了癌症,這個夢把卡列寧的疾病變成了孕生,當然不要懷疑,卡列寧是只母狗。夢的本身顯示出不僅具有再現力而且擁有創造力。特的特徵是賦予夢生活以各種特性,它表現出偏愛無節制的、誇大的和奇特的內容。但與此同時,由於拜託了思想範疇的舒服,它也獲得了柔韌性、靈活性和多面性。它對於溫柔感情和熱烈情緒的千變萬化一種極其精微的方式表現出敏感性,而且將我們的內心生活火速地融合於可塑的外部圖像之中。特麗莎發現自己對卡列寧的愛好於對托馬斯的愛,不是大一些,是好一些。人類男女之愛對於人與狗之間存在的友誼來說,預先就低了一等。這完全是一種無我的愛:特麗莎不想從卡列寧那裡獲取什麼,從未要求它給予愛的回報。因為這種愛不求回報,使她快樂,沒有焦慮沒有恐懼。卡列寧不知道肉體和靈魂的兩重性,狗與人之間的愛是牧歌式的,這就是特麗莎和它在一起如此輕鬆自如的原因。她從卡列寧的死懂得了,幸福是對重複的渴求。人類的時間不是一種圓形的循環,是飛速向前的一條直線,所以人不幸福。

6.「他坐在平常讀書用的桌子前。···托馬斯不是在讀書,面前是一封信,信上說他當日務必趕到臨近某鎮的機場去報到···飛機終於著陸,他們看見下面站著三個人,都帶著兜帽,握著步槍,三人中有一個舉起槍對準了他們。沒有槍聲,但特麗莎感到托馬斯—一秒鐘前還緊靠著她,摟著她的腰—再倒在地上···是一隻兔子,一隻害怕得哆哆嗦嗦的兔子。他將其交給特麗莎。一剎那,特麗莎的恐懼和悲涼都消失了,很高興這隻兔子屬於她,可以把它緊緊地貼在自己的身體。」(米蘭·昆德拉, 2002)

帽子、槍、小東西、小動物代表著男性生殖器官,這是偽裝了的夢,另一種力量在對夢中慾望行使稽查作用,迫使慾望不得不以化裝形式表現出來。最後特麗莎獲得了這隻兔子,它完完全全的屬於她,她的恐懼和悲涼都消失了。他們最後獲得了牧歌式的生活。夢情境又一次描述了慾望的滿足—一個總是由夢念引起的慾望,但它是用一種未被認出的形式呈現出來的而且只有在分析中加以追溯才能得到解釋。在這種情況下的慾望,要麼本身是被壓抑的而為意識所不容,或者是與被壓抑的思想緊密聯繫著並以之為基礎。因此這一類夢是被壓抑慾望的化裝的滿足。夢希望什麼,就相信什麼。夢境之外,托馬斯老了,終於完全屬於特麗莎一個人了,他們過上了牧歌式的生活。

五、結論

通過運用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學說,對特麗莎典型的6個夢進行了詳盡的解析,我們知道了「夢」的象徵性深刻地表現著人物的心理,探究了人物的隱秘心理,打開了通往人物內心潛意識的通道(龍海雲, 2010)。在分析她的潛意識和性本能時,深入剖析了她的真實慾望,它們大都經過了偽裝或稽查,我們發現了特麗莎的焦慮、恐懼、悲涼、最後獲得真正的幸福的情感歷程,同時也對整個小說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參考文獻

1.米蘭·昆德拉. 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輕[M]. 韓少功, 韓剛譯. 作家出版社, 2002.

2.弗洛伊德. 精神分析引論[M]. 陳霖序譯. 北京: 民主與建設出版社, 2016.

3.弗洛伊德. 釋夢[M]. 孫名之譯. 北京: 商務印書館, 1996.

4.王先霈, 胡亞敏. 文學批評原理[M]. 武漢: 華中師範大學出版社, 2005.

5.莫達爾. 愛與文學. 湖南文藝出版社[M], 1987.

6. Storr, A.弗洛伊德與精神分析[M].尹莉譯. 北京: 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 2007.

7.龍海雲.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輕》中「夢」的解析[J]. 雲南農業大學學報, 2010(2), 114.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全球大搜羅 的精彩文章:

會說話的女人,最招男人喜歡

TAG:全球大搜羅 |